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关雎》是一个比喻系统。本文作了如下论证:(一)《关雎》是一个关系比喻;(二)《关雎》是一个复合关系比喻,具体而言,是一个"X型复合关系比喻";(三)《关雎》是一个双层关系比喻,既有"表层明喻",又有"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2.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亮点"一词使用频率较高。"亮点",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比喻有光彩而引人注目的人或事物;②比喻突出的优点。"作文亮点"就是作文中突出的优点,即有光彩而引人注目的闪光之处。如一个亮丽的开头,一个精致的结尾,一个充满哲理的句  相似文献   

4.
<正>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以白居易《长恨歌》为例:歌的末段写杨贵妃在仙山中会见天子使者时泪流满面的情景,说是"玉容  相似文献   

5.
《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是解读这个文本无法绕过的。根据比喻论证的两大特点(一要"用形象的比喻",二能"加强对观点的证明"),通过对文本相关段落以及字词句的分析,认为"大宅子"是举例论证而非比喻论证。依循全文的逻辑,"大宅子"应是指"外国文化"而非"文化遗产";而单看"大宅子"那段文字,又确实是在说遗产问题。这似乎是一点小小的瑕疵。  相似文献   

6.
张晓耕 《学语文》2014,(1):66-66
正甲乙两事物具有"一点儿相似之处",当需要说明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像这种甲乙两事物都可以互为喻体的比喻,修辞上称之为"互喻"。如:(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街灯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解读《马太福音》,并与《论语》比喻手法的对比,将《马太福音》中的比喻分为三个类别,阐明了《马太福音》中运用比喻的意义。寓言式比喻在寓言中包含多层次的比喻;象征性比喻,与《圣经》其他章节紧密联系,需要联想;抓取事物特征,将人拟物化的比喻,与中国《论语》中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正>俗语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陕西方言多说"礼轻人意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比喻礼物虽少,但情意却很重。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千里送鹅毛】"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宋·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1]《辞源》一:【千里鹅毛】"比喻礼物轻而情意重。"宋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十: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2]《辞海》【千里鹅毛】解释、举例跟《辞源》基本相同,引文、例句省略[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千里送鹅毛,解释、举例综合了《辞源》和《辞海》亦省略[4]838。毛学河、倪文杰主编《现代成语巨典》【千里鹅毛】"从远地带来的极轻微的礼  相似文献   

9.
【模拟精题】由商务印书馆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偶像"一词的解释有两种版本。1978年12月第1版解释为"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2005年6月第5版解释为"比喻崇拜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童蕾 《现代语文》2007,(5):32-32
引言钱钟书在他的《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刻画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这些比喻恰到好处,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因此被誉为"比喻大师",同时,他作品中的超常搭配也体现出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围城》中修饰语与中心语超常搭配产生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于"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句";也有辞书说是比喻"读书人的迂腐执泥",很有些贬义。如果修正其"过  相似文献   

12.
李莉 《教师博览》2013,(3):52-52
<正>"寻常"本是度量单位"寻"和"常"都是古代的度量单位。最早的度量方法是伸开双臂,双臂之间的距离称作一寻"。倍寻谓之常。"也就是说",常",是"寻"的两倍。汉语中有个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既可以指正面,又可以指它的反面"。寻常"连用就是这样,既可以比喻短或小,又可以比喻长或多。《国语·周语下》载:"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这里的"寻常"是比喻短或小。《淮南子·主  相似文献   

13.
"爽悟"一词有"聪颖,聪慧"义,还指"精神畅快、清爽"。"颖脱"一词不仅指人"锥芒显露,比喻充分显现才华;超脱世俗的拘束",还有"形容神态高雅脱俗的样子"义。"凝秀"一词,《汉语大词典》未收,释义为"神态庄严出众"。  相似文献   

14.
杨露 《文教资料》2020,(1):59-60,46
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活着》一经出版,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作者余华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象征、重复、反讽、比喻等,以此增强小说的感染力。本文就《活着》中比喻、转喻、拟人、夸张和讳饰这五种常见的语义上的修辞翻译为例,结合周领顺教授提出的"求真一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译者白睿文的修辞翻译行为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白睿文《活着》译本的译者行为在"求真"的基础上兼顾"务实",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不少学生将"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其实"厉"与"励"是有区别的。 "再接再厉"的意思是再交战,再磨刀。比喻一次接一次地不断努力,毫不松懈。厉:通"砺",磨快。语见孟郊、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相似文献   

16.
《围城》的书名本身就是比喻;《围城》中充满了比喻,就像山坡开满了鲜花。《围城》通过比喻来描绘士林世相,揭示人生忧欢,引发沧桑慨叹。比喻之于《围城》,正如眼睛之于龙、领带之于西装、硕果之于青枝、金苹果之于银盘餐具,有点睛添花之功,出神显韵之效,漾情溢趣之用,增厚加深之妙。研究《围城》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而研究《围城》的比喻,又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的学者视野。因为,钱钟书是一个学者小说家,《围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唯一的一部学者小说。离开了这两个前提,是难以真正深得《围城》比喻的堂奥的。  相似文献   

17.
有个成语叫"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小题大做"出自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在考试时,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小题";以"五经"  相似文献   

18.
正【教材解析】《家》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五课。这首儿歌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思想感情。整首儿歌紧扣一个"家"字,采用比喻手法,揭示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和蓝天、树林、小河、泥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让读者领悟到"家"的内涵,而祖国就是美丽的大花园,儿童则是花园里的花朵,祖国成了儿童的"家",也是从儿童和祖国密不可分的关系来说"家"的。  相似文献   

19.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脚猫"指做事技艺不精,现今的意思是: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 "三脚猫",最早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按"非熊"即"飞熊",姜尚的号,渭水飞熊本指姜尚.文中讽只有三只腿的猫,却被人当成飞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