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女性权益高涨,以提倡"新贤妻良母"为宗旨的《妇女杂志》遭到舆论猛烈抨击,商务印书馆不得不对编辑作出调整。1921年10月周建人出任"帮同编辑",他与主编章锡琛联手,调整《妇女杂志》办刊宗旨、变革文体和栏目,扩充作者队伍,刊发一系列专号,使《妇女杂志》一跃成为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女性话语主阵地。周建人以"克士"、"高山"、"乔峰"等笔名,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百余篇文章,集中讨论女性独立人格、职业、婚恋自由和新性道德伦理,引领《妇女杂志》妇女问题讨论的潮流,成为名噪一时的妇女问题专家。其直白通俗的语言风格、紧跟社会思潮的敏锐视角及对社会热点女性问题的讨论,为扩大《妇女杂志》读者群体、提升它的社会影响力注入直接助力。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关于"社交公开"的讨论伴随着中西思想的碰撞,是在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下,在呼吁男女平等、追求女子解放、争取女子权利的过程中展开的。五四时期的男女社交公开,极大地扩大了女性身体活动的地域空间,而且鼓励着广大女性冲破旧有的封建思想观念,引导着她们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男性,以一种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社会。一种新型的、和谐的社会关系逐渐形成,从深远的意义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贤妻良母主义的《妇女杂志》遭到批判,章锡琛对其实施全面改革,由家政参考书锐变为妇女解放言论利器。但因改革过于激进,超越了时代步伐,导致章锡琛不得不离开杂志,《妇女杂志》也重新回归为女性软性读物。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暴风骤雨并没有改变男权社会的实质。传统的“贤妻良母”观念依然支配着民初社会的女性观。社会之所以提倡女性接受新式教育,较小程度上出于对女性的解放与尊重,而较大程度上是出于家庭妇女要承担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责任的需要。《妇女杂志》表达的女学生观充分展现了这一社会文化观念。尽管如此,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仍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促进了近代中国男女两性关系的平等化。  相似文献   

5.
<妇女杂志>作为近代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女性教育类杂志对中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开设的众多专栏,为女性提供职业基础教育知识;在女性职业教育的理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而富有争鸣的讨论,为中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与世界女子职业教育的交流作出了积极探索;充分利用传媒优势,缔造女性从业者教育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文学艺术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女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选择进行引导.尽管<妇女杂志>中有关女子职业教育问题的内容既未成系统又众说纷纭,但却实质性地推动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7.
中国近现代启蒙是一种伦理启蒙,因为其目标在于批判建构于家庭权威之上的纲常礼教,其中,女性扮演着重要角色。《妇女杂志》内容和精神旨趣的变化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女性从受启蒙者到启蒙者的转变。但是,这个时期的女性还处于不成熟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族救亡压倒启蒙的社会情境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启蒙目标的误置,致力于平等而不是自主的女性启蒙将使女性始终处于男权的樊篱之中。  相似文献   

8.
《简爱》表达的是女性解放的主题。女性解放,要有独立经济意识,也要有人格的独立。没有独立的经济意识,就没有人格的独立,同时,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更谈不上女性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9.
"童话"一词的最早出现和"童话"的自觉直到清末才得以确立,在此之前,"童话"作为原始文学长期依附于古代小说而存在,随着小说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完善,与此同时,童话受到小说母体的滋养,在各方面均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论文主要以叙事为视角,以民初《妇女杂志》中的创作型童话为中心,从故事、结构、语言这三个方面出发,详细分析民初童话创作的小说化叙事方式。与现代童话相比,处于创作初期的民初童话还很不成熟,但为以后童话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周作人女性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指出充分表现在他性道德观和女性社会解放思想方面的“对话性”正是周作人女性思想的核心与特质,它使周作人女性思想具有了与同时代人迥异的面貌和价值,并最终造成了它的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11.
"五四"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一词的产生,出现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热烈讨论。时人在概括身在其中的新文化运动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根本出路等重大的问题,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关于运动发展趋向的三个不同取向:普及文化、提升学术与转向社会革命。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三者虽不应等量齐观,但无疑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善果;从长时段看,新文化运动依文化发展自身的逻辑,沿着普及与提高两个向度纵深发展,以至成为常态,有力地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从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说,它同样为中国现代文明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非政治的"即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近代大学之门向女子开放是伴随着五四时期关于"大学开女禁"的论争,才逐渐成为现实。论争的双方围绕"大学需不需要向女子开放?""大学能不能向女子开放?"等核心问题,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辩,最终以北京大学招收第一批女大学生为结果表明支持派获胜。这场论争不仅在当时有着开新风气的深刻意义,而且使得男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在高等教育上的初步实现,从而促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发展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当时许多教育界精英人物对于中国教育出路的探寻,对近现代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方面(这恰恰是人们所忽视的)就是把教育看做是政治的辅属物,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相应的缺乏从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角度来探索解决当时中国教育中实际问题的出路,为后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教育的曲折发展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研究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源头应追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最早提倡现实主义的是陈独秀.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文学研究会的首席理论批评家沈雁冰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感伤是“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胎记。在写实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的创作中,感伤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表征和审美特质。“五四”新文学中感伤情感涵蕴的精神向度是现代意识觉醒的表征,其情感主题的生成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五四”新文学感伤情感的独特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文化守成主义是世纪初年国粹主义思潮的自然延伸,更是辛亥革命失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特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尽管不同的文化守成主义者之间政治立场和文化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在以下三个方面则基本一致:(一)东方文化救世论;(二)文化调和论;(三)新旧杂揉论。虽然这一时期文化守成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存在很多不足乃至错误,但在某些方面仍蕴涵着合理性,为我们今天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出现的东西文化问题论战对该时期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对于中国史学接受西方史学思想和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争论的另一方所持的观点 ,亦促使中国史学在接受和借鉴西方史学的过程中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也对此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首次提出劳动问题。对什么是劳动问题、中国有没有劳动问题以及怎样解决劳动问题都表示了不同观战和立场,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重视劳动问题,是欧洲工人运动发展在中国的反映,同时也是五四新化运动民主观念深入的必然结果。劳动问题的提出,不仅使新化运动走向深入,而且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