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之一,福克纳(1897—1962)凭借其独特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和深沉的伦理哲思闻名于世,其小说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意识、荒原意识、宗教情结,以及他对种族问题的独到见解更是成为其他作家效法学习的对象。福克纳的传记作者杰伊·帕里尼曾说:"福克纳影响了美国和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作家。20世纪南方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福克纳。"或许鲜有人知,这样一位独具风格的大文豪,也曾  相似文献   

2.
刘伟 《世界文化》2021,(5):13-15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谈及自己的"约克纳帕塔法"小说时曾说过的这段话广为人知.用邮票来形容自己的家乡,看似漫不经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福克纳的确曾与邮票、邮局、邮政结下过不解之缘. 1921年12月,在福克纳的家乡牛津镇,一家当地报纸刊发新闻,福克纳被任命为密西西比大学邮局代理局长(同时他也是这...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和厄纳斯特·海明威同样被认为是美国二十世纪的第一流作家。和罗伯特·弗罗斯特一样,福克纳也是一位作品中地方色彩很浓厚的作家,所写的不外乎是他最熟知的人和事,因为他的大半生都是在美国一个独特的、不起眼的地区度过的。福克纳的写作范围是美国南部,那里有着辛酸的奴隶史,有内战和遭受破坏毁灭的历史。福克纳在作品里臆造了酷似其密西西比州家乡的一个县和一个镇,并创造出代表不同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4.
贺江 《世界文化》2013,(4):8-10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1933—)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既有福克纳式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讨,又有海明威式的极简风格,可以说是福克纳和海明威最合格的文学继承人。自1965年发表处女作以来,麦卡锡一共创作了十部小说,三部戏剧和一个电视剧本。他是一个自我流放者,用生命谱写着伟大的流浪之魄。麦卡锡最初是以南方小说创作登上文坛的,但他并非生在南方,而是出生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罗德岛。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曾担任田纳西水利局的法律顾问。  相似文献   

5.
美国密西西比州有一座小小的大学城——牛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大半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正如伦敦为英国伟大作家狄更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印度为另一位英国作家吉卜林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小小的大学城牛津养育了一代文豪福克纳,使他成为驰名世界的伟大作家。 1897年,福克纳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阿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8岁时他在牛津上学,中学毕业后开始找零活干,曾在他祖父的银行里担任簿记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想投笔从戎,但由于身体瘦小羸弱,在美国参军不合格,便到加拿大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然而,在他尚未成为军官  相似文献   

6.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四十岁后才成为短篇和长篇小说作家。他象在他之前的西奥多·德莱塞一样,也与美国文学的典雅传统决裂而转向自然主义。他是第一个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他小说中人物的动机和挫折的作家,因而一直被称为美国“心理作家”的鼻祖。安德森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许多作家影响极大,特别是海明威和福克纳。舍伍德·安德森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一个乡村。他弟兄七人,父亲是一个穷苦的工人。后来他父亲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当安德森还是个孩子时,他父亲把家搬到一个阴沉的工业小镇。在那里,年轻的安德森觉得无论在感情上还是文化上都是与世隔绝的;这种感受为他后来对人类在工业文明中的“机械化”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南方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完成的博士论文,在英语作家中,关于福克纳的已占第二位,仅次于莎土比亚。在我国,有关福克纳的著述虽然不及在美国那么丰厚,但也成就卓著,2007年是福克纳诞辰110周年。今年中信出版社版出版的美国作家杰伊·帕里尼撰写的《福克纳传》,无疑是福克纳研究领域内的又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威廉·福克纳(1897—1962),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文学史上出色的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喧嚣与骚动》(1929)与《我弥留之际》(1930)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代表他最高创作成就的两部作品,也是福克纳高超意识流技巧的体现。最新出版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第三版不惜版面首次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完整地收入集子,足以说明当今评论界对福克纳作品的高度重视与厚爱。 继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喧嚣与骚动》取得巨大成功后不久,福克纳对这种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情有独衷、欲罢不能。于是,1929年秋,他又奋笔疾书,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第二部意识流小说《我弥留之际》。他曾对人说:“这本小说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麻烦,我仅用6周时间便一气呵成,而且一字未改。”在这部小说中,福克  相似文献   

9.
张小敏 《世界文化》2012,(12):11-13
弗兰克.麦考特(FrankMcCourt,1930--2009),美国著名教师、作家。身为一名教师,他曾获得美国教育界最高荣誉称号“全美最佳教师”:身为作家,他曾获得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奖等项大奖。从爱尔兰贫民窟一个默默无名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巨匠。弗兰克麦考特历经困难,但他依然不失生命的风度。面对贫穷、挫折、苦难,他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美国青年一代心目中自强奋斗的偶像。  相似文献   

10.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文学界是一位国宝级的作家,他那些神奇瑰丽的作品,持续冲击着纯文学的最后防线,令无数读者沉醉于文字间难以自拔,因而被众多评论家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厄普岱克称他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意大利符号学大师同时也是卡尔维诺的好朋友艾柯评价说:“卡尔维诺的想象就像宇宙间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然而就像我们以前看到的那样,  相似文献   

11.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一位作家,他度过了艰苦的一生。他这艰苦的一生是和这个国家在1920—1930年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他曾被指控“有错误”、“有反抗情绪”和“误解共产主义”。在生前,他始终未能享受到目睹自己的作品在苏联出版的乐趣。研究布尔加科夫生平与作品的语言学博士玛丽埃塔·丘达科娃说:“布尔加科夫向我们大家表明他是在最困难的环境中坚定忠诚的典范。他提醒我们,意志自由确实存在,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天赋,因而,人们可以随意行善或作恶。但无论如何他是从不作恶的。”多亏佩雷斯特罗伊卡和格拉斯诺斯特,我们今天才能有机会读到这位世界闻名的作家的主要作品,并且能在我们的剧院舞台上看到他的剧作。  相似文献   

12.
马楠 《世界文化》2008,(4):20-21
爱情是人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作家们为我们展示着那些或美丽或纯真的爱情故事。而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略带恐怖气氛的故事。作者福克纳像一个旁观者.缓慢而平淡的叙述着仿佛是他亲眼所见的一切。哥特似的笔调把读者带入悬疑的情节中,而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也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是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姓波波夫,一生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特写。他是高尔基的好友。列宁对他很尊重,1920年曾给他写信说:“我很愿意告诉您,工人和我们大家是多么需要您的作品。”长篇小说《铁流》是他的代表作,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1931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曹靖华将此书译成中文,由鲁迅亲自校编出版。鲁迅先生说这部小说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认为绥拉菲莫维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见《鲁迅译文集》第八卷283页)。现将绥拉菲莫维奇的孙女伊斯克拉·波波娃的一篇回忆文章介绍给读者,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诗人亚·勃洛克称俄罗斯文化为综合体是不无道理的,他写道:“我们可以列举文化中珠联璧合的无数实例,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如:普希金和格林卡,普希金和柴可夫斯基,莱蒙托夫和鲁宾斯坦,果戈理和费多托夫等等。俄罗斯的绘画、音乐、散文、诗歌等的相互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对此,弗·斯塔索夫说,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是亲密无间、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研究俄罗斯的文学史和艺术史,可以发现许多文化巨匠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之处,例如巴·费多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家拉伯雷(Rabelais1494—1553)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而且还通晓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植物学、建筑、法律、教育等多种学科,以及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据说,他大约30岁时进入蒙帕利埃大学医学院学习,仅两个月就拿到了毕业文凭。即便是巨人,这文凭似乎也拿得太快了些,使我们对巨人的分量多少有些疑惑。据说,他临终时曾说:“谢幕吧,喜剧演完了。”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部喜剧,一部欢乐的喜剧。拉伯雷甚至佩服自己的笑话,他经常使用的口吻与语气是: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亚,提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一定人人皆知,但问起《法尔哈德与希琳》,恐怕无人不知。后者的作者纳瓦依在中亚乃至西亚的影响远远超过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这位维吾尔族伟大诗人将一生献给了文学艺术,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还有他崇高而永恒的爱情传说。  相似文献   

17.
赵玫 《世界文化》2015,(3):37-39
1962年,福克纳于一个夏日的午夜,在密西西比州的巴哈利亚猝然去世。此前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刚刚出版。他的遗体被运回家乡奥克斯佛。葬礼于7月6日举行。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在《生活周刊》发表了表达千万读者悼念心情的文章,标题是《他死了,心酸的悲伤》。1992年,福克纳逝世30周年。毕生热爱福克纳的北京大学陶洁教授,在  相似文献   

18.
李冬梅 《世界文化》2007,(10):24-26
19世纪的伟大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以其不朽名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舻朗波》等现代小说闻名,亦以其书信闻名。福楼拜一生书信往来频繁,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文献价值,其中的真知灼见惠及后世众多文坛巨匠。由馒信集》我们获知,福楼拜的主要通信对象是他的情妇,路易丝·科莱。她的身份是艺术家们的“缪斯女神”,巴黎女诗人。然而,时至今日,她的诗人身份已是鲜为人知,她的诗作亦无人问津。英国优秀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是一部获1984年布克奖提名的传记小说。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故事》使房龙走向了成功,同时也在读者和评论家的心目中,形成了房龙是少儿读物作家、通俗作家的定式。即使他以严肃题材,写出了17世纪荷兰美洲殖民总督彼得·斯特伊弗桑特的传记,也被评论家不公的判定为儿童读物。《国民》杂志上的一篇书评文章说:“他那通俗易懂的文字,就像是写给孩子看的。”房龙认为“通俗作家”的帽子矮化了他,使他心里失去了平衡。  相似文献   

20.
近日,著名华裔作家哈金以其小说<战争垃圾>再度获得美国笔会/福克纳文学奖. 来自中国东北的哈金在国内读完英语本科和硕士之后,他又继续留学美国攻读英语文学的博士学位.几经生活的艰难和创作的挫折,随着其长篇小说<等待>获得1999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哈金于是成为继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之后又一获得同类大奖的华裔作家,同时他也因此步入美国主流文学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