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今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城内西北角,有个城中之国——梵蒂冈。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天主教教皇的驻地、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它的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与天安门广场一样大),人口约1000人。别看它如今只不过是弹丸之地,但上溯千年,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张恒 《世界文化》2014,(1):52-53
<正>他生为农奴之子,但以教皇的身份而殁;他刻苦勤学,立志于将另一世界的知识传播到基督教世界,但却因此而被称为"魔法师";他费尽心力重整腐朽的教会,但生前死后一直被各种奇谈怪论萦绕于身——西尔维斯特二世,奥里亚克的吉伯特(Gerbert of Aurillac),第一位法国出身的教皇,因他不凡的一生而成为不朽的传奇。吉伯特于945年出生在奥里亚克,即现今的法国圣西蒙地区,那里如今耸立着他的雕像,成为家乡的荣耀。963年前后吉伯特很幸运地进入奥里亚克的圣格兰德修道院学习,在那里吉伯特受到了很好的拉丁古典文化训练。967年,吉伯特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出现了,来自巴塞罗那的伯爵巴塞尔二世在访问圣格兰德时发现了吉伯特的天分,于是他提议带吉伯特回巴塞罗那,以便使其接受更好的数学和天文训练。这一次相遇改变了吉伯特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西欧基督教世界。  相似文献   

4.
田君 《寻根》2011,(4):4-6
文字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分析“礼”的字源,可以为探讨礼乐文化的起源提供有益的帮助。《说文解字》中有“稚,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置,璺亦声”,释“礼”为“履”。笔者将从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简要论证,透视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首个“日不落帝国”,其滥觞之功自然非伊萨贝拉女王莫属。后起之秀的英国在取而代之的漫漫征途中,有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王是无法忽视的路标。她便是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人称“童贞女王”和“英明女王”,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国王,也是英国历代王朝中最得民心和最富盛名的君主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 《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尽管"礼"是被用来处理上下、左右、内外各种事物的行为规范,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主要功能在于区分,突出强制性,但是礼实施的最佳境界却是和谐。下面以乡射礼为例阐  相似文献   

7.
胡毓骅 《寻根》2009,(1):126-129
“明经胡”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支胡氏家族,以其特殊的经历——李唐王室的后裔,而有别于其他胡氏。唐昭宗末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昭宗为了保留一线血脉,将襁褓中的婴儿交给宫廷近侍婺源人胡三。胡三带着婴儿秘密出逃,在婺源偏僻山坞里隐居下来。胡三改皇子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字宏远,号绎思,期望他日后立宏远志向,多寻绎思索,吉祥昌盛,飞黄腾达。  相似文献   

8.
汪磊 《世界文化》2013,(5):50-52
说到俄罗斯面包,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国东北,人们常叫它"大列巴","列巴"就来自俄语хлеб(面包)的音译。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年》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自该片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上演以来,便成了我们国人用来表示"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会有光明  相似文献   

9.
本首次对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把儒家的“礼仪”化应用到现代管理中,使之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是研究儒学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本从约束与规范,正身与自律,自尊和尊重他人,和为贵,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是中国古代原生性宗教信仰伦理化的关键环节,它最早将原始宗教的发展规范化,使之走上世俗化、伦理化的发展道路,这一过程是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神学宗教的原因."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是通过以礼"义"改造原始宗教的观念,礼"仪"改造原始宗教行为,礼"容"改造原始宗教体验来完成的.中国古代宗教始终不能跟政治抗衡的基本格局也是由礼对原始宗教的改造奠定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春秋时期举行亲迎程序的正常月份,一直存在着对立的看法和争论,然而争论各方却因为认识的局限而一直未能走出指俗为礼的误区。从《左传》所记载的史实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证明春秋时代的礼的体系中,原本就不存在亲迎月份的"正时"之说。  相似文献   

12.
崔显军 《世界文化》2007,(12):48-49
关于比萨饼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比萨饼来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中国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但却不会烤制。一次,他同朋友们在家中聚会,其中一位是来自那波里的厨师,马可·波罗灵机一动,把那位厨师叫到身边,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的香葱馅饼来。那位厨师也兴致勃勃地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可忙乎了半天,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此时已近下午两点,大家饥肠辘辘。于是马可·波罗提议:索性把馅料放在面饼上吃。大家吃后,都齐声叫好。这位厨师回到那波里后又做了几次,并配上了那波里的奶酪和作料,没想到大受食客们的欢迎,从此“比萨”就流传开了。但这只是一种传说,没有确切证据。  相似文献   

13.
寇旭辉 《大理文化》2013,(3):102-108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云: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日: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日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3月,春寒料峭。上海博物馆(下称“上博”)人头攒动,争睹展览的国内外游客排起长龙。由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下称“乌馆”)、“上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下称“协会”)共同主办,中意博联(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展览公司承办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15~20世纪》的首展,无疑成为5月上海第41届世博会一份来自文艺复兴故乡的隆重贺礼。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425年左右,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海湾岸边高地上竖起一座面向大海的新坟。墓前石碑上刻着如下铭文:“此墓收葬吕克瑟司之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之中最优秀者,他在多里亚人的国度里长大,但是为了逃避无法忍受的流言蜚语,他来到图里奥伊,并最后长眠于这里。”这位客死异乡的人,正是因创作《希腊波斯战争史》(简称《历史》)一书而名扬古今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在古罗马时代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相似文献   

16.
束有春 《寻根》2021,(2):19-23
买宴一词,与今人聚饮时付款买单意同。在我国封建社会,曾出现大臣捐献钱财来参加国君宴会的情况,称为买宴。但南唐李璟、李煜父子的买宴,却是臣属国的国君在为宗主国的皇上买单,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中出现的世家字样,感觉与《史记》本纪表世家列传的并列体例明显不同,将世家置于列传之中且下降了一个级别。原来,《宋史》将十国中为宋王朝所灭的南唐、吴越、南汉、后蜀、荆南(南平)、北汉政权,都在列传中用世家来进行记载,将世家附属在列传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三国“礼贤”述论——礼与三国社会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三国时期,"礼贤下士"在帝王争天下、夺帝位的过程中,对人才归离、君臣互择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期求贤时,不仅有所行的礼节礼仪、待遇的基本规定,同时在这些礼节的背后,还隐含着"人君"在招揽了人才以后,双方相处的基本准则.既礼又用,任而不疑,去虚就实,可谓三国时期对礼贤的三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复兴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永 《世界文化》2009,(10):50-51
“文艺复兴”一词最先由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在其《意大利艺苑名人录》(也译作《最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记》)的序言中提出的。伏尔泰1756年的《论各族的风尚和精神》中,正式把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对文艺复兴予以深刻地说明。该词是法文Renaissance,意为再生、复兴,有的英译为“the Renaissance of the Arts”,中文通译作“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9.
马竞 《世界文化》2011,(6):48-49
小镇窘境里维埃拉是意大利西北部的度假胜地,在其西端濒地中海的山上坐落着一个古老小镇——瓦罗利亚。这座镇景色迷人,一派田园风光。尽管几十年来大规模的旅游观光活动没有对瓦罗利造成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20.
说起“狼”的形象,往往想起古罗马那只喂养过一对婴儿的母狼。在意大利卡皮托利山丘的神庙矗立着一座母狼的雕像,人们至今仍可看出母狼那带有野性的威风和慈爱的神态,母狼身下有两个吃奶的小孩,相传就是罗马的祖先罗慕路斯和雷慕斯。母狼因此成了罗马城的城徽和标志。那座青铜雕像至今依然屹立在那里,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罗马人对狼的特殊崇拜之情和敬畏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