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创作过《琴声如诉》《广岛之恋》等六十多部作品。她的文笔简练且极其优美,文本中那种沧桑的追忆口吻表面上波澜不惊,却总是在不经意问触动人心底柔软的角落。她常常在小说中像写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自、放射性的结构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  相似文献   

2.
<正>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是法国当代文坛上与经典文学并驾齐驱的“自我虚构”(autofiction)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auto (“自我”)这一前缀意指autobiographie(“自传”),而fiction则指虚构,二者结合,构成“自我虚构”。安妮·埃尔诺的创作就属于这种介于自传和小说之间的自我书写,将“真实自我”与“虚构自我”合二为一。在她的作品里,作为传记文学两大要素之一的“诚实”已不再是作品的必要,而另一元素“我”却贯穿整个叙述过程之中,这样,既展现了纪实性,又保留了虚构性,通俗地说,文本中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构的成分。所以,我们暂且把她的这类作品称为“自传体小说”。  相似文献   

3.
1916年春季的一天,奥基夫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自助餐厅平静地吃着午饭,一个同学突然问她:“你是不是那个作品正在曼哈顿画廊展出来自弗吉尼亚的奥基夫?”听说自己的作品未经允许就被展览,奥基夫惊呆了,她怒气冲冲地去找该画廊的主人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当时52岁的施蒂格利茨不但已是驰名全美的摄影家,而且是著名的“291”画廊的创建人。“我是乔治亚·奥基夫”,她对施蒂格利茨坚决地说:“我要你把我的画从墙上摘掉!”施蒂格利茨认为这位28岁的女画家并不了解自己在绘画方面所具有的天赋,他争辩着说:“你还不知道你…  相似文献   

4.
1963年出生的艾莉森·拉佩尔患有“海豹肢症”,先天残疾,没有双手、膝盖,脚和上身由大腿骨连接,双腿特别短小。出生后几周内就被母亲送到“残疾之家”,度过了无助而孤寂的童年。3岁时,她就开始学会用脚摆弄画笔;16岁时用脚创作的绘画作品已在当地绘画竞赛中获奖。残疾人画家协会得知后特意派人拜访,她被吸收为协会的学生会员,每个月可获一小笔收入,用来购买绘画工具。后来,她进入萨顿学院成人班艺术专业。1984年,19岁的拉佩尔来到伦敦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她被获准到布赖顿大学艺术学院学习人体素描。刚开始,她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健全人体的…  相似文献   

5.
“我曾讨厌写这本书,”多丽丝·莱辛说,“那真是高度紧张的劳动。小说脱稿后,我又感到由衷的高兴。写作显然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因为它会触及我内心的痛楚。”莱辛夫人正在谈论其新作——她的第35部作品——《第五个孩子》。评论家们称这部小说为“小典范”。作品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英国市郊为背景,描写的是,一对幸福恩爱的夫妻养育着四个孩子,妻子出乎意料地又身怀六甲,这是个  相似文献   

6.
最近,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女画家刘秀鸣为出席“2001北京新世纪国际妇女艺术展”的开幕式专程来到北京。这是她继1998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大展之后,新世纪的第一年回到自己的祖国参加艺术展览。刘秀鸣非常看重这一类在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展览,因为参观展览的人中有自己的师长和亲朋好友。她特别愿意听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说三道四;希望他们为自己在艺术上的进步指点迷津。而她因此所获得的则是一个“以画会友”的宝贵机会。“会友”在她来看,也许比展览本身更重要。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最渴望的莫过于能够与国人、亲人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生前没有许多形容词来点缀她的名字,也没有多少桂冠来为她装饰扮靓;数十年如一日,她平静地以打字机为伴,笔耕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淡泊的心态、执著的追求,创造了奇迹。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她为全世界第二位读者数最多的西班牙语作家,仅次于塞万提斯;1994年,因其丰厚的作品,她的名字正式被纳入西文版“吉尼斯纪录”。  相似文献   

8.
靳慧 《世界文化》2005,(5):14-15
玛丽亚·科达玛,阿根廷著名诗人、作家博尔赫斯的遗孀,现任博尔赫斯国际基金会主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为晚年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充当“眼睛”。现在她是丈夫的使者,她在致力于整理、出版博尔赫斯的作品,希望把基金会办成博尔赫斯世界研究的“资料库”。玛丽亚·科达玛,一个典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女人,讲话柔声细语,气质高雅,领导的基金会以其丈夫的名字命名。大约在2004年的10月底或11月初,她在西班牙马德里为博尔赫斯的第一部D VD版本选集《重要人物探寻》做宣传,其中收录了西班牙电视台《探寻》节目记者华金·索莱尔·塞拉诺对博…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汀是棵摇钱树——因为她的作品一直保持着畅销不衰的势头,而且作为一个拥有自己“圣殿”的文化名人,她为一些人赢得了大笔旅游收入。她与勃朗特姐妹、贝娅特丽克丝·波特、华兹华斯以及其他几位英国文坛巨匠们一道,每年都默默地为旅游事业作出特别的贡献。目前,近50处与英国文坛巨匠们有密切关系的房屋和类似的机构正在对人们开放。1989年,2.9万奥斯汀的崇拜者(其中20%是日本  相似文献   

10.
艾沃琳·阿克塞尔是“‘波普’文化一颗璀璨的星辰”。法国文艺评论家贝纳尔·塞松如此赞赏这位比利时当代女画家。阿克塞尔的波普美术作品自1966年至今,陆续在那慕尔、根特、布鲁塞尔、布吕赫、科隆、巴黎、米兰、巴塞尔和伦敦等地展出,她作品的价值逐渐为世人认识。20世纪60年代是欧美“波普”艺术盛行时期,标志西方全面进入后现代的“消费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不公平社会异化的加剧。阿克塞尔的美术作品呈现出社会文化这一嬗变的轨迹,因而有其鲜明的时代意义。贝纳尔·塞松指出,阿克塞尔的作品是为了“在一个被异化的伦理困扰的社会里,平…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清丽而“满蕴着温柔”的文笔,构建了一个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之爱、人类之爱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世界;在这温柔的爱的文学世界里,人们情不自禁地深深为之陶醉。冰心不愧为独树一帜的作家,她的作品堪称美文的典范。 冰心是开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之先河的作家。她的创作充满热情和进取精神。因为她“是被五四震上文坛的”(冰心语)。她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反传统气息。同时,她又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开拓了一片传统文化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丽贝卡·韦斯特是个才华横溢的英国女文豪。她七十年文艺生涯中写出的作品包括新闻报道、政治评论、小品杂文、历史和小说等。1983年3月15日她在伦敦寓所逝世,终年九十岁。丽贝卡的死因未曾披露。但其文学秘书,伦敦彼得秘书事务公司的帕特里夏·卡瓦纳说,她死在病床上,也许是因为岁数太大,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卧病不起已有一些日  相似文献   

13.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最多产且涉及文学门类最广的作家之一,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迄今已出版各类作品一百一十余部,包括52部中长篇小说、29部短篇小说集、8部诗集、8部戏剧集、7部故事集和11部文论。她的作品多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普利策奖、马拉默德笔会终身文学成就奖等。近年来她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相似文献   

14.
乔伊斯·约翰逊是一位作家,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两本回忆录和一部她与凯鲁亚克的往来书信集。她的小说和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客》、《名利场》、《纽约时报》等杂志上,她对写作情有独钟,踌躇满志。不过最让她出名的并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的美国“垮掉派之王”杰克·凯鲁亚克女友的身份。由于凯鲁亚克在美国文学界的盛名,约翰森作为作家前女友的身份几乎掩盖了她本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玛格丽特·福斯特是一部权威的伊丽莎白·勃朗宁传记的作者。她的这部初为人知的长篇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伊丽莎白·勃朗宁的女佣人。在伊丽莎白与罗伯特·勃朗宁秘密结婚前,她护理了病魔缠身的女诗人达两年之久,随后又同这对私奔的夫妇逃往国外。这就是“威尔逊”的故事,一切事情都是通过她的双眼反映的。有关威尔逊的一切情况,我们只能通过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的书信可以了解到;而福斯特以她那丰富的想象大大充实了这一故事。这是一个美妙的主意,作品也写得近乎完美,但小说的篇幅过长,结构显得有些松散。这部小说具有英国维多利亚  相似文献   

16.
多丽丝&#183;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女作家,也是当今英国文学界的一棵不老松。她在-10.年因写作《金色笔记》而蜚声文学界,直到成为一名威震文坛的宿将。如今,她虽2+高龄,荣誉等身,仍然神采奕奕,笔耕不辍。作为当今最丰产的英国小说家,莱辛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世纪的焦点问题。她的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小说、话剧、诗歌、散文、传记和其他纪实文学体裁。这位出生在伊朗的当代英国女作家自幼随父母四处漂泊, ,岁那年去了非洲的津巴布韦。她的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直到-131 年经过两次婚姻的挫折后才回到伦敦定居,从此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她的早期作品基本上取材于她在非洲的经历。莱辛早年投身政治运动,因而她的创作观可以说是与她的政治信仰紧密相关的。她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就应代表他所归属的、所负责任的、本人又无法倾诉的人们去说话。”显然,莱辛想要用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向读者传达“一种人性,一种人民的爱”。随着《金色笔记》的问世,莱辛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小说因其对女性独立意识及困境的率真描写而成为一本女性主义的必读书,因而常常被誉为法国女...  相似文献   

17.
正叶卡捷琳娜生在德国,后来又成为俄国女皇,但她一生却与法国有着不解之缘。她自幼便熟习法语,在婚后的苦闷岁月中,也曾接触过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并与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有着密切的思想交流;甚至登基后,曾一度尝试以启蒙理念为指导的“开明专制”改革。在这错综复杂的现象背后,不难发现,将启蒙付诸实践的盎然兴致,不仅是女皇阅读积淀的使然,更关乎叶卡捷琳娜自身帝王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但丁·阿利吉耶利(一译“阿利盖里”)(1265-1329),是意大利中世纪伟大的诗人,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早代表。但丁一生,深深爱恋着一位女性。这位女性就是贝亚特丽齐(一译“贝亚德”、“贝雅特丽齐”、“贝娅特丽丝”、“俾德丽采”等)。贝亚特丽齐(1266-1290),出生于佛洛伦萨的一个高贵家庭(父亲名叫福尔柯·波尔蒂那利),原名贝齐。但丁对她又敬又爱,称她为“贝亚特丽齐”,意即“降福的女人”。但丁9岁那年(1274年)第一次遇见她,便对她一见钟情,18岁时开始写诗歌颂她。尽管后来贝亚特丽齐嫁给一位比但丁更富有、更具声望的男子希蒙内·代·巴…  相似文献   

19.
思想家不一定会成为行动者,不过,马克思主义强调“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革命的思想家也应该是革命家。但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却基本上是“书斋里的批判家”,从事“象牙塔里的革命。唯一的例外是赫伯特.马尔库塞,他既是卓越的思想家,又随时都在准备走上街头,与他心目中的革命力量肩并肩战斗,为实现乌托邦而奋斗。因此,被人们称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张宝明 《寻根》2008,(1):37-42
“她”,应该说是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但“她”与“他”的相提并论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则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文化元典《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