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教师队伍稳定与教师合理流动□姜文义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的流动是一对矛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以便既能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又能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1.保持教师数量的相对稳定,才能完成繁重的...  相似文献   

2.
教师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大计,教师资源开发不力、学科发展滞后、经费投入不足是教师队伍发展缓慢的主因。创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新机制迫在眉睫,依法建立教师聘用合同制、教师薪酬机制、继续教育机制、职称晋升机制、身心健康保障机制。推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的基本对策是:一是加大投入,稳固教师队伍;二是以文会友,招募教师队伍;三是实行名师战略,占领教师队伍高地;四是坚持跨越式发展,从根基上培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而教师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性评价以教师发展为价值取向,着眼教师未来,以促进教师生命成长为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主体,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教师补充渠道,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教师队伍素质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同时,学生的发展也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保障。为此,我校始终把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管理中,我们力求通过人本化管理,充分尊重教师,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所蕴藏的潜能、智慧与创造力,把教师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以人文精神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6.
黄艳梅 《江苏教育》2007,(13):38-39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已成共识,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新的解读和定住。要倡导新型的教师文化。教师发展学校是实现教师文化重建的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和发展载体。  相似文献   

7.
项聪 《教书育人》2007,(4):20-22
教师队伍建设一向被视为学校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学校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决定因素。教师绩效评价作为人才引进、教师岗位聘任、教师年度考评等各个环节中重要的依据和手段,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监督和激励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祁光晓 《天津教育》2023,(7):156-157
<正>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好教育需要好教师,好教师带动好教育,一个教师的进步能带动一个班级的前进,而教师队伍的进步能推动一个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构建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应当构建一支师德良好、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且充满热情与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以保障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发展学校文化内涵,提高学校教育竞争力。基于此,学校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全方位、多角度审视教师队伍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工作对策,努力实现教师队伍朝着高素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只有打造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师队伍,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调控好教育内部和外部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如何稳定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献身教育的事业心?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工作潜力?如何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这些都是搞好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中的难题。遵循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依靠教师本身的自觉性,把握教师管理工作的原则性、灵活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所谓教师队伍的非均衡发展,就是指针对教师个体诸方面的差异,采取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措施,使其都得到充分发展,把真正有潜质的教师,塑造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人才。简言之,教师队伍的非均衡发展,表现为“全体合格、尖子突出”。教师队伍是教改成功的前提,因此,加强对其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师队伍的非均衡发展是深化教改的客观需要、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 首先,教师队伍的非均衡发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古人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师是教改的关键,是办学的主力军,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  相似文献   

11.
做好教师培养工作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培养是高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仍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中青年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必须把中青年教师队伍作为“排头兵”来培养。通过教师团队建设,能够更有利于培养中青年教师,发挥教师的团队协同增效作用,体现了当前教师培养工作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教师职务聘任制在高等学校试行几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健全教师职务岗位设置是一项关键的内容。一、教师职务岗位设置的意义教师职务岗位设置是教师职务聘任制的重要内容,按照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需要,以教学科研任务的类型、层次为基础,确定各级各类教师职务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教师职务岗位设置有利于形成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是组成教师队伍的教师在不同职务上的结构比例。合理的职务结构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根据不同学科发展的要求,设置不同比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贯彻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的方针,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教育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共同把我国的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14.
从教师自身专业化情况、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情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情况出发,对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目前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滞后、教师流失严重、工作压力大、培训提高机会少四个方面,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瑞丽市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瑞丽市教师队伍建设大致经历了奠基、发展和步入正轨三个阶段。目前教师队伍以师范院校毕业为主,并具有年轻化的优势。但总量仍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而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加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及在职教师再教育的力度是今后瑞丽市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在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参与者和实践者,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为此,该文首先分析了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并从数字中国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队伍发展三个层面厘清了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但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超过1500万人,推动如此大规模的教师队伍实现数字化转型,需抓重点难点、分先后、有主次地推进。故该文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思路与内容。并建议在此项转型工作中,要缩小教师数字鸿沟、探索一体化教师发展模式、提高教师及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完善治理激励机制,助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支撑数字时代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我国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回首我国教师队伍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由于政治、经济、人口、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经历了非职业化发展阶段和职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正向专业化方向迈进。教师专业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主要因素,贫困地区教育部门始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为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和发展教育奠定基础。一、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教师队伍现状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排除干扰,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教师队伍现状,运用辩证法分析研究,了解教师的分布、学历、职称和年龄等情况,更要从深层次分析教师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的真实情况,从而掌握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应作出的对策,选择切入点和…  相似文献   

19.
李如岚 《广西教育》2014,(6):59-60,87
通过“培养、引入、竞争、激励、评价”五种手段,构建“以教师培养为基础,引进人才为手段,竞争和激励机制建设为动力,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为保障”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具体实施“33623”教师队伍建设方略,以改善学校师资结构,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培训教师承担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新型教师队伍的重任,但目前的培训教师与时代对他们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培训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应抓好培训教师的资格认定和选聘工作,重视培训教师的培训,注重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