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问题研究的视角,在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3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体关注政治哲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轨迹是从认识论到政治哲学、从真理问题到智慧问题的演变,并勾勒出可以期待的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关于真理定义问题的质疑杨景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真理概念具有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谬说划清界线的功能,具有佐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科学真理的功能。因此,如何定义真理概念既是马克思主义者崇敬信仰的凝结点和支柱,也是敌视马克思主义者攻击的焦点。作为...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这一观点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一般本质的正确理解。所以,现行哲学教科书以这一观点为前提对真理标准所作的论证存有严重的理论问题:其一,从逻辑上必然否定真理标准的客观性观点;其二,难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说明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观点。要解决上述理论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对认识的对象和实践的一般本质重新理解,把认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把实践的本质理解为客观物质活动,这样,才能正确地论证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都强调行动、实践,都注重功效,都被称为实践哲学。但是,具体分析二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哲学。在本体论上,二者都强调实践对客观世界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用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二者都强调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而实用主义哲学是以调和折衷为特点的主观主义和诡辩的方法:在真理观上,二者都强调真理的实用性,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据真理的客观性承认真理的实用性的,而实用主义哲学脱离了真理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了真理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真理的标准?这个问题不仅在哲学史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是两种世界观、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焦点。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林彪、“四人帮”长期以来竭力鼓吹精神决定物质、理论决定实践的“颠倒哲学”,宣扬理论是真理的标准的谬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普通的常识和最基本的原则都否定了,在思想和理论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以至有些人迄今还把那一套奉若不可侵犯的神明,不敢拆穿假马克思主义的欺骗。为了深入揭批“四人帮”,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恢复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彻底澄清林彪、“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制造的混乱,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叶汝贤先生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本文就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和创新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作挂一漏万的心路展示,以凸现叶汝贤先生几十年来在精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张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和“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主要地理解为科学的立场和方法。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层面,邓小平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主要地理解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具体特征上,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立场和方法,而且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鉴于哲学界对真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论述较多,而对真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论述较少的现实,本文认为,真理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是不容置疑的。从真理的产生过程和存在形态来看,真理具有抽象性;从真理的内容和应用来看,真理具有具体性。真理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正确把握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对真理进行符合实际的恰当分类,这一问题无论对于认识论的研究还是哲学课的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真理的分类问题,提出以下看法。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各种真理在形式上的差异。请看以下五组例子: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数学也是真理。(2)“火星绕太阳公转”是真理;“地球在自转”也是真理。(3)“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真理;“地球年龄为46亿年”也是真理。  相似文献   

10.
与那种把实践作为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将改造世界仅仅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特征的(狭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不同,广域实践唯物主义以改造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以价值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线,以人道主义思想、(狭义)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理性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真理是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之一.哲学在古希腊有"爱智"之意,因而有人把古希腊的认识论称之为知识论,贯穿核心的是一种求真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无可遮蔽的光芒和难以僭越的地位,其中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然而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误读,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走向了歧途,其本真被遮蔽、遮光,可谓历史与现实的背景、作者与解释者之间的反差使然.应该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和方法重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还其以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固有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是其理论发展的规律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其实质是如何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要在其多重分析视角中依据价值取向原则把握其整体,坚持其整体性原则,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创新实践既坚持了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同时作为时代精神的概括,从根本上抓住了实践的创新性特征,是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是对恩格斯晚年提出的社会历史发展“合力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追溯历史渊源,正视时代与哲学的辨证关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即把当今的时代概括为内容的深刻性,范围的广泛性,时间的剧变性,空间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理学之集大成者的朱熹,对自然山水有着传统文人特有的喜好。以理学家的思维来观照客观世界,体现的是一个理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朱熹武夷讲学期间创作出的武夷棹歌,以景喻理,浓缩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审美元素。诗歌中对自然生命哲学的诗意表现和山水审美境界的生态启示包含了朱熹对自然世界的理性思考,是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境界的理学家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规律,先是由有象而元象,再来是由无象而有象,不断地加以往复探讨,虽各有所见,但总结起来,则可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予以概括。这种结构,不但可适用于科学,也一样适用于哲学、文学与美学;如果将它对应于西方所谓的“真”、“善”、“美”来看,则“一(0)”为“真”、“二”的规律作用与过程为“善”、“多”为“美”。本文即着眼于此,以诗歌为例,探讨“真、善、美”与“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对应情形,以见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性是公共哲学教育的重要特性,由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所规定,是公共哲学教育改革讨论中的焦点之一;公共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科学性相关联,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的能动作用;科学贯彻公共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正确处理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贯穿一些“问题”.以便启发学生去“思”、去思考。如哲学的基本问题,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问题,辩证法的人文情意问题,认识论的“转识成智”问题,人的存在和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三个代表”的意义等。哲学的本质作用是教人去“思”。如果说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能一道去“思”、去思考一些问题,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哲学距离他们并不很远,而和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追求真理是哲学的内在本质要求,对真理问题不断反思是哲学家们绕不开的路。德国古典哲学中自我学说的发展历程隐含着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对真理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回答。这一阶段自我学说的发展呈现为自我的逻辑化和自我的本体化逐渐融合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以自我为明证性基础寻求真理的过程。揭示自我的形上建构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必然性不仅能够加深对真理问题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探询现代之后自我解构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