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测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加入WTO之后,作为国际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有必要了解自己和其他同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和状况。本文从企业外部运行环境和内部整合能力两个方面出发,设置了一套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应数学模型介绍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2.
知识型员工整合激励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构成的分析,得出了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三方面激励因素(薪酬、工作特性和自我实现),并分析了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这三者互为基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据此提出了知识型员工整合激励理论,系统地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  相似文献   

3.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准则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其技术基础设施和相应的知识管理系统有两种获取方式:一是自行开发;二是购买厂商提供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均涉及到系统的评价问题.评价一个知识管理系统的优劣,一般可通过以下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4.
<正> 一 激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在组织行为科学中是调动、启发工作人员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激励以人的内在需要为基础。这种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的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服务模式,服务手段等等。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考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数字资源进行评价与整合。结合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体系、应用平台及数字资源现状,根据高校读者的需求变化,提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方法和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孙钢 《科学与管理》2000,20(6):41-42
<正> 当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等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时髦的名词,国风内外创业资本大量涌现、科研机构也将资金、政策不断向科技企业倾斜,其之所以投资于那些高风险性的创业企业和科技企业,主要就是看中了这些企业极其发展潜力、极有成长前景的特殊“气质”,也许这些企业日后就能为投资者提供难以想象的超额利润。 在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过程中,仅有充分的资金,未必能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顺利发展。由于高科技企业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才,所以掌握技术并能将技术市场化的专业人员才是最为关键的角色。在创业投资的过程中,把资金的流向由项目转为人才,培育起有利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的社会环境,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创业投资家不断告诫创业者,他们确定投资对象的首选参数不是技术,不是产品,而是人,是公司的管理团队。由于法制与市场的不健全,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而更加易变,企  相似文献   

7.
企业科技人员激励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志  向征 《科技管理研究》2003,23(4):123-126
企业科技人员的需要是激励的基础和前提。科技人员的需要表现出发展性需要的主导性、基础性需要的不可缺少性、参与需要较弱和不同类型科技人员需要的差异性特点。并提出了企业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科技人员的需要特征、加强制度建设、为科技人员创造发挥和提高能力的机会、实施技术和管理双轨制、正确引导科技人员参与管理、注意提高科技人员福利待遇、消除科技人员流失的不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庆东 《现代情报》2005,25(9):174-176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能力。而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创新能力能否做出正确的评价.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本文设计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兵评价方法.以便企业管理者能够对技术创新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赵景辉 《科技与管理》2010,12(3):124-128
为了充分挖掘与发挥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创新作用,在系统论述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意愿强、劳动成果难以衡量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方法体系设计原则,并设构建了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方法体系,对改善企业激励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与员工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秀人才总是跳槽而去,平庸的员工总是赖着不走。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一个矛盾:如何解决员工欲望的不断膨胀和薪酬的相对稳定。因为员工随时都可能在企业中成长而薪酬不可能紧紧相随,没有人会总是对自己的薪酬感到满意。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20% ̄30%甚至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激励环境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庄越  胡树华 《科研管理》2002,23(1):77-83
如何使企业紧跟时代步伐,实现持续的、成功的产品创新正成为现代竞争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产品特征演变的分析,介绍了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内容和发展趋势,并围绕技术集成、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动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科研组织与企业整合的边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克 《科学学研究》2004,22(6):624-629
科研组织与企业似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建制,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整合与分离两种不同的趋势,其标志是作为二者中间形态的研发公司的出现。由社会分工带来的运行成本和收益上的差异是二者出现整合与分离的直接原因。成本、收益和不确定因素是出现整合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目前用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各种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当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知识集成能力是企业能力的本质和竞争优势的来源,但当前对于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测量还缺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实践的发展。论文剖析了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知识集成能力体系结构,参照Churchill的量表开发程序,开发了相应的量表并对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所开发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理论上可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测量框架,在实践方面也可作为企业培育和提升知识集成能力的标杆,为企业知识集成实践和能力的评价提供有效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BSC-ANP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平衡计分卡法为基础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三级成长性评价体系,根据BSC中的因果关系链选择网络分析法ANP作为评价方法,从而体现出评价体系中各维度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后给出基于SD软件的实证应用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方法为先。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实施TRIZ等创新方法的实际效果,引入模糊数学理论,首先研究形成企业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其次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并通过对S公司和F公司两个案例进行应用,验证该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科技政策研究中,评价活动不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撑,更需要科学合理、准确规范的评价方法。针对评价者在实践中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理论工具而无所适从的困境,本文在简要回顾科技政策研究评价方法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将评价方法按照在科技政策研究中常用于否、出现先后的顺序,简单合理地归并为社会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经济分析法及文献计量法四大类方法,并就方法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探讨我国情报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以及方法多样性分布规律,通过采集《图书情报工作》2012-2016年1000篇期刊文献并使用R语言、RapidMiner分析软件等分析工具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时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并存,传统的情报学方法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但...  相似文献   

19.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云模型理论进行了实例验证,以期为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徐辉  周孝华 《科研管理》2006,41(1):98-107
产融结合有利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是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07-2017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系统考察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产融结合显著增加专利申请数,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数,但非发明专利申请数并未显著增加,说明产融结合只是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并未刺激企业策略性创新;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在政府干预较多、金融欠发达以及法治水平较高地区更显著。机制研究表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缓解融资约束是产融结合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实质性创新才是企业价值的源泉,产融结合提升了企业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效率,强化了实质性创新对企业价值的边际贡献。文章结论为合理评估产融结合所引发的微观治理效果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地提供了微观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