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他们的先民原本中原汉族。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饥荒等种种原因,中原汉族曾几次大规模南迁,他们首先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驻足,然后继续向南迁徙,流布于南方各省。 这些南来的汉族先民被称为“客家,则始于宋代。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封建政府在对南来汉民进行户籍立册时,认为先到为主,称为“主籍”,后到为“客”,称为“客籍人”,又称为“客家人”,从此客家正式定称。由于“客家人”都是后来者,平原肥沃地区,皆为主籍捷足先登,“客家人“无法插足,不得不避住山区。因此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客家人”除在祖国东南地区流布外,其中亦有不少人从闽粤各地越海出国,浮漂到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欧  相似文献   

2.
关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考察了赣南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并且认为,客家人所具有的诸如显著的流移性、强烈的宗族观念、浓厚的迷信习俗等人文特质的形成,与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四川客家人的来源,移入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四川连年战乱天灾,人民大量流徙死亡,地广人稀。从顺治末年开始,湘、鄂、赣、闽、粤、浙诸省人民,不断西移入川,形成了一次持续时间很长的、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原居住于东南各省的客家人亦在此时大量入川卜居。本文拟就四川客家人的来源、迁徙路线及过程、分布状况诸问题作一概略讨论。 一、四川客家人的来源 根据地方志和客家人谱书记载,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客家先民聚居的  相似文献   

4.
钱伟 《文教资料》2010,(19):89-91
本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的几个显著特点,从客家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深入探讨和分析客家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原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家人应继承和发扬其文化性格中的优秀因子,摒弃其文化性格中的不良因子,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现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绝大部分迁移自清代前中期的粤东地区。在台湾,原籍清代嘉应州地区(即今梅州)的客家人被称为"四县客",而原籍清代陆丰地区的客家人则被称为"海陆客"。"四县客"在台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在全台各地均有分布,受到的关注较多;而"海陆客"人数较少,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偏少。基于笔者在海陆丰地区较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民间文献,并结合其他正史文献材料,试图展现清代陆丰客家人迁台的基本情形,以及迁台海陆客家人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时空上对客家族性所蕴涵的内在层次进行了分析 ,认为客家人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客家族性蕴涵着三个层次 ,由此也就形成了客家人的独特的精神个性  相似文献   

7.
今日占台湾总人口约97~98%的台湾汉人中以漳泉系闽南人为多数(约65~70%),客家人则居人数弱势。清代台湾是“移民型社会”,使各个族群间“械斗事件”频仍,亦使清代台湾“客闽关系”欠佳。因清代台湾客家人处于“闽强客弱”环境,当时台湾客家人也会倾向成立“客家义民军”帮助朝廷平定几场以台湾闽南人为首的乱事,即是寄望朝廷能多垂青台湾客家人,多替台湾客家人主持正义的集体心理。后清朝虽灭,此心理因素在“闽强客弱”环境下仍不断酝酿,到民国时期广东罗香林等人呼吁客家人当“崇正中原”时,便自然地转化为台湾客家人想“崇正中原、孺慕中原”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8.
驼鸟作为古代中国的外来物种,在丝绸之路串联起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了积极角色。中国历代史籍对驼鸟形象都给予了关注,其中诸多史籍不约而同地记载了驼鸟啖火食铁的能力。这一现象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根据西域使臣或番客描述而记载,源于外邦使者或番客对驼鸟的夸张性描述。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强烈的保守情怀,以及念旧、不忘本、崇祖敬宗、缅怀先人的特质,表现在谱牒的编修之上。族谱是一氏一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之纪录,是不同时期、不同民系的先人所遗留的文献史料与历史纪录。客家人注重族谱之编修,族谱是传统的历史文献及珍贵的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人物与地方史料,是客家民系各姓氏之渊源、家族历史的记载体裁。"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型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之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对于客家人来说,族谱承载着个人的根,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客家族谱是客家文化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编修族谱是客家人优良文化传统,一部体例完整的客家谱牒,保存了丰富的客家文化材料,值得加以活化保存。在今天信息数字化时代,族谱数据(Genealogical Database)的建立,进行族谱文献数字化,不仅可以寻根溯祖,亦可以让族谱文献达到充分利用与资源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现存古代河西地方志中有许多野生蔬菜的记载,反映了野生蔬菜在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其中几种主要野生蔬菜的食用历史、所属类别、名称由来、食用方法、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等作简略考释,以期丰富河西生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居建筑的魅力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探索与研究,地理学、建筑学、美术学和历史学、旅游开发与保护等学科领域早已深受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也颇丰。然而,客家民居独特的人文魅力却较少学者涉足,有待挖掘与探讨。作者走访过梅州地区与周边客家地区100多座客家特色民居与普通民居,对客家民居的人文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主要从客家民居的堂联、楼名、门联、对联、屏风和壁画等方面去考察,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探讨客家民居建筑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12.
客家文学是一种地域文学。它包括客家文人文学与客家民间文学。它凸显了浓郁客家情怀与客家情调;描绘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生存环境;深刻地蕴含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并以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标识而被认同。客家文学映射了客家社会的乡土性与客家特有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3.
林清书 《南平师专学报》2012,31(1):28-32,53
定光佛信仰是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融合的典型个案;是客家文化形成和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定光佛信仰在提炼传统文化精华、促进现代人性反思和人文科学建设等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存在一种规律性现象,就是通过"人文化成"的民族融合之路,吸纳多元文化,予以和合创新,从而产生推动中华"诗书礼乐"文明与时俱进的巨大能量。汉族客家民系在赣闽粤边区的化育成型,适逢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且又获得"有为之地"、"有为之机"和"有为之才",故而经由太平天国运动崛起于历史舞台,振兴了中华民族及其汉族的始原精神与优良传统,揭开了近代以来中华"诗书礼乐"文明创造性转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赣闽粤边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之现状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客家乡村旅游自身的独特条件给客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开发客家乡村旅游资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客家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这势必限制其自身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进程。本文尝试在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赣闽粤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及其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熟语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语文文本。客家熟语作为客家方言词汇系统中的一类特殊成员,不仅记载了客家民系的许多民俗事象,体现了客家人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认识和思维方式,而且包含了客家人的教育思想体系,反映了客家人传统的大教育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内涵是:崇文尚学;修身立人;勤勉务实;以巧求效。对这一教育思想体系的呈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客家人文化人格的形成过程,还有助于我们解读客家教育的现状与特色,为教育的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地理环境关系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客家文化形成、发展与传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指出客家文化景观的特征适应于山区环境,具有存在和发展合理性。认为在现代社会下,客家人应该更加开放思想,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参与各区域文化交流,通过文化整合,保持传统文化精华,使客家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本、客居住环境的逐渐趋同与经济社会的一体化现代化,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在客家传统婚姻习俗的变化最为显著与突出。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婚姻习俗的变化,整体观之,表现为对传统婚礼繁琐礼节内容的大量裁剪,走的是删繁就简之路;微观细析,则表现在结婚对象的打破本客分界与本地分界、结婚仪式与书表的极大简化、礼品形式与费用数量的变化等;对比考究,则深受当地本籍婚姻习俗的影响,呈现出本客婚俗合流的发展趋势。客家在婚姻习俗上与本籍婚俗的趋同,尽管并不足以影响到客家整个民系的保全,但对客家文化特征会产生较大的弱化作用。本着文化的求同存异与文化的多样化理念,有必要适当强化赣西北客家移民社会客家群体对自身婚姻传统习俗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要求在演唱中要有独特的技巧。掌握好发音、腔韵、装饰音和衬词等方面的特点和运用技巧,是演唱客家山歌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才能在演唱中既保持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又不断为客家山歌的科学演唱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科学设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结构合理、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客家学课程和传统历史学课程的有效衔接,实现客家学教学内容和传统历史学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实现历史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彰显客家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