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明确讲阅读鉴赏的篇章。在《知音》中刘勰提出了三种存在已久的不能积极阅读的现象,即"知音其难"的三种现象:"贱同思古","贵古贱今";"文人相轻","崇己抑人";"学不逮文,信伪迷真"。接着提出了"文情难鉴"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篇章杂杳,质文交加";主观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对于如何积极阅读而成为作者知音的问题,刘勰提出要"博观"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对于阅读的方法步骤,刘勰提出了"六观"。在《知音》篇的最后,刘勰提出了阅读的最高境界:"觇文辄见其心"。《知音》篇从刘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对阅读鉴赏和理论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音     
每当西西豆拉起小提琴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马小虎都听得如痴如醉。一边出神地听着,他还一边不停地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相似文献   

3.
日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讨论交流时表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我们把中等职业教育办好,让孩子愿意去当工人农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一条道升学的问题。"——(据2008年3月8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4.
知音     
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相似文献   

5.
知音     
无数次历经沧桑,都只为寻觅心心相印的知音。  相似文献   

6.
知心与知音     
那是20年前,1987年,当时的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决定出版一个刊物,计划将此刊物作为院刊,主要用来发表院内教师的文章。当时的北京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和相关同志考虑到全国还没有一本专门为中小学管理干部服务的杂志,所以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办刊,并将刊物定名为《中小学管理》。  相似文献   

7.
佚名 《学习之友》2012,(12):16-17
《新京报》在儿童节前夕做了一组特别报道,其中采访到一位清洁女工之子。问及未来的理想,这位11岁的少年说,他梦想当演员挣大钱,给妈妈买世界上最大的房子,再不让她干苦活。还要给妹妹安排最好的工作,提拔她,让她一起挣大钱。  相似文献   

8.
王伟群 《教书育人》2009,(10):72-76
本文为《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十年前刊发的新闻报道,审视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我们扪心自问——中国的教育进步了吗?中国的教师队伍改善了吗?本刊摘发这篇在时间上讲也许算是“旧闻”的“新闻”,意在警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未来一代的使命不仅仅是口号而已。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改革法案NCLB(《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是布什政府组建以来在教育上的重大决策。本文详尽分析了该法案出台的背景、政策的主要条款以及它的实施状况。综述了它给我们中国的教育实践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徐辉  庞震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7-18,21
《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篇关于文学批评与鉴赏方面的重要篇目。其从知音主体与知音客体两方面来说明知音难求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这些蔽障的方法。其中表现出的知音理论对后世文学评论有重要影响。但因为其自身的历史、思想、阶级局限,其中的一些观点我们应当关注并力求扬弃。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列《知音》一篇,论述了文学鉴赏的规律,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原则,指出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在文学审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知音》篇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某中学学生陶雨晴酷爱写作,喜欢看课外书,经常不交作业,老师也管不了.最后,学校逼着焦头烂额的家长老陶,要么带女儿看心理医生,要么休学回家.这个有超常写作才能的孩子,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还出了一本书<窃蛋龙的千古奇冤>,里边收集了42篇她写的科普文章<北京害虫排行榜><小孩子为什么喜欢恐龙>等.  相似文献   

13.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新读写》2009,(1):61-61
中文新词日益增多,“作秀”、“埋单”、“打的”,早巳各地流行。这种新生的俚语,最近十分活跃。其中有些相当伧俗,当然也有比较可喜的,例如“粉丝”。  相似文献   

14.
两年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以下简称《法案》)产生的一个显著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大量关于公立学校的绩效的数据。但是,《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对50个州和哥伦比亚行政区的调查却表明许多数字含糊不清,不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为我们解读《知音》篇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使我们跳出了鉴赏与批评的二分理论模式。《知音》篇体现出接受美学的一些思想,但与接受美学又不尽相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单向度知音,但是实际上由于时空的阻碍与思想和身份的差异,的确存在绝对的单向度知音。  相似文献   

16.
在丁姆裁缝住的那个城市里,孩子们聚在一个不准车子通过的广场上。他们在这儿玩着各种游戏。这年夏天,玩铁环的游戏特别流行。有一天,丁姆从广场经过。他看到了布列达、比诺和波尔诃,后来又瞧见了多多、小玛莉亚和东尼。有生以来第一次,东尼穿的衣服很合身。丁姆不需再替他修改了。他们中间有一个孩子,丁姆不认识。这个孩子单独站在一个角落里。“你叫什么名字?”丁姆问。“佛兰索亚。”“你为什么不和大伙儿一起玩呢?”“我不能。他们都有铁环,我没有。”“要只是这点事,我可以很快地替你想个办法。”丁姆说。丁姆从他的衣袋里取出一颗大扣…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首次把"知音"引进到文章阅读理论中来,以最高层次的"知音阅读"为范式,建立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文章接受理论。刘勰阐述了知音难的七种原因,对知音读者的素质和知音阅读效果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六个方面的要求,还强调了感性鉴赏与理性批评相融合的"玩绎"阅读方式的重要性。这样,《知音》篇就形成了一套既包含了鉴赏与批评,又超越了一般性鉴赏与批评的知音阅读理论思想体系,从而赋予知音阅读理论以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女性期刊成功原因探析——以《知音》和《瑞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音》、《瑞丽》的成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本女性期刊的成功,不仅要靠出色的内容、精美的设计、创新的营销,还要符合社会文化总体的走向,遵循读者心理的变化,这样才能越做越大,越来越强,成为期刊市场的畅销品。  相似文献   

19.
偶然的机会,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枕头边的零食》,讲一个贫穷的父亲每天在孩子的枕边放下哪怕只有一颗花生米的零食,让孩子晚上在希望中睡去,早上在惊喜中醒来。他的孩子在“枕边零食”的鼓励下心中永远充满了希望和自信,后来长大成了一名奋斗不息、快乐自信的知名企业家。我读后被这位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深深折服:多给孩子希望,我们才会收获希望。  相似文献   

20.
高中时,学《水浒传》:“李逵大骂:你个鸟人。”老师读至此,一个憨得可爱的女生纠正遘“老师,这字不念鸟的。”班里哄堂大笑。这同学继续喃喃自语“不念鸟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