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教育观的变革.传统的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形势.教育观新的转向具有三种基本内涵:教育是一个文化化人和使人人化的过程;教育要把人培养成为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主体;教育要强调儿童自我的体验、反省、批判和创造.  相似文献   

2.
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在新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观的转向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在新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观的转向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在新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观的转向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要切实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关键在于寻求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人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点。批判性地反省我们生活中现实的和潜在的抽象化力量,并探求超越这种抽象化力量的支配和控制,并在此过程中,努力追求我们理想的美好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生长点和真实途径。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直面统治人的抽象力量的反省批判精神,清醒地对之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剖,并以此推动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将因此获得真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立足生活世界而又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辩证演进中,才能实现教育人、引导人、提升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应然目标.立足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中挖掘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资源;超越现实生活世界,保持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反思与批判,克服现实生活的种种弊端,持续进行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性改造,建设“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王素玲 《文教资料》2011,(20):73-76
理性的超越性在哲学脱胎于神话的过程中已经初露端倪,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和疑问,置换为对神的言说;把现存经验世界的起源,追溯到超验的创世神及其世界。理性的超越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超越,它以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划分为前提,具有二维的指向性,一是对现实生活否定与变革的"批判意识",二是对未来生活重建与构造的"自由意向"。马克思实现了从理性的精神超越到实践的历史超越,使理论批判真正成为了现实的批判;在构建未来生活的向度时,走出了抽象思维领域的困境,敞开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8.
教育哲学是思考和认识教育现象及其活动的思维方式,它不能以任何现存的教育事实或教育知识作为立论的依据,前提批判是其重要特征。传统教育哲学以实体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握教育,教育的历史发展被理解为是某种先在本质的实现过程,并试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逻辑体系,结果导致人对自身现实生活的遗忘,教育哲学的智慧性被消减。今天的教育哲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把教育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中唤醒。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近代以来思想演化的考察 ,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反省 ,批判了人类中心的偏误 ,提出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的民族反省”,是指近代中国人对本民族的不足——特别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的批判性的自我体认。大体说来,近代民族反省经历了对器物、制度与文化根本之不足进行反省的三个阶段。从国民性批判及民族精神反思的意义上说,近代民族反省则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启蒙的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浪潮的涌起与五四时期国民性批判达到高潮这样三个阶段。自省、旁观、比较成为近代民族反省尤其是国民性批判的三重视野。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是近代民族反省思潮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二元论实践哲学对近代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真正继承者,把实践和人的社会性联系起来认为实践的人的现实的,历史的人:其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内在的批判和超越,也是真正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的知识边界是课程知识与情境知识和经验知识之间的界限。封锁与过度开放是当前对待课堂教学知识边界的两种错误倾向。要改变这两种倾向,实现课堂教学知识边界的适度开放。课程知识就要在加强与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个体生活经验联系的同时,对现实社会生活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进行批判重构。具体而言,应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对互动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把尺度。同样,道德教育也应该以引导青少年关注现实生活、认识人的价值、珍视人类的生命、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个开心快活的人为己任。然而,我国道德教育长期以来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  相似文献   

14.
媒介识读独立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小学生以批判的态度对媒介及其信息进行获取使用、分析、评价和直用的能力。不过小学生媒介识读独立课程在我国当下尚不具备成为国家课程的条件,因此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将其规划进校本课程系统。小学生媒介识读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讲究趣味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展开多样化文化触角、鼓励学生亲历和参与,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动态化、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标准,最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反省意识、批判意识及责任意识,推动他们成长为信息时代的优质公民。  相似文献   

15.
超越性的存在 ——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不仅具有把握"在场"生活的能力,还可能对"尚未到场"的生活作出反应.突破现存生活的规定性,作出超乎现实的追求,正是人的特性.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存在是:把超越和创造作为生活取向、能对现存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和能力的人.当今的教育是一种病态性适应的教育,它背离了超越性的期待,把学生紧紧捆绑在应试等不合理教育体制之中.面对这种病态的教育,我们每个当事者都不能违避道德上的拷问.  相似文献   

16.
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都贯串着二律背反的存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中出现的二律背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其对矛盾的解决并不能让人满意。实际上二律背反是无解的,这决定于两个方面:一.生活过程中的一切都是背反的存在;二.话语表述和现实生活永远是背反的,话语生活和现实生活不可能“同一”。努力解决背反的意义在于无限地接近生活的真实、理想的完美。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反省性思维"及其所衍生的"五步教学法"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反省性思维"教学思想的重要意义是:对工具理性教学方式的批判,对价值理性教学方式的张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反省性思维品质的三个步骤:面向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注重经验,培养学生的反省习惯;转识成智,养成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哲学在今天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其关键是要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进路,开辟哲学非形而上学的新进路。这一新的进路就是要转向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思想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以对现实思想的批判与建构为目的。如此一来,哲学才能重新获得自己的现实功能和意义:一是通过思想批判而防止思想的僵化,推动思想的变革,保持思想的活力;二是与科学一道构成一种超越利益主体立场的真理向度,从而为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一种必要的补充;三是突显和张扬生活之为生活的反思特性和创造本质,从而有助于维护与促进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出现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认识的模糊、理论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甚至还会导致教育自我的理想丧失和功能错位。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不应简单回归生活,而应当追逐理想、引领生活并最终超越生活。这种超越是引领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审视、批判与反思基础上去辨识并趋向真、善、美,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郭元祥 《早期教育》2005,(7):i003-i0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