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仿词”?顾名思义,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仿词可分为四种方式: 其一是反义仿词。例如:“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儿的反义仿词“他信力”和“自  相似文献   

2.
最近,许国泰同志在《产品构思畅想曲》中,提出了“信息交合论”(俗称“魔球”理论),为创造思维工具的自觉运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他的方法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如下: 一切智力活动都是信息的运算、交合、复制和繁殖的活动。借用几何方法,设一个  相似文献   

3.
吹牛     
飞飞喜欢吹牛,而且总有理由。有一天,他又吹牛说:“我家的小猫特别聪明。”红红与乐乐就问:“真的?”他说:“当然,你只要问它一声‘和尚住哪儿,’它总能立刻回答:‘庙——’”  相似文献   

4.
“仿”写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作文教学中,“仿”写是一柄“双刃剑”,引导得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使用失策,则会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妨碍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不少中学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将“仿”写教学束之高阁,唯恐学生“东施效颦”,“画虎类犬”。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什么是‘仿’写”,“‘仿’写中该‘仿’什么”,“怎样指导‘仿’写”等问题知之不多,研究不深所致。一、什么是“仿”写“摹仿”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人,从出生的那天起,无论是“呀呀”学语,还是…  相似文献   

5.
作文,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综合思维的语言表达,是运用文字表情达意,其中不外乎思想认识、知识运用、生活体验、思维方法和文字技巧等方面的综合展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作文教学时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大对头的看法有  相似文献   

6.
郝强是一所寄宿制高中的学生,周末回家同妈妈讲到学校的语文老师时,说:“我们班这个老夫子,太固执了。前些天,语文课代表建议他周末带我们文学小组去茅山采风,你猜他怎么说——‘带你们去,其他同学不难受吗?’还有上星期,我请他自习课带我们去阅览室读报刊,他又予以拒绝——‘这事得校长点头!’搞得我这个班长在同学中间一点面子都没有。”  相似文献   

7.
所谓‘私房作文’,是指班级例行作文之外学生自发写的作文。说起‘私房作文’,是由一个学生引起的。一天,一个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拿着一篇作文稿找我修改,他腼腆地说:‘老师,请你给改改。’我一读,觉得大大超过他平时作文。‘你写的?’他说:‘我作文水平老提不高,总觉得课堂上那点时间不够用,作文题也不对味,我背地拿劲写一篇,写我喜欢写的,瞧瞧可行。’我深受启发,立即把这篇作文当班宣读,借机鼓励学生写‘私房作文’。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后来真写出不少高质量的作文。  相似文献   

8.
一、“术”与“人”的问题近几年高考中的话题作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写作空间,易于激发其创新思维;但是也给“宿构”、编造既无真情又无实感的“伪作文”提供了平台,甚至会让某些同学堂而皇之地打着“创新”的幌子炮制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总在盘陀路上徘徊呢?为什么中学生作文的“瓶颈”不能被打破呢?耳畔萦绕着语文前辈名师于漪先生反复说的一句十分动情的话:“语文教学决不能重‘术’轻‘人’啊!”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太注重了“术”,注重了技巧训练,而忽视了…  相似文献   

9.
午饭后,姜旦旦回到小书房,又翻开作文本,看他那已经看了几次的评语:“姜旦旦同学,你的‘说’字为什么都是秃着头?你要知道,大多数‘说’字是要戴‘帽子’的。”姜旦旦还是没有看懂那评语的意思。他想:“同学们都说作文老师写的评语很有意思,我怎么就看不懂呢?”然而,姜旦旦还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轻声地自言自语起来:“‘说’字秃着头?要戴‘帽子’?戴什么‘帽子’?……”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说”字不放。他看着看着,那“说”字一颠,闪动了几下,从作文本上站起了一个小小的秃头“说”字人!那“说”字人一站起来,就朝着姜旦旦哀求说:“旦…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公关语言,因此它必须遵守公共关系语言的基本原则,那就是: 第一,随宜性原则。教学的内容通常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继承性和重复性,但教学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是处在纷繁运动着的现实生活中的活人,他们各自都有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且变化多端,所以即使讲解早成定论的知识、定理或定义,也要视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形式。有位先生在给高中学生辨析“阻止”和“制止”两个词的意义时说:“它们的共同意思是使某种行为中止,只是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不同。‘阻止’是用阻拦的手段使其停止;‘制止’是用抑制的手段使其停止。它们的共同义,体现在共有的词根性语素‘止’上;它们的区别义体现在区别性语素‘阻’和‘制’上,具体使用它们的时候应当注意区别性语素的区别作用。”而当他给初中学生讲解这两个词时却举了一个小例子,他说:“桌子上放着一杯热茶,一个小孩子伸手想去拿它。大人怕他烫着,就伸手拦住了他,使小孩子停止了动作。你们说,要表示大人的这种行为该用哪个词?”学生异口同声说:“阻止。”接着他又说:“如果大人不伸  相似文献   

11.
象博士刚刚给小山羊的作文诊完病,见熊妈妈带着小熊来了,忙让护士孔雀小姐给熊妈妈搬把椅子。熊妈妈这才对象博士说:“他和人家小猫在同一个班,人家的作文写出来谁看了谁夸,他却连一句像样的话也写不出来。上次你让小猫修改一段话,要求把‘一折一折’、‘一蹬一蹬’、‘乱蹦乱跳’、‘紧捉慢捉’这几个词用进去。他吭哧了半天,也没把那几个词用进去,后来是在小猫的帮助下完成的。”“今天拿来了吗?”象博士问小熊。“拿来了。”小熊一边回答一边拿出那页纸,递给了象博士。象博士接过去就认真看起来——那天我在院子的草丛里捉住一只蚂蚱,它…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我出示了一个病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让同学们修改。大家看后,即有人举手。我让一名同学先找出错误的地方,再修改。这个同学回答说:“‘发扬’和‘事业’搭配不当。去掉‘和发扬’。”并把修后的句子念了一下。我肯定了他的回答,转而问大家:“‘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这个句子还有别的改法吗?”一名同学回答:“‘发扬’可以和‘传统’搭配。这句还可改为‘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又有几名同学相继发言,把这句改为“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教室里安静下来后,我又问:“‘继承’和‘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一会儿,一名学生回答:“‘继承’  相似文献   

13.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4.
自我感觉     
一天动物们聚在一起,谈论人类对它们的看法。老虎:“我们在人们心目中最美——‘虎头虎脑’。”狮子:“我们说话最有权威性——‘狮子大开口’。”野牛:“他们认为我们最懂音乐——‘对牛弹琴’。”野狗:“他们对我们持仰视态度——‘狗眼看人低’。”蜜蜂:“他们最羡慕我们的家庭和睦——‘一窝蜂’。”大雁:“他们对我们的爱戴到了一种虚幻状态——‘鸿雁传情’。”野猪:“人类对我们最尊敬,把猪蹄称‘猪手’。”蚊子:“谁说我们的名声最臭?他们一见我们就喊‘蚊香’、‘蚊香’!”这时,山鸡开口了:“要说香,还是我第一,人类——‘闻鸡’就…  相似文献   

15.
再如教学“热爱”,可抓住这个“关健词”结合句子连续提问:“谁热爱谁?”(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和‘爱’有什么不同?‘我们热爱共产党’和‘我们爱共产党’有什么不一样?”(“热爱”是非常的爱,“爱”是平常的爱;“我们热爱共产党”是说我们非常爱共产党)“我们为什么非常爱共产党呢?”(共产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我们在党的怀抱里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27页)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又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毫无疑问,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改作文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这种能力。我在指导学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排列组合,都反映了一个道理——“难”。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句话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难老大”’。  相似文献   

18.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9.
是花还是树     
作文讲评时,老师疑惑不解地问大家:“你们为什么都喜欢称自己是‘16岁的花季’?”同学们说因为有同名电视剧,而且已经约定俗成了。老师说:“你们为什么没想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有16道年轮的树已经很壮实了。”  相似文献   

20.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将“褒”字写错了,两次订正后,第三次仍然写错.一气之下,我罚他写了两百遍“褒”字.不久,我又发现他将“褒”字上部写成了“六”.我只得再次要他记部首、笔画,并提示他:“褒”字是‘衣’字拉断,‘保’字藏中间.”当时,有一学生插话:“‘衣儿’扯两断,‘保’字中间藏”,引得满堂哄笑.后来,一提起这个字,便有人念这两句话,因而很少有人再错了.这证明强迫学生机械记忆,让他们“服苦役”是不行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记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