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在成都时所写的。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到达四川成都,由于朋友的帮助,从第二年开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所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先后居住将近四年,在这段时间内,诗人由久经战乱奔波而得到安定环境的休养,心情是比较恬静闲适的。正是在这种环  相似文献   

2.
《广东教育》2005,(12):7-7
陆游《放翁家训》;苏辙《李之纯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朱熹《朱子语类》第十三,九十四。[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文简称“《茅》”)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文简称“《十》”),分别是唐朝诗人杜甫和宋朝诗人陆游著名的风雨诗,诗中浸渍着自然和时代的凄风冷雨,饱含着伤国忧民的悲壮情感。因同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25课,我们试进行对比阅读。一、诗人生活处境相似。两人都是仕途多蹇,衰老贫困。《茅》是杜甫50岁时所写。安史之乱中,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复逃离,为官又弃官,“三年饥走荒山道”,才辗转来到成都。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接济,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有了暂时的栖身之所,并靠故人严武接济,过上…  相似文献   

4.
我在阅读历代诗时,发现许多诗人择花入诗,用以表达自己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现辑录唐代以后嵌有不同花名的诗歌各一联,给飨读者。一春花诗1.桃花唐·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2.杨花唐·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3.梨花唐·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4.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  相似文献   

5.
唐朝的杜甫和宋朝的陆游,也许可以说是最不潇洒,却又是最为真诚的诗人。国家的衰微,他们无法看开;民众的疾苦,他们无法看淡,因此只能痛苦、忧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文简称“《茅》”)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下文简称“《十》”),是他们著名的风雨诗,浸渍着自然和时代的凄风冷雨,满怀着伤国忧民的悲壮情感。因同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5课,我们试进行对比阅读。一、诗人生活处境相似两人都仕途多蹇,衰老贫困。《茅》是杜甫50岁时所写。安史之乱中,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复逃离,为官又弃官,“三年饥走荒山道”,才辗转来到成都。依靠一…  相似文献   

6.
一、从感情层面进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伤时(如杜甫的《春望》),建功报国(陆游《书愤》).思乡怀人(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瞑》),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长亭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二、从技巧层面进行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古代名家诗篇。这些诗词豉表达爱国思想(如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或描写优美景色(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或谈做学问的道理(如宋代文人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相似文献   

8.
飞:花,寒食(》)小麦覆.陇黄。__C.莫道不消魂,帘卷(),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D.胡马依(),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少、E.亡)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 F.细草·()岸,危墙独夜舟。(杜甫《旅夜抒怀》) G.(j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H.()吹我心,西挂咸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京西)))‘·’一I、()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厂白》)甲J.羌笛何须怨杨柳,()不度玉门关百(王之涣《凉州词》).‘K.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大散关。(陆游《书愤》) L()玉露一相逢,便…  相似文献   

9.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①这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在成都草堂写的《江畔独步寻花》组诗中的第六首。②黄四娘:杜甫在成都草堂附近的住户。唐代以行第称呼作为尊敬,男女皆同;对妇女则在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七五年四月,杜甫从长安间道逃到凤翔,任左拾遗之职,因上疏援救房琯,触许肃宗,幸得张镐营救,方得免罪,但肃宗见他总不顺眼,于是命他离开凤翔放回鄜州探家。这一年国八月,杜甫回到鄜州,到家后写了著名的长诗《北征》。诗题下原有小注:“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征,即是旅行之意。因鄜州在凤翔东北,所以借用东汉班彪的《北征赋》的题目,题名为《北征》。叶燮《原诗·外篇(上)》说:“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怀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中有很多上下文中异字同义、可以互训的现象.例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李商隐《九成宫》:“云随夏后双龙尾,风逐周王八马蹄。”以上“随”“逐”互训,“逐”犹“随”也。陶渊明《归去来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犹“而”也。这种现象,前人叫做互文。  相似文献   

12.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杜甫《即事》 杜甫这首题为《即事》的五言绝句,旧次均编在宝应元年(762)成都诗内。这是一首咏赠舞伎的作品,卢元昌《杜诗阐》注:“此为舞伎作。”但全篇辞语,并未涉及歌舞艺术的本身。前两句是描写舞人珠光宝气的服饰,后两句则是在摹绘舞伎的姿容笑貌  相似文献   

13.
在历来的陆游研究者笔下,陆游有一张非常漂亮的、崇高的、吻合民族心理的面具: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我们众多的研究著作也常常表述这一意思:陆游不是忧国忧民的志士,就是“富有爱国思想的文学家”。(1)放翁的《关山月》、《金错刀行》以及一系列纪梦诗,尤其是临终绝唱《示儿》诗便不可缺少地成了研究者有力的佐证和读者付以信赖的基因。但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有声望的文人,怎样地把仕途与尘世、生存与超脱、家小与诗书、气节与恶习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水  相似文献   

14.
古诗鉴赏题在高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地鉴赏古诗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解读题目,明确重点作品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起了统率作品指向的作用。特别是诗词曲的题目,有的点明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山居秋暝》(王维)、《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夜雨寄北》(李商隐)中的“秋”“春”“夜”等;有的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题或重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有的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基调,如《闺怨》(沈如筠)、《恨别》(杜甫)中的“怨”“恨”等。如果把握了题目,进…  相似文献   

15.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存诗近万首,其中大部分为抒写感时忧国的爱国诗。陆游的诗文集在其晚年已开始着手编辑,并由其长子子虡、幼子子遹继刊刻传播,因此南宋时期已经有学者对其诗歌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针对诗歌艺术特点及诗人地位,如:姜特立称赞陆游诗歌"淡中有味枯中膏,有时奇险不可迫"(1)(《应致远谒放翁》);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诗为中兴之冠"(2)。此后,一直到清代都是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研究陆游诗歌。陆游的六言诗共有37首,下面就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16.
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罗才军老师将这两首相差一千多年的诗歌,在短短的一节语文课上完成教学,真可谓是"艺高人胆大"。仅仅一个"艺高人胆大"是不足以诠释罗才军老师的教学艺术的。那么,真正的原由是什么呢?我想,搞清楚这个原由,也应该同时能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一、深入浅出罗才军老师首先挖掘出了两首诗的内在联系,即诗中所表现的是杜甫和陆游这两位大诗人共同的渴望——"九州同"。  相似文献   

17.
一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是世人皆知的名作。在《放翁词》中,陆游还有两首调寄《朝中措》的咏梅词。在《剑南诗稿》中,单是以咏梅、探梅、观梅、别梅等等为标题的诗作竟有一百五十首左右。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粗略的统计,在其他诗作中提及梅花的更是不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有限的篇幅包含尽可能多的意蕴,诗人们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古今中外不少诗歌名篇的题目就含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如屈原《桔颂》、杜甫《佳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雪莱《西风颂》、华兹华斯《咏水仙》、闻一多《红烛》、艾青《煤的对话》等等。然而,同属象征手法,其中又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且不谈以上这些名篇,先来看看这首《沉思的帆》。今人说:“一帆风顺”,“扬帆远航”,古人说: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在《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则之五二《车攻》篇中,提出了“以声音烘托寂静”这一观点。如王籍《人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则毛诗迳取后章“之子于征,有闻无声”。以申前章之意,挹彼注兹耳。类似的还有,如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七《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杜甫《出塞》:“落日照大旗,  相似文献   

20.
初中第四册语文中的杜甫《石壕吏》有两句是:“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教材注:“戍,防守”。一本关于古文难句解释的书还将这句诗译为:“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守卫着。”“戍”作防守讲确实是很常见的,教材中就出现过多次,如“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月四日风雨大作》),“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