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用来裹头发,人称"幞(fú)头"。据说乌纱帽来自南朝时期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纯粹是为了新潮,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然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  相似文献   

2.
东晋成帝时 ,在建康 (今南京 )宫廷中做事的人都戴着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 ,人称“乌纱帽”。到了南朝宋明帝时 ,这种帽子在民间开始流行起来。以后 ,乌纱帽就成了人们常戴的一种便帽。乌纱帽正式定为官帽始于明代。洪武三年 ( 1 3 70年 ) ,朱元璋规定 ,文武官员上朝和办公时 ,皆须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此外 ,有功名而尚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亦可戴乌纱帽。从此 ,“乌纱帽”就逐渐变为现职官员、官位的代称了。清朝统治时代 ,官员们的乌纱帽被换为红缨帽 ,但人们仍然习惯地把“乌纱帽”作为官位的代称 ,沿袭下来。乌纱帽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乌纱帽的由来在旧戏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这种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头。在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很得皇帝的赏识,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连皇帝自己也不例外。在纱帽两旁各有一把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  相似文献   

4.
正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用来裹头发,人称"幞头"。据说"乌纱帽"来自南朝时期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为了新潮,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  相似文献   

5.
乌纱帽     
"乌纱帽"也叫纱帽,它的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东晋成帝时,在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朝宋明帝时,"乌纱帽"传到了民间,成为平民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隋唐时,皇帝、官员和普通百姓都戴乌纱帽,但为了区别官位高低,乌纱帽上都配有不同的装饰玉块:一品9块,二品8块,三品7块,  相似文献   

6.
7.
清朝康熙年间,京城里廉记书铺的店堂里,一个书生模样的青年正站在离账台不远的书架边看书。这时,账台前一位少年购买一本《吕氏春秋》正在付款,有一枚铜钱掉到地上,滚到这个青年的脚边。青年斜着眼扫视了一下周围,就挪动右脚,把铜钱踩在脚底下。不一会儿,那少年付完钱离开店堂,这个青年就俯下身去拾起脚底下的这枚铜钱。凑巧,这个青年踩钱、取钱的一幕,全被店堂里边坐在凳子上看书的一位老翁看见了。他盯着这个青年看了很久,然后起身走到青年面前,同青年攀谈,知道他叫范晓杰,还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原来,范晓杰的父亲在国子监任助教,他跟随…  相似文献   

8.
侯玉文 《甘肃教育》2011,(23):55-55
在中国,人们常常把丢了官位称做丢了“乌纱帽”,乌纱帽被人们视为权力的象征,是“官职”、“官位”的代名词。那么,乌纱帽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  相似文献   

9.
东晋成帝时(公元334年),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称“鸟纱帽”。后来到南朝刘宋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帽边的帽子,也叫“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传。于是无论官民,不论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  相似文献   

10.
今天,没有人戴乌纱帽,但人们口头上或文艺作品中仍出现乌纱帽一词,对上级唯命是从的领导干部,人们讥之为“怕丢乌纱帽”。现代生活中乌纱帽一词均借代官职。有人以为乌纱帽一坠地便是官帽。其实不然,南朝宋王休仁创制的这种乌纱帽并不作官帽。创制之初,它被当作“服妖”记在《宋书》里。至隋朝初期,始得权贵青睐,但从新、旧《唐书》上都找不到乌纱帽作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的一则消息很令人振奋:福建省石狮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一项提议,任命厦门大学28岁的女博士周真平为这个市的副市长。人大任命市长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周真平的“帅袍加身”(《中国妇女报》12月6日头版头条标题)却成了新华社播发的新闻,除了年仅28岁的一介女学生一夜之间平步青云外,关键在于这身“帅袍”来之不易,来得自豪、来得格外光彩夺目!消息说,石狮“完完全全脱离了‘组织推荐’这一传统惯例”,“在人选问题上做到真正面向社会,凡符合条件者均可以报名参加”。“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参加竞选的59名女杰,必须过好施政演说关和答辩关,每道关都由“代表着各方利益标准”的165名代表“无记名投票”,且只有一人当选。周真平“充分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其由来是这样的:"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fú)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到了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  相似文献   

13.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服饰、帽饰都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地位。“黄袍”是皇帝穿的衣服。据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载:“唐高祖(李渊)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因“黄袍”为皇帝专用,任何人不得擅自僭越,故  相似文献   

14.
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部佩戴物为冠、冕、弁(bian)、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纱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  相似文献   

15.
1854年10月14日,英国和法国正同沙皇俄国作战,英法联军的舰队停泊在黑海,突然出现了暴风雨,狂风巨浪把军舰高高举起,又猛烈的向海岸、礁石上摔去。顷刻之间,英法舰队被狂风巨浪消灭了。  相似文献   

16.
橡皮的由来     
字写错了怎么办?没关系,拿橡皮擦呗!可你知道吗?我国古代并没有橡皮,那时人们写错了字,常用一种叫“雌黄”的矿物来涂抹改写,这就是成语“信口雌黄”的出处。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不用雌黄这类物质来改正错字,如果用钢笔写错了字,那就画上一个墨团将这个字去掉;如果用铅笔写错了,那也很容易——用面包来加以揉擦,去除字迹。  相似文献   

17.
马姓的由来     
马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的偃皋陶。战国时,赵奢之孙马服兴去“服”为马姓,举家迁扶风茂陵,扶风为马姓郡望。马姓虽然人口众多,但却同姓不同宗,其主要原因是回、清两族命姓方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徐莹 《内蒙古教育》2007,(2X):57-57
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称股票公司的股票持有人为"股东",称出租房子的人为"房东",称请客的事儿为"做东""东道",称负责组  相似文献   

20.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Father’s Day),和"母亲节"一样,"父亲节"也起源于美国。1909年,一位名叫多伍德的女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传播"母亲节"。在此期间,她想到了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