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言说域的框架语义,首要的是搜集并确定能激活言说场景的所有词元.本文探讨了搜集言说域词元的原则与方法,确立了言说域词元的性质与语义特征,对汉语言说域的动词词元进行穷尽性搜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配价理论将言说城词元分为一元、二元和三元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2.
研究言说域的框架语义,首要的是搜集并确定能激活言说场景的所有词元。本文探讨了搜集言说域词元的原则与方法,确立了言说域词元的性质与语义特征,对汉语言说域的动词词元进行穷尽性搜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配价理论将言说域词元分为一元、二元和三元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3.
言说动词是表述言说行为的一类特殊动词。学界对这一类动词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仍不够深入细致。从句法、语义、语用及个案研究四个方面对当前的言说动词研究进行全面梳理,能让我们认识到当前研究中尚存句法研究有待系统化、语义研究有待细致化、语用研究有待具体化、个案研究范围有待扩大化、应用性研究有待强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词化"这一术语集动态演变过程与静态演化结果于一身.借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本文着重讨论了荚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偏好.研究有以下三点发现:一是英汉"哭"类动词享有共同的语义成分组合模式,即"核心意义+方式+原因+口型+持续时间",但内部语义容量及词语感情色彩有差异;二是英汉"哭"类动词词化偏好不同;三是词化过程伴随着语义成分的增加,消减、合并及词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听"类行为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该类动词的核心语义均为"听",而区分语义则为方式、目的等;英汉"听"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均可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一……就……”这个紧缩短语或紧缩复句的固定格式之一的语用问题.四个方面是:一般用于动词性短语之中;在短语或句中起关联作用;强调前一动词动作行为是后一动词动作行为的条件;强调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英语动词seek的语域特征、类联接特点、搭配词特点、搭配词的语义趋向等搭配行为.seek的语域特征多用于书面语,少用于口语;类联接形式多样,且其体现的意义/语义都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seek共现的搭配词则反映了seek的语域特点和语义趋向.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表示说出某种话来的“说”,一般用动词“say”。例如: "I do but jest," said Dick. "That's all right," he said. 但是“say”这个动词是个一般化的词,只表示普遍化的言说行为,而不能显示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的言说行为。人是有区别的,语境是有区别的,因此,言说行为也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在中学英语教材中已有所显示)。为了显示这区别,使言语的表达更精确、更鲜明、更生动,形形色色的,各有特点的言说行为动词就产生了。有的人很激动,一连串的话“破唇而出”,英语用“break”这个形象的动词来表示。例如:  相似文献   

9.
言说义动词发展了几千年,本文拟从中古新生的汉语言说义动词的演变做出剖析,希望能对整个汉语的历时发展做出科学角度的模式性解构.以Meillet的语法化理论对言说义动词的演变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走"类动词,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来探讨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发现这两种语言中的"走"类动词既有语义共性,又有语义个性,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文章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探讨了英汉“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核心语义成分决定这些动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成分用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汉“笑”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这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可概括为“动作 方式 (情态) 原因(目的)”,但具体词语的词化模式存在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汉语名词、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长安 《中国语文》2012,(1):17-28,95
汉语造词有两个特点:一是造词不关注词、语的区别,二是造词过程中类的改变的无意识。这两个特点也是汉语现有词类样态形成的前提,并与汉语形态不发达有着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动词、名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个表现:1)单音词时期动词的指称和转指主要是构成性的。2)双音化时代实现性转指占主体,而指称则表现为:A.从原单音动词的角度看是实现性的;B.从双音词本身看是构成性的。3)这些双音词表指称:A.在原单音动词之上再添加一个音节而来;B.语义特点是陈述并能指称一个具体的动作或行为,也是单音动词意义的细化和实化;C.语法功能具有做主、宾语与谓语双重功能;D.这批词不仅数量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们把这批词称为表事词。汉语动词、名词之间交融模式的形成主要就是源于这批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喊叫"类动词是日常言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核心语义成分决定同义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V以”类形式动词是语法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选择研究对象的语义、句法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多角度考察。语义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的语义特征及深层语义结构特征;甸法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在句式结构、加宾语及带体貌助词等方面的共性,同时揭示了它们在搭配能力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区别;语用功能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具有标记焦点、变陈述为指称、填补谓语的缺失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语义分析入手,对英汉客观致使动词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大量的语料对比和分析发现,英汉客观致使动词在语义特征上有较大共性,但由于英汉语言类型的差异以及概念化方式的不同,在动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微观的句法表达上,英汉语言有着各自的表达特点,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从隐现和替换看“关于”、“对于”的语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震 《中国语文》2012,(2):139-148,192
"关于"、"对于"的隐现是由话题句内部话题和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当话题和述题之间语义关系密切时,"关于"、"对于"倾向于不使用,当语义关系不明确时,二者必须使用。"关于"、"对于"的替换由述题中的动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义小类决定,"关于"倾向与言说动词、内容义名词、言说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对于"倾向与心理动词、心理名词及心理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当述题中的动词或名词兼有言说义和心理义时,二者可以互换。  相似文献   

17.
借用词化模式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英汉"思考"类动词的核心语义、语义构成、语义容量和词化偏好,发现英汉语中的"思考"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及结构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结论支持罗思明(2007)对Talmy词化模式的修正建议以及对英汉运动事件动词词化模式为"动作+方式+X"的主张。"核心"与"外围"语义成分的划分及其对应的词化模式对其他词类均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荚汉给予类动词和投掷类动词为例,从句法-语义界面入手,利用相关语料集中考察了双及物结构的语义表达差异,并加以认知语义阐释.研究发现:第一,两类动词的双及物结构有不同的语义解读,取决于动词的语义结构具有不同的凸显和侧重.给予类动词其凸显和侧重的语义是隐性语义,具有[+状态]或[+结果]指向.而投掷类动词其凸显和侧重的语义是显性语义,具有[+事件]指向.第二,双及物结构的语义表达差异可以在Talmy(1991,2000)的事件框架(event-frame)内得到合理的解释:给予类动词注重的是事件的最终后果,而投掷类动词注重的是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20.
"动词+时量宾语"的歧义由其表示的语法意义所决定.而语法意义又与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以及时量有关;在结构内部,时量意义的实现必须指向动作行为的持续或者动作完成所造成状态的持续;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有持续性和非持续性之分,动作造成的状态可称为遗留状态.由于重新分析",看"类动词内部应当再有进一步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