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学视野中的幸福应是基于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幸福.面向人生幸福本是教育的应然追求,但当代教育往往忽视个体,以社会为目的;忽视个体身心健康,以知识和分数为目的,导致了教育中幸福的缺失.教育以幸福为终极目的,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追求,也是人类追求幸福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2.
面向人类幸福的教育学——兼论教育学的基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用处和价值已有多种认识与理解,但由于缺少整体的人类这一标杆,而缺失了面向人类幸福的教育学。与之相比,相关学科都以不同的方式与人类幸福联系在一起,并因此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息息相关的教育学。具体体现为: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者存在方式的教育学;是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造新的生活意义的教育学;是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的教育学。要实现教育学的价值,必须回答教育学视野中的"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以教育学的方式追寻和获得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人性研究,探究人性内涵特征及其教育学意蕴对深化教育理论研究,推动教育实践进展,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教育学应坚守人学立场,深化教育人学研究,探索构建教育人学理论,以人性化教育研究,推动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教育培养人性完善、智慧圆满之人才,进而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育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4.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百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育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6.
胡弼成教授有关教育学的论述始终围绕"人的幸福"这一价值取向,努力尝试从教育学理论的多个方面解读教育的"幸福"所在,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教育学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本质观;立足学生"现有"基础面向"待完成性"的发展指向的课程观;以学习为主的师生共通活动的教学过程观;师生关系的"一体两面"观;以精神活动为主的教育投入观;以个体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7.
胡弼成教授有关教育学的论述始终围绕“人的幸福”这一价值取向,努力尝试从教育学理论的多个方面解读教育的“幸福”所在,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教育学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本质观;立足学生“现有”基础面向“待完成性”的发展指向的课程观;以学习为主的师生共通活动的教学过程观;师生关系的“一体两面”观;以精神活动为主的教育投入观;以个体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8.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过程取向;价值立场,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顺势导引;化育人性,启发自觉;提升人性,引领超越.  相似文献   

9.
李晶  刘晖 《教育导刊》2010,(3):8-10
本文着重综合概括存在主义者们关于人及人性的论述,试着提炼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并探讨它的特征:自为性;自由性;超越性。认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是:为强调教育的对象是能动主体的存在提供人性上的依据;教育应引导人由"自在"走向"自为";教育应引导人追求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民俗文化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学意蕴,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一种具有独特教化手段的教育资源;而且也对一个国家民众道德境界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探析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在当前各国倡导文化影响世界以及抢注民俗文化的浪潮下,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追求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是一切社会生活价值的核心体现。教育是一种教人获得幸福品质的教育,教师幸福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美好生活的现实体验,体现了教师作为主体在与人相处和社会交往中的生成和实现,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教师幸福本是一种应然的伦理价值追求;教师幸福的保持需要伦理道德的维系;教师幸福的实现有其内在的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认知高校幸福文化的内涵之构成,了解构建其现实途径,必将促进高校在幸福文化的建设中提升办学水平,进而将能使学生学习充满热情,对自我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也能使教师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体悟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探讨高校幸福文化内涵及其构建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宗旨,其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14.
“乐”是陶渊明诗文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文字层面上,“乐”具体表现为饮酒之乐、思维之乐、劳动之乐等等;在文化层面上,“乐”反映出陶渊明特有的自适自得的精神境界、和谐的物我关系以及通达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5.
As more and more on-line resources are becoming available, finding ones suitable for specific educational purpos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Not only must the subject matter be appropriate and the content be accurate, but the resources must also match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background of the user. Once a suitable Web site, graphic, applet, or other resource has been located, additional problems must be faced if it is to be integrated into a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re might be software incompatibilities, legal issues, and questions concerning how it will interface with other components. This article offers a non-technical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metadata, an important and fascinating part of the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It gives the definition and examples of metadata, shows how metadata can help non-experts search for on-line resources, and explains how metadata can assist in the use and re-use of on-line pedagogic materials. It ends with a discussion of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 the IEEE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 standard that has recently been accepted by the major pedagogic metadata efforts.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I emphasise the continuing importance of painting as a critical art practice. Contemporary art has always, naturally,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our current postmodern era is no different. However, despite our obsession with, and increasing reliance on, computer and filmbased technologie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raditional methods of making art remain a valid means of expression. One reason for the continuing persistence of painting can be located in the early years' classroom. In its very physical guise of constructing a world through materials, painting continues to be relevant to children and adults of all ages. Furthermore, because of its expressive potential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io alike, painting retains an authentic voice, legitimated by the past, rather than hidebound by its traditions. Painting constitutes a living discourse which speaks directly and unequivocally to the present age.  相似文献   

17.
高校系级教学秘书身份的多重性和秘书工作的开放性、中转性决定了秘书角色转换的必然性。秘书角色转换不当易产生工作越位,秘书自负心理,秘书自卑心理等消极影响。秘书在角色转换时除了要有清醒的角色认知外,还应构建正确的秘书价值观,遵循真诚人际交往原则,培养正确的角色意识。  相似文献   

18.
19.
So far, pedagogy has not formed its own unique visual angle and thinking mode to understand humans and the world in general; consequently, it is always counting upon other subjects, which is the root of the crisis in pedagogy. Focusing on the “visual angle” and “thinking mod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new proposition “pedagogic understanding”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a basic hypothesis, some basic problems and some research ways. The purpose is to form pedagogy’s own way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foundation of delimit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ubjects.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师范音乐教育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到1977年为雏形建设时期,1978年到现在为成熟发展时间,对新中国师范音乐教育体制的确立和法规的建设,师范音乐教育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其在教学中的影响,师范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和改革等方面的评述,展现了我国师范音乐教育自建国以来,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成就,为21世纪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