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初唐山移民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移民史是唐山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地处冀东平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纽带,是游牧和农耕、中原与塞外的过渡带;地缘条件决定了唐山地区的民族融合现象比比皆是.明初移民唐山的人们带来陶瓷制作技术,使唐山成为陶瓷之都;带来水稻种植技术,使唐山成为北方稻作之都;带来冶炼技术,使唐山成为钢铁之都;带来晒盐技术,使唐山成为北方海盐之...  相似文献   

2.
元末明初的战乱使直隶沧州人口锐减,为弥补人口损失,明洪武、永乐年间分别组织了向该地的移民,沧州移民的来源主要有山西、塞外小兴州、山东即墨、江苏南京、安微凤阳以及浙江、湖南的一些地方.随着移民的到来,移民聚落形成,封建秩序在明初的沧州重新建立.  相似文献   

3.
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移民到甘肃,明初移民甘肃的来源除由政府组织的移民外,主要来源还有军队驻扎与家属随从、民屯等,民屯包括政府招抚无地农民、罪犯和政治迫害者等。明初大约有50万人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各地,他们或戍守或屯耕,促进了甘肃的开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构成格局,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移民到甘肃,明初移民甘肃的来源除由政府组织的移民外,主要来源还有军队驻扎与家属随从、民屯等,民屯包括政府招抚无地农民、罪犯和政治迫害者等。明初大约有50万人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各地,他们或戍守或屯耕,促进了甘肃的开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构成格局,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元末明初的战乱使沧州人口锐减,为弥补人口损失,明洪武、永乐年间分别组织了向该地的移民,移民带来了沧州经济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槐树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一次重要的移民活动,是明王朝建立初年大力推行和奖励屯田垦荒政策的直接表现;山西是明初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但移民并不是只移大槐树下的洪洞县人,而是将山西各个地方的人都集中在这里,然后再迁往全国各地;"大槐树移民"有利于明初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我国人口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山东即墨地区的地名志和族谱资料,分析了明初这一地区云南籍移民的建村情况与人口规模,指出了明初军事卫所的设立对这一时期移民活动的影响,考证了这一地区云南籍移民迁出地"云南"的确切所指。  相似文献   

9.
明初的河间府,即今沧州一带确实称得上是一个移民社会。明初是沧州社会秩序重建的关键时期,大量军功家族参与了沧州当时的社会重建,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发展到清代,科举制度更加成熟,沧州地方社会主导力量慢慢由军功家族变为了科举型文化家族。这种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明初洪洞移民历时长久,地域广阔,规模宏大,至今在民间仍有着广泛的影响。近些年来,所谓明初洪洞移民捆绑押解说,以及解手一词源于洪洞移民说,颇为流行。核之于有关记载,捆绑押解迁移说无据,解手一词也并非源于这次移民。  相似文献   

11.
凤阳县明文化产业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文化产业是当前凤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中旅游文化产业、饮食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存在规模不够、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民间工艺和歌舞产业则没有形成规模。地方政府要精心打造明文化园景区和新城区,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开发民间工艺和歌舞艺术,改造城市内外部环境,才能推动当前明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欧学"与明初台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以来形成的台阁文学以欧阳修为典范,通过"欧学"的确立,全面突出了欧阳修的历史地位,同时,也确立了台阁文学的基本范畴.欧阳修成为集政治风范、通经学古之学、文史之才于一身的典范作家,其六一风神也成为台阁文学的精神榜样.  相似文献   

13.
明代凤阳府和徽州府书院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明代的安徽,人们自然会想到当时以至后来在全国闻名遐尔的两大地域人群:凤阳乞丐和徽州朝奉。明代的凤阳府和徽州府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凤阳府是“龙兴之地”、“帝王之乡”,而徽州府则是“商贾之乡”、“文献之国”;前者在政治上处于显赫位置,而后者在经济和文化上则占有绝对优势。明代这两个府的教育各具特色.尤其是书院教育更是出现各异的发展。对两府的书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书院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综合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明朝建立之初,德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民生凋敝,随着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外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德州逐渐繁盛并成为运河东岸的经济、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5.
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当归因于清军、南明军、吴三桂叛军、农民军等参战各方进行的战争,以及水旱、瘟疫等自然灾害。清军置藩司于保宁而缓复成都,是由于清军在战场上未取得主动权,并且兵力和给养不足所致。在土著人口锐减、大量移民涌入四川之时,战乱"孑遗"的土著为重建四川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明初文坛不甚兴盛,但教诲主义文学创作却在此期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文学作品以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主旨,表现出极浓的社会功用意识.这种现象与中国文学传统及明初作家的创作密切相关,但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朱元璋实施的高压与怀柔政策正是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明代王府音乐在凤阳民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弄清凤阳民歌传遍神州大地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明代藩王与帝乡凤阳的关系研究和对朱权、朱载堉、朱宪火節等藩王的作品研究,揭示了王府音乐中的凤阳情结,阐述了王府音乐体制中的凤阳音乐文化渊源,论证了明代王府音乐在凤阳民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代台阁体文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小禄 《天中学刊》2006,21(1):78-81
根源于台阁政治基础和理学学术基础,明代台阁体文学表现出相互联系的三大特点:文统上的政治性、文学观念上的非文学性、文学写作上的独占性和台阁气。正是它们较长时间地占据主流,阻滞了明前期文学思想的拓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无论对文学做出何种理解与阐释,我们都无法否认,情感始终是文学生成的一个终极性因素,也是文学得以独立存在、产生各种效用的必备前提,而离开对文学情感的体验与认同,我们对文学的感悟也就很难说是深刻的。或许正因为这样,在中国文论史上,文学中的“情”成了文学批评家们关注的焦点,“诗言志”的古老命题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起点。晚明这一特定时代的多种因素,使得主情论沿着情感论发展的路线有所变化地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客观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唐代前期文学创作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形成了文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的时代。相应地,此期的文学研究在文学理论、诗格研究与散文文体变革等方面颇有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