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屈肘肌群等张离心与向心收缩不同组合方案训练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从宏观方面对等张力量训练的合理方案进行研究,设计了5种力量训练方案,特别是安排有不同比重的单纯大强度肌肉离心收缩训练。研究结果表明:快速离心混合练法效果最全面(包括肌肉体积变化、等张力量、爆发力等方面),比传统等张力量训练和单纯等张离心力量训练更合理;建议在体疗康复、运动训练,尤其是对抗性力量项目中加以推广应用;提出了关于肌肉离心与向心收缩力量比值问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体育学院网球专修学生分期式力量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录像解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体育学院26名男子网球专修学生进行力量(非)分期训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分期力量训练的专修学生在半蹲、卧推等最大力量及10m折返跑、纵跳、发球速度等专项力量指标上较非分期组网球专修生提高幅度明显.结论:网球专修学生力量训练过程可根据竞赛安排,按力量训练适应期、最大力量训练期、爆发力转化期及竞赛保持期基本顺序进行分期式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3.
要使速度力量练习效果转化到专项能力中去,必须根据各个专项运动的肌肉收缩速度与力量特性、肌肉收缩的力学规律、肌肉不同收缩速度的神经肌肉特点等规律,对运动员采用适度提高肌肉大力量能力,以提高肌肉抗中等负荷速度与力量能力、提高肌肉抗中等负荷的快速能力等力量训练,最终实现肌肉的最快速度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和耐力提高。  相似文献   

4.
论跳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跳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按照基础力量、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转变为专项爆发力和专项力量)、力量的发挥和结束等五个阶段进行。局部力量的发展必须为整体力量的提高服务。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专家咨询、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外力量训练学术研究领域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并对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国家/地区、研究机构、作者、来源出版物、资助基金、学科等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识别出了肌肉肥大与力量增长的生理生化基础、抗阻力量训练与内分泌激素的关系、抗阻力量训练中的物质补充、抗阻力量训练与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关系、抗阻力量训练对身体成分及骨矿密度的影响、不同肌肉工作方式对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群(包括各类疾病患者)的力量训练问题研究等7个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6.
力量操训练对单兵战术动作影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和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根据对我军单兵主要战术动作的力学分析,构化出力量操化训练模式。实验结果显示,力量操化训练模式能有效解决部队力量训练中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比传统的力量训练模式更有利于组训和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概念、运行机制与功能应用、传统力量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甄别、训练实施的依据与要求等方面的阐述与分析,发现:(1)其运行机制的经典理论是"三亚型模型﹢呼吸系统调节",功能表现为是为运动技术完成提供稳定支持,传递与控制人体近远端肌肉用力,降低运动能量消耗及提高运动效率及预防运动损伤;(2)核心力量与振动力量是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范畴及训练形式,生理基础与训练指向相同,核心力量与传统力量训练优势互补,依据运动项目与训练任务科学安排两者负荷比例及时序;(3)核心力量训练遵循专项化、动态非稳定性等要求,训练内容与方式需要科学缜密的设计与验证。  相似文献   

8.
力量科学化训练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力量训练对专项成绩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缺乏方法学指导及多学科交叉互补,力量训练往往处于主观、随意性强,训练效益不高的水平。试图以方法论、系统观、协同学、专项化视角,从宏观、微观层面对力量训练过程控制进行多纬阐释。目的在于促进力量训练转化率,为力量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途径,切实解决力量训练的“瓶颈”、“专项化程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机体振动力量训练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息时代,知识技能积累加速、理念更新加快,多个领域出现实践领先于理论,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竞技训练界尤甚,金牌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案例。运用文献资料、带队训练实践、实验对照、专家访谈点评、现象剖析总结等方法,主要针对当前振动力量训练在国内近十年的竞技举重训练实践发展、产生效果以及机制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点评结果主要涉及:振动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同等条件下效果好,4~6周可达机体极限力量水平,有助于发展局部关节肌肉力量和张力平衡,提高拮抗肌群功能。相关机制研究主要涉及:振动力量训练发展历程、相关训练现象特征、系数、类型、效果研究,以及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理学基础、肌肉功能变化、机体机能变化等;振动训练的局限性主要涉及:具体使用时间点、段等的外部适应条件、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以及今后的发展等问题。仅此提供与当前竞技训练时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体系,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需求特征以及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与力量素质发展的关系特点作为力量训练方案设计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案设计的原则:专项化、阶段化、系统化、标准化、整体化和针对化,进而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渐进式力量训练方案,方案主要包括:训练阶段、年龄结构、训练目标、训练方法和手段、负荷和强度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振动杆训练对精英射箭运动员发射技术动作时肩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筛选26名精英射箭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名。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射箭力量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射箭力量训练的基础上还进行振动杆训练(30min/次,3次/周,共8周)。所有运动员在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检测与训练系统测试双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肩胛骨平面外展45°时外旋/内旋向心性收缩运动的峰值力矩;使用表面肌电图记录双侧前锯肌、上斜方肌、中斜方肌、下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下肌的sEMG信号;采用OSIS评估振动杆训练对射箭运动员发射技术动作时肩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训练8周后,仅实验组双侧肩关节向心性收缩峰值力矩、双侧肩关节sEMG肌肉活性及OSI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时,实验组的肩关节向心性收缩峰值力矩、双侧肩关节sEMG肌肉活性、OS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振动杆训练能显著加强射箭运动员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肩胛骨主要稳定肌的激活水平,可作为射箭运动员发射技术动作时肩关节稳定性的一种有效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2.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间和高强度运动后会发生骨骼肌纤维微损伤,而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增殖与分化和肌肉组织损伤的修复有着密切的关系。骨骼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生长发育、损伤修复以及骨骼肌重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适宜的运动训练可活化卫星细胞,促进卫星细胞增殖并向成肌细胞分化。针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起源、损伤与卫星细胞关系、炎症反应与卫星细胞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对SD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再生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后下肢腓肠肌钝挫伤的大鼠随机分为即刻组、针刺治疗组、自然愈合组。针刺治疗组采用阿是穴针刺疗法,自然愈合组不治疗。结果:针刺能促使炎症反应早期出现和及时消退,从而加速坏死组织的清除,并更好地激活肌肉再生过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针刺能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并促使活跃期提前出现,促进肌肉再生。结论:针刺能促进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再生,加速组织愈合的进程并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同一肌肉离心力量/向心力量比值与肌肉损伤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对7名大腿后群肌肉拉伤的运动员进行离心康复训练,经对比分析后认为:1.肌肉离心收缩力量/向心收缩力量比值可以作为评价骨骼肌损伤恢复情况的一个新的指标。2.关于肌肉离心力量/向心力量比值需要作进一步定量的研究,来确定该比值的最佳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肌肉力量振动训练的主要作用目标,以加深对振动训练的认识.方法:通过人体对比实验(有附加振动和无附加振动的练习),分别测定人体下肢肌肉向心工作、离心工作和肌肉弹性成分利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有附加振动的练习在促进肌肉离心工作及肌肉弹性成分利用能力方面,要明显优于无附加振动练习;在有附加振动练习中,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的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肌肉中的弹性成分是振动训练主要作用目标.  相似文献   

16.
区分肌纤维类型的异染ATPase法改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完善区分肌纤维类型的异染ATPase染色方法,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果发现:染色方案一可显示4种肌纤维类型:II、IAI、IB和IIC。大鼠骨骼肌在预孵育液pH值4.35左右时,出现最佳染色结果;而蟾蜍骨骼肌在预孵育液pH值4.40~4.70都出现了较佳的染色结果。染色方案二只能区分3种肌纤维类型:II、IA和IIB。出现较佳结果时,大鼠和蟾蜍预孵育液的pH值也不同。结论:异染腺苷三磷酸酶法区分骨骼肌纤维类型,染色方案一可区分四种肌纤维类型,而染色方案二可区分三种肌纤维类型;出现最佳染色结果时,大鼠和蟾蜍骨骼肌的染色条件稍有不同,存在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动物刺激笼训练兔,模拟出急、慢性小腿肌肉运动损伤,并在训练的同时予以中医药和物理治疗。通过组织学、血液流变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力学等指标测试,发现大强度训练早期将引起肌纤维的运动性损伤、血粘度下降、血清酶升高、肌肉抗断裂强度和能量吸收增加。早期外敷中药和冷疗对保护肌肉组织和提高肌肉生物力学性质有良好作用。训练中期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损伤,而中医药对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训练后期肌肉组织呈典型的慢性损伤表现,但肌肉的生物力学性质增强。肌肉强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地预防肌肉的被动拉伤,而训练的同时予以中医治疗可加快肌肉组织的恢复。因此,加强肌肉的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项主动性措施,而同时辅以适当的治疗手段,则可以减少临床症状,保证肌肉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8.
神经营养因子是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并对神经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功能的物质,在肌肉组织中也存在着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其对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被不断地证实,肌肉组织中存在的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参与到肌肉的运动过程中。对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Ⅲ、Ⅳ/Ⅴ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肌肉中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分析其在运动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电镜技术观察不同运动负荷下心肌胶原纤维的形态学变化特征。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C组)、一般运动负荷组(NS组)、超负荷(O组),每组各12只,分别给予一般负荷、中等负荷、超负荷的运动训练。8周后,断头处死,取出心脏左心室前壁、左室乳头肌处两组组织块分别作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正常组胶原纤维的形态分为粗纤维、细纤维和微细纤维三种;心肌结构完整。一般运动负荷组,心肌束间或肌束内较粗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心肌细胞体积略显增大,体积增大。超负荷组,心肌细胞间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心肌束间或心肌束粗大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结论:运动超负荷可致胶原纤维增生,从而导致心肌扩张功能与收缩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肌力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肌肉力量系数 (肌力系数 )这一概念 ,并用标度理论分析了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肌力系数为一力量指标 ,它只与肌肉的力量素质有关 ,与身高、体重无关。用肌肉力量系数来评价不同个体间的力量素质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