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4年8月底,台静农应《歌谣》周刊主编常惠之请,回故乡安徽霍丘县叶集镇收集流行淮南地区的歌谣,达半年之久,共得当地歌谣两千余首,其中整理发表了167首。1971年,台湾娄子匡先生将其中113首辑录成册,取名《淮南民歌集》。这些民歌,充分反映了两淮地区极具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的风俗民情;抒述了两淮地区儿女心心相印、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念;展示了两淮地区人民以歌言情,以歌示爱的纯真表达。《淮南民歌集》不仅具有重要的两淮文化民俗学价值,而且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皖西大别山区民歌呈现的多是七言五句的特殊形态,这些五句子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既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也蕴含着多元的文化认同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苗族民歌探析——以“飞歌”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黔东南苗族民歌以其聚居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飞歌”是黔东南苗族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块奇异的宝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飞歌”在苗族民歌中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与结构特点,其音调高昂、节奏自由、旋律起伏性大、音域宽广。  相似文献   

4.
黄冈民歌中大量地使用了衬词和衬腔,且衬腔的种类多样,内涵丰富,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极大地丰富了黄冈民歌的表现力。本文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省黄冈地区分卷》中的近六百首民歌作了全面地考察并分析了号子、山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生活音调等各种体裁的黄冈民歌,对其中所出现的衬腔进行了分类,概括了黄冈民歌中衬腔的特点及其作用,试图从衬腔这一切入点初步探讨黄冈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希望对研究、演唱、继承和发展黄冈民歌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朝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促成了西曲歌的繁盛,随着社会的变化,西曲歌也随之衍化与变异。但无论如何衍变,它始终保持其基本音乐艺术特质而继续流传,直至当代荆楚民歌,其中仍然具有它的艺术品格。当我们将西曲歌中的“和声”与“送声”与当代荆楚地域流行的“五句子”与“穿句子”的歌唱形式进行比较时,不难发现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声衬词以当地人们习惯性的语气助词为主。这种民歌表演形式,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其领和相间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西曲歌和“五句子”、“穿句子’’都继承了古荆楚民歌的遗传因子,共同传承着荆楚民歌体制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6.
地灯是信阳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小戏,其唱腔部分叫灯歌。灯歌由运用加衬句、加锣鼓、人声帮腔、跺句到抢句子等各种艺术手段,发展成既有抒情性、舞蹈性,又兼备叙事性的具有戏曲特点的复杂灯歌形式。从简单的民歌形式演变为一种复杂的具有戏曲特征的歌舞小戏,展示了灯歌向花鼓灯、花鼓戏音乐演变的轨迹。灯歌在豫南花鼓灯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歌坛上,经常听到的歌曲,大多数是民歌,或者是民歌风味很浓的创作歌曲。这些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一经歌出,很快就得以流传。民歌,即人民的歌,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代代流传,它是人民斗争的武器、生活的伴侣、精神的寄托、思想情绪的体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歌曲传入中国,这些歌大多数在本国也是民歌。如:《拉网小调》——日本北海道民歌、《桔梗谣》——朝鲜民歌、《海鸥》——缅甸民歌、《梭罗河》——印度尼西亚民歌等。我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具有古老悠久的文化艺术。在这块土地上,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不同,生活习俗的差异,因  相似文献   

8.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遗产中的重要体裁之一。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四句头的短诗。古代民间歌谣,有两句的,有三句的,有四句的。前两种不普遍,而四句一首的则大量存在。人们从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趋向于四句两韵的格式,这种格式,头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只二四两句一定押韵,于是就成为一种通行的四句两韵体。不过四句一首的诗歌,句子的字数起先并无限制,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经过长期发展,五言、七言两种,便占了压倒优势。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的“吴歌”“西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存于《梁鼓角横吹曲》的,也有相当多的五言四句体。七言四句的,晋以来存有《并州歌》《豫州歌》《捉搦歌》(四首)和梁、陈间的《乌栖曲》(十余首),《栖乌曲》(四首)之类,虽不算多,但已可看出发展趋势。不过,这种五或七言四句的诗歌,还不能叫作绝句,因为从音律上看,绝句又是格律诗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论述汉乐府民歌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成就。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比较,探讨了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独创性及其社会文化根源,从而指出汉乐府民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于:把人物形象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着重表现人物直面现实的浪漫精神,达到了绘形和传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桑植民歌以歌述史、以歌叙事、以歌传情、以歌言志、以歌当哭、以歌育人,再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象、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道德规范等,是全面反映桑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宗教、道德伦理的一面镜子。桑植民歌主要包括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花灯、风俗礼仪歌、革命歌曲等,具有教化功能、历史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等。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研究并利用桑植民歌的社会功能来潜移默化地助推乡村振兴,无疑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原生态民歌及其演唱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条件正在逐步消失。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依托媒体扩展生存空间是原生态民歌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的最有效的通道。而原生态民歌从生活开始走向舞台,也将引起声乐界演唱方法的一系列融合和改革,同时,还将推动全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认识原生态民歌的丰富文化内涵及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冉晶晶 《现代语文》2007,(4):125-126
民歌是生于民间,并且通行于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歌谣。《放羊调》这首民歌,不仅表现了贫苦农民的爱情,而且演绎了滇西的农业生产生活、风俗节日,因而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与北方的同类民歌相比,叙事完整,手法独特,堪称精品。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文化区位使大别山区产生了众多不对称句式结构民歌,不拘一格的不对称句式结构民歌刻意打破人们内心固有的追求平衡的秉性,带来更新鲜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体验。该区域不对称句式结构民歌主要有两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长短句杂言体等。  相似文献   

14.
民歌传播是探索民族文化精神、发现民歌艺术审美情趣、传播民族文化价值、对完整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民歌艺术本质的一项必要的行为活动。《中国民歌大会》节目在传播媒体繁荣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传各类传播形式,更加全面、深入、趣味地展示民歌魅力、传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识。本文将从媒介对民歌传播历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国民歌大会》对民歌传播的选择路径进行探索与分析未来民歌传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张艺鸣  黄淘 《教育艺术》2003,(9):15-15,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自己的音乐文化。民歌在民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悠久的传统,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民歌中的衬字、衬腔和衬句,是生活语言的升华,在民歌中具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原生态民歌自身的原因与自然环境的恶化、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展示机会的欠缺,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堪忧;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不仅是因为原生态民歌本身具有超凡的艺术表现力,还是我们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进行专业民歌创作的源泉;保护原生态民歌,要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原生态民歌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加强原生态民歌的教育力度,采取措施开发原生态民歌,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驻马店地区地处豫南,自西汉在此置汝南郡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汇黄淮与江汉文化于一炉,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歌记载着驻马店地区音乐文化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他们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珍贵的社会价值。按照群众演唱的不同形式,驻马店民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田歌、叙事歌、小调、灯歌、经调、渔歌、儿歌、叫卖音乐等种类。这些民歌以徵、宫两种调式为最多,音阶多为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8.
《歌姆》是在瑶族地区流传比较悠久的一首瑶族民歌,而无伴奏混声合唱《歌姆》则根据《歌姆》原生态旋律改编成的,从瑶族民歌音调中汲取元素进行创新改编,无论从演唱形式、表演方式还是从它的曲式、声部分配、节拍节奏、衬词等方面的艺术特征,都体现了这首充满新意的民歌合唱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9.
皖西大别山区民歌呈现的多是七言五句的特殊形态,这些五句子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既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也蕴含着多元的文化认同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巢湖民歌是我国首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歌之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活的语言以及“望风采柳”的艺术创作手法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巢湖民歌的继承与传唱都出现了后继乏力的现象。文章以巢湖民歌中的原始民歌为研究对象,对音乐本体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以民歌的起源、结构和语言特色为着手点,分析巢湖民歌的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以期为我们的民歌艺术能够更为完整地保存和更加广泛地传播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