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通过对万树《词律》“未探词皆可歌之源”等进行批驳,透出江氏词学研究的用心,他的词学音律思想集中体现在《词学集成》前四卷,其中心旨意就是通过“审律考音”、“旁通曲证”,“以曲悟词”、“以五音配宫商”和“由工尺求旋宫之法”等方式,“寻源竞委”,探寻词可歌之源,以期还原词体原貌,实现其“存前人之正轨,示后进之准则”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闲人"雅歌——欧阳修词学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湖念语》及词体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欧阳修的词学观念,即合乐可歌的体性、"聊佐清欢"的功用及"闲人"雅歌的审美理想。在词体文学音乐性、功用等方面,欧阳修与当时人们的观念毫无二致,不同的是他对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重视,这体现在他的创作与作品整理上。欧阳修的词学思想与宋人文化高涨不无关系,有别于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所主张之"雅"。欧阳修的词学观念与其创作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他在遵循词体体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词的品格,为苏轼、秦观等词人提供了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3.
《花间集》是"倚声填词之祖",然而在词学接受史上其命运多舛,至清代的常州词派有一个深刻变化,后者正是在对《花间》的词学接受中拓开理论堂庑的。张惠言对《花间》之首的温庭筠词作微言大义的重新阐释,以期实现词的形式之本与意义之源的合一,从而开启常派词学;但他将温庭筠攀比屈子抽离《花间》的解读策略,有着重大破缺。周济以"浑厚"之说观照《花间》,立其为词之渊源,修补了张氏的破缺。陈廷焯则既推温、韦为词宗,又斥《花间》为祸首,将张氏的破缺演绎成了对《花间》的悖论式接受。  相似文献   

4.
《花间》词学接受至清代的张惠言才有了一个深刻的变化。基于"以《国风》、《离骚》之旨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的词学策略,张氏对《花间》采取了故意误读、文本支离和点石成金的接受方式,正是由于其重读《花间》和重释温庭筠,古典词学至常州词派实际上经历了从传统的为词之学向读词之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两句诗又名两句歌。宋严羽《沧浪诗话》:“两句之歌,荆卿《易水歌》是也。又古诗有《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儿子》之类,皆两句之词也。”古代的两句诗按其内容与作者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军旅之歌、文人轶诗、古代歌谣、小说之诗四大类。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词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词学研究以辛亥革命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其词学观点主要承常州派,并与其“改造国民品质”的文学主张结合起来,侧重于词的社会批评,具有较为强烈的社会功利主义倾向。其女梁令娴所编《艺蘅馆词选》则推衍了这种词学观。后期,梁启超在使用社会批评方法的同时,还结合新的“审美趣味”采用情感分析,尤其是词学文献学等方法来进行词学研究。其弟梁启勋所著《稼轩词疏证》和《词学》对此作了梳纳补充。梁氏在词学研究的方法、思路、视角等方面多有开创,与王国维同为词学研究“现代化”之祖。  相似文献   

7.
吴处厚的《青箱杂记》为北宋中后期重要笔记之一,多记五代至北宋年间朝野杂事,尤以诗词为甚,其中蕴含丰富的词学、文学思想,具有重要的词学理论和词学文献价值。其辨证分析人品与文品、词品的关系,提出"正人端士亦皆有艳丽之词"和"尤物能移人,情荡则难反"等论断,系对北宋时期流行的"艳词损德"社会舆论之反拨,为文人写作艳词正名。其心态虽未必完全健康,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吴氏且把"气象"等引进词学批评的理论域阀,将之作为品评词人精神风貌之标尺。词史上最早写作的药名词,幸赖吴氏《青箱杂记》一书以存,吴氏并指出陈亚药名诗词自成一家"俳谐"的艺术风格,而"斡运曲折,使各中理"乃为写作药名词之要领。  相似文献   

8.
像大多数词人一样,王鹏运没有词学理论专著问世,但其论词不乏精辟之处,其词学观主要见于其所撰词籍序跋、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词学丛书》眉批、《蕙风词话》的引述等。"重、拙、大"词学理论的发明权应属于王鹏运。通过对清季著名词学家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和《蕙风词话》渊源举证可以发现,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要点主要渊源于王鹏运,其许多具体的词学观也传自王鹏运,可证王鹏运其实是清季一位重要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9.
文延式在晚清词坛异军特起,独树一帜。其词作追步苏辛的风格为历来词论家所认同,然对于其词学思想,我们始终未能窥其全貌,笔者今从文廷式随笔、随录、笔记、日记等著作中辑出其论词之吉光片羽,加以文廷式《云起轩词自序》及施蛰存先生辑录之《纯常子词话》,并结合其《云气轩词》来略窥文氏词学思想之全貌。文氏论词力斥柔靡,济以豪宕;在创作上,主张步武苏辛,多元并融,其词学宗尚与以“清季四大家”为中坚的临桂词派卓然相异,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0.
唐圭璋先生将"重拙大"等词学理论自觉运用于词的创作尤其是小令的创作中,其《梦桐词》诸小令景真情挚,成就尤为卓绝,雅婉厚亮之风,淳朴浑化之境,几可与唐五代北宋名作相颉颃。  相似文献   

11.
《宋书》中保存了不少关于诗歌创作、诗人轶事、《诗经》引用和歌谣谚语、乐府歌辞等方面的史料,这些史料是我们研究汉魏六朝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宋书》诗学文献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经》之学的演变和七言诗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我们对南朝诗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诗学经先秦"诗文之学"至两汉"《诗经》之学"到魏晋"诗歌之学"的嬗变,特别是《宋书》对《诗经》的引用,可以引发我们对魏晋文学自觉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7,(6):44-49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注重现实研究,治经颇得精要,倡事功之学。其文学创作与事功思想紧密结合,《龙川词》便是一个实例。陈亮的《龙川词》有着鲜明的事功色彩,主要表现在以政论入词、以词载道、词多用典、重"气"主"意"等多个方面,无论词的写作内容还是词的创作风格都与其事功思想息息相关。可见,陈亮词透露着浓厚的事功情怀。  相似文献   

13.
庾信《周五声调曲》曲辞形成了以文法、赋法为歌的体式特点。这是其遵守曲辞创作中以数立言规则的结果。以数立言是以五行之数决定诗歌每句采用的字数,首先由谢庄在《宋明堂歌》的祭五帝歌辞中予以实践,并得到后人完善。庾信《周五声调曲》继承前代经验,通过以数立言实现诗体与音乐、政治、天道的统一,最终开创了诗歌新法,为后世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赋为词、以文为词等破体、借体手法遥开先河。这是礼乐影响文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明代风行一时的词学选本《草堂诗余》传至有清却湮没不彰,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清代浙西词派崇雅鄙俗词学思想致使的,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草堂诗余》是应征歌之需产生的歌本,与话本说唱文学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草堂诗余》清代不传与清代对说话艺术的禁毁及话本小说艺术形式的新变、传播方式的改变等皆有重要之联系,是一种文化合力推动下所形成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词学讲义》为况周颐生前未刊稿。最早刊载于1927年之《联益之友》,1月1日、2月1日、2月16日分三次刊载,题为《词话》,署"况蕙风遗作"。1933年此文又载于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创刊号,题为《词学讲义》。比较两刊文字,颇有差异:《词学季刊》本较《联益之友》本多一则,少五则。从内容看,《词学季刊》所载之《词学讲义》内容自成系统,而《联益之友》2月16日所载之五则,与前两期的内容不类。有可能是《词学季刊》刊载时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16.
况周颐词集之词论文献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况周颐癖词五十余载,词论、词作成就卓著。其词集除《蕙风词》之外有总集两种、别集十一种,为其成就更高的词论所掩,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其词集自序、论词之词、词之题序与自注,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可与《蕙风词话》正续编及其他词学文献相互发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扩展了况周颐的词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綎选定《草堂诗余别录》,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通过所选之词及评点文字,张氏的词学观念得到彰显。其所选词作以及对词作的评点,充分体现了一代词学家崇古雅、尊婉约的词学观念及其对"豪放婉约二体说"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歌辞之词"是叶嘉莹词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们大多是作者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然后交由歌女去演唱。这种词多写美女与爱情,一般不会抒发作者显意识层面的情志,但其中的优秀之作却容易引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尽管叶嘉莹详尽分析了歌辞之词独特风格的成因,但却没有对"歌辞之词"作出严格的属加种差式的定义,导致这一概念内涵模糊,外延不清。  相似文献   

19.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处非指孔子同一时刻既弦歌又鼓琴,而是综述之义,是弦歌、弹琴活动的合称,其关于孔子弦歌与鼓琴、槁歌与弦歌的记述也不构成排斥性的矛盾或否定。孔子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弹琴一边咏唱,且处陈蔡之围时如此弦歌更显他沉着镇定的心灵境界及乐以象德的情怀。司马迁关于孔子"弦歌"的记载不是来自《庄子》而是来自《孔子家语》等,《庄子》的典故不可信,司马迁也视之为"寓言"而不信。《墨子》中的诵、弦、歌、舞三百如《毛诗传》中的诵、弦、歌、舞,实是指音乐表演方式而非指诗歌分类。  相似文献   

20.
李国强同学问“诗与词之不同处何在?”对于开始涉猎诗词的青年人来说,这是一个共同感到兴趣的问题。有人说诗的句式整齐,一般以五、七言为主;词则句子长短不一,故称“长短句”。然而仅仅从篇中句式之有长有短来区分诗词之不同,是不恰当的。因为有些古体诗中,也有长短不一的句式,如汉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武帝《瓠子歌》、《李夫人歌》、《落叶哀蝉曲》等均是。这种情况在古乐府中尤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二句是五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