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常规资料和自动站、雷达资料对2012年6月25—28日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是在中高纬西低东高环流背景下,低空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供给、副热带高压不断西进、阻塞高压稳定少动、低空切变线与河套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前两个时段以对流性降水为主,第三个时段以稳定性降水为主;此次降水天气过程中,不断有强对流单体生成,产生了列车效应及后向传播,导致强降水的产生;T-lnP图的形态特征及各项物理量的变化,均对降水的产生有很强的指示意义;依据天气尺度环流提供的背景场,可以大致判断强对流天气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河套地区一次西太副高外围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17~18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和高空长波槽东移过程中触发的。长时间的水汽供应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天气提供了天气尺度的动力条件;由于强降水的拖曳作用,上升运动随降水的开始而减弱。本次降水具有中β尺度特征;中尺度云团西侧不断有对流云团合并补充加剧了中尺度云团在河套地区停留的时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3.
徐娟 《科技通报》2004,20(6):506-511
1999年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发生了连续几次梅雨锋锋生和低涡降水.选取其中的一次锋生过程,利用时空高分辨的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低层梅雨锋主要特征场的水平分布,垂直结构和时间演变,揭示出梅雨锋的主要特征,证实低层锋北冷空气存在,对比温度的时间变化、湿度的时间变化以及相当位温的时间变化,并通过计算变形向量,散度项的锋生函数以及温度平流,来研究低层梅雨锋结构的演变,分析冷空气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6年7月11日下午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锡盟气象台在10日发布的短期天气预报中考虑降水量级为中雨,11日发布的临近天气预报也偏晚,针对此次过程从环流背景、数值预报场分析,查找漏报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6.
阿克苏地区西南的一次大暴雨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  孟平 《大众科技》2013,(6):86-87
对阿克苏地区西南的一次大暴雨分析与预报,结果表明:大降水是由充足的水汽,高,低空各物理量场的合理配置及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11年江南地区梅雨异常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卓蕾 《科技通报》2012,28(5):51-58
2011年梅雨季起止日期都较早,降水量较大,且呈现出相当的地域分布特征,值得深入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对梅雨相关环流成因和西太平洋海温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压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偏早,是梅雨偏早的强信号;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导致降水带偏南偏东;高空西风急流与降水异常有密切联系;中层"三阻型"环流分布有利于冷空气的持续南下,促进强降水的激发和维持;低空急流是梅雨主要水汽来源,长江中下游为水汽集中辐合区;此外,OLR和前期海温分布对副热带高压提早北跳和降水的地域性分布也有重要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董加斌  斯公望 《科技通报》1998,14(6):413-418
通过对 5次梅雨锋低空急流发展过程中非地转风的合成分析 ,证实低空急流 ( L L J)的发展存在着次地转阶段和超地转阶段 .次地转阶段是在它的发展期 ,主要表现在风场的 u分量上 ;超地转阶段是在它的成熟期和以后 ,其超地转性在成熟期主要表现在风场的 v分量上 ,成熟期以后减弱期则主要表现在风场的 u分量上 .指出梅雨锋低空急流发展是在先由地转风加强的条件下产生的 ,其发展机制与风场围绕地转风作惯性振荡的机制相似 .此外 ,还对 5次低空急流的成熟期与高空急流中心及 6小时降水中心的相对位置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以往关于低空急流在高空急流右侧发展、暴雨发生在低空急流左前侧等概念与事实不尽相符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19)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卫星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7月22日成都机场强雷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中高纬呈两槽一脊形势,高原低槽东移南下同地面冷空气共同配合为强雷雨天气提供了有利天气形势。强雷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为高原低槽、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急流、孟加拉湾低值系统。南海同孟加拉湾水汽在东南亚汇集,建立一条水汽输送带延伸至成都机场附近,副热带高压向西边延伸,同时500h Pa同700h Pa水汽输送带大体上保持耦合,为成都机场强雷雨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西北冷空气入侵到成都机场,与西南暖湿气流配合,再加上高能高湿物理环境,促进成都机场强雷雨天气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等熵面上的位涡演变反映了低涡切变的移动及西南急流的发展。大风区主要位于位涡高值中心的南侧,对应西南急流发展最强处。经向位涡梯度和经向位涡输送分析表明,大风出现时浙北地区处于气旋式位涡异常中,有利于出现雷暴大风等天气,而正的经向位涡输送逐渐发展东移,有利于高位涡向长江下游地区移动。垂直剖面图显示,影响浙北地区大风过程的高位涡区域主要位于335K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其中心位于315K附近。同时,逆向的Ferrel环流圈的形成,为30°N附近上升运动的加强及雷暴大风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选取满洲里市一次降雪集中时段,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预报此类天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FNL1°×1°一日四次资料及Micaps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2日东北地区一次由东北冷涡引起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动力条件、水汽收支和层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东北地区上空有深厚低压系统,东侧阻塞高压阻止其东移。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及充足的水汽,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青海湖锢囚锋造成的大到暴雪特征,做好降雪天气预报,减小降雪对设施农业生产的灾害。利用常规气象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6年3月21~23日青海东部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过程是初春青海东部的大到暴雪,伴局地大风,沙尘天气,降水时间长,范围广,相态复杂,降温幅度小;②此次过程中,高原涡与短波槽是此次大到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500hPa蒙古冷槽东移引导槽后冷空气南下,与高原涡东移向北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交汇,产生了此次大到暴雪天气;③西路柴达木盆地冷空气和东路从河西走廊东灌进入青海东部冷空气在青海湖形成的青海湖锢囚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地面辐合线起到了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逐小时自动站资料、FY2-2C卫星资料,对2009年5月29日-30日那曲地区西部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降雪来临前两站的气压处在相对偏低的位置,地面风比较弱,低空水汽有辐合上升运动,500百帕环流场上分析出高原上有低涡风切变形成,此系统是造成这次高原大部大到暴雪(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测风激光雷达资料和自动观测资料,对2016年10月15日发生在中川机场的风切变天气,从天气形势背景和探测资料的表现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强辐合且移动缓慢的锋面和对流云底部的下冲外流共同影响造成此次风切变过程;测风激光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观测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探测到低空风切变的存在,但只有测风激光雷达能够提前预警风切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Micaps基本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一次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属于蒙古冷槽型,强冷空气的堆积及爆发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同时涡度平流变化、高空急流的发展也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多通道云图及TBB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GFS 0.5°×0.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14年3月19日浙江大范围的冰雹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和卫星云图上反馈的强天气特征。并使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反演TBB产品与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进行对流活动的追踪和比对,发现风暴南侧的TBB大梯度区是风暴新生的活跃带,也是反射率因子大值带,新生风暴-52℃TBB中心的出现比反射率因子强中心的出现有一定提前量。雷达反射率因子比TBB更能精确地反映中尺度对流系统内部的风暴结构和变化。-60℃TBB冷中心有效地指示了密集降雹的落区,且冰雹落区集中在TBB冷中心偏南一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入春以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一次范围最广、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时产生的沙尘暴天气,蒙古冷涡是造成这次强沙尘暴的主要高空系统,地面影响系统为蒙古气旋和冷锋,冷锋过境时,强烈的温度平流作用使得风力加大,垂直运动加强,将地面沙尘输送至高空,冷锋不仅是静力不稳定能量的机制,同时锋区内还存在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强,最终形成沙尘暴。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5日20∶57~21∶10在格尔木市出现了一次沙尘暴天气。本文利用沙尘暴发生前的天气图资料、格尔木的探空资料以及沙尘暴发生前后格尔木自动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对这次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起了激发作用;②该地区特殊的地形条件起到了加强作用;③沙尘暴发生前风速迅速增大,为起沙提供了动力条件;④气压和相对湿度在沙尘暴发生前夕和发生的中后期有明显扰动,沙尘暴结束后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地面等气象要素有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