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空间性问题上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看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身体性"概念的理解不同。海德格尔否定了通过身体性来理解空间性的理路,认为身体性并不能从根本上阐明空间性,唯有通过"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空间性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但最终却陷入了理论困境。而梅洛-庞蒂则认为没有身体就没有空间,我们是借助身体来把握外部空间的,身体图式是我们进入空间和获得空间认识的方式,"身体性"在空间性的本质建构中具有源始的和奠基的地位。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为解决海德格尔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研究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给传统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强调了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枢轴作用。关于具身认知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它最早源于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即身心二元论的批判,先后经历了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梅洛庞蒂"具身主体性"的观点、约翰逊和拉考夫的"隐喻"观点等哲学思辨和理论探讨,后逐渐进入实验实证领域。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数字技术对虚拟空间身体体验建构原理的理论缺失,以及虚拟空间具身性在场体验难以实现的困境,通过比较法分析传统空间表象认知中对经验身体的认识,以及梅洛庞蒂身体转向中对知觉的引入,探讨基于可供性具身认知将空间理解为具有生态信息的知觉空间,将虚拟空间定义为可供用户直接感知并采取行动的知觉空间。运用逻辑分析法用可供性具身认知的“空间—身体—知觉”的同一性特征,解释数字技术下虚拟空间的具身性知觉体验的原理,即通过模拟知觉、身体知觉代理以及身体知觉统合方法,将虚拟空间营造成契合用户知觉、行为规律的具身性知觉体验场所。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理论认为,师生关系首先是身体间的关系,这为我们思考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视角重新理解身体在师生关系中的内在意蕴,认识到身体在师生关系中具有相互性、同一性和扩展性的特征,进而揭示身体在师生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尽管《塞尚的疑惑》不是一篇典型的、技巧层面的画论,但梅洛—庞蒂对颜色的论述随处可见。通观全篇,“颜色”一词出现了30次之多。这里的颜色理论不是讨论着色技巧,而是物体在我们的原初经验中的含混却真实的存在。颜色问题涉及到前期梅洛-庞蒂思想的各个主要方面,如知觉、身体、场等重要概念。本文拟以《塞尚的疑惑》为中心文本,以同时期写作的《知觉现象学》为背景思想,从梅洛-庞蒂的角度剖析塞尚的颜色意义。  相似文献   

6.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合形态或是“离身化”的身心分离形态,都是当前审美景观的多元化呈现。因此,面对后人类时代的不确定性和生存风险,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实现由“人机共存”向“审美共生主义”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身体的敞开与延伸,意味着人类与具身世界的交织互融,更意味着美学未来发展的开放性姿态。  相似文献   

7.
为了彻底摒弃先验现象学中观念的逻辑,梅洛-庞蒂首先提出“沉默的我思”,在“沉默的我思”被他本人否定之后又提出以肉身为基础的身体现象学。在这一过程中,沉默的我思的观念残留被具有可逆性与普遍性的肉身所代替,使得身体现象学的研究指向了世界。他希望凭借这种欲望的交织将肉身引向世界与精神分析,最终将精神分析看作世界的表达。而在这种世界的精神分析视角之下,作为心理动力的性欲与作为心理地形结构的意识与潜意识系统便成为世界肉身之中的欲望交织以及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8.
将身体借给世界——读梅洛-庞蒂《眼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现象学美学意义上的世界存在的实在性和身体与世界的同一,是梅洛-庞蒂对抗传统理性主义的基本立场。梅洛-庞蒂认为,世界是感性具体的、整体的、同时带有神秘性的存在;将身体借给世界是人进入世界并使世界呈现的唯一方式。将身体借给世界意味着让身体成为世界的工具、媒介,让身体世界化。身体世界化的基本哲学依据是:身体既是客体,同时又是主体。因为主客兼备,身体可以“我能”取代“我知”,在再现自身的同时实现世界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具身教学是具身认知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延展与应用,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身心一体”与“主客融合”,关注学生个体的过程性身体体验,旨在以身体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事件性”教学,实现了对“二元论”的悖离。具身教学在于通过“具身交互”培养主体的人,通过“身心融通”培养完整的人,通过“知行合一”培养践行的人;通过“开放生成”培养个性的人。具身教学的生成进路在于认知理论的基础性置换与教师教学信念的培植,并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以“具身”思想为引导合理开发和应用教学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0.
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解构了西方身体思想的基础,即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身体论和笛卡尔的实体论主体论,从本体论的角度质疑了传统的身体观,提出了一种联结性、伴生性的身体观念,建构了一种"无我"的身体思想。这样,哈拉维在梅洛-庞蒂的价值论身体观、福柯的认识论身体观之外又提出了一种本体论的身体思想,其意义在于为身体研究开启了第三条思路。  相似文献   

11.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已经从形而上学思辨走向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并非抽象的符号加工,而是与身体的物理属性、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决定了认知的性质和种类。认知、知觉和行动是一体化的过程。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实验集中在身体的物理感受对认知的影响、情绪的具身特征、身体洁净与道德评价、运动系统与认知判断、语言理解的具身特征等领域。具身认知的兴起是对抗身心二元论的结果。在具身认知兴起的过程中,哲学家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是一种具体化原则,肉身具有的可见的原初特性在人们之间置入一种普遍的视觉。他以感性的肉身建构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生成包含性的存在之域与视觉图像,昭示了感性的本体论地位。现代绘画的本质特征在于肉身的绽露,肉身不仅包括事物的肉身,也包括作为所有生命体寓居世界之中的肉身。电影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可逆的艺术关系,世界成为共享的知觉场,启发观者的身体与图像之间进行互动,返回生命体验本身,从而契合当代视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翻译研究的主要困惑在于如何认识译者与他的主体性.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解,在实践层面抑或不是问题,因为翻译行为原本发生在个体.由学理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以及可译性等问题,从出发点上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梅洛-庞蒂紧紧抓住身体知觉、意识等概念,认为人的"身体场"直接地参与了历史意义的构建,并由此主张身体、语言、意义是在同一视域被提供的,由此对我们重新认识原文与译文/译者之间的关系与译者主体性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互联互通的核心是人与世界以及他人的沟通,而这种沟通需要身体作为基础。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强调身体作为知觉主体以前反思的方式与世界和他人直接地、原初地接触,通过活生生的身体来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元论,同时否定经验主义将原子感觉通过联想的方式获得对世界和他人的整体经验,也反对理性主义将知觉经验归入先验主体的判断。但是,梅洛-庞蒂指出活生生的身体在获得知觉经验的具体操作中,应以通感的方式作为身体知觉的原初作用样态,以一种整体性的、融合性的实践方式与世界、他人互联互通,从而达到重返现实和获得知觉的本质。因此,通感是身体获得原初经验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教学身体观”是由教学身体研究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关于“教学身体”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看法。当前,“教学身体”研究出现了由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中的“身体缺失”与新兴“具身认知教学”理念中的“身体假象”共同构成的虚无危机。从生成论教学哲学关于教学认识的历史性、人本性、文化性因素来看,“教学身体”的虚无危机源于西方教学历史影响下的无“身”,视觉偏好主导下的具“身”研究思维,以及“加速”教育文化对“身体”文化的排斥。对此,重建教学身体观需要关注本土“教学身体”的历史存在,以整体思维研究“教学身体”,并坚定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6.
当前,劳动教育实践遭遇身心分离、劳动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劳动教育的身体参与被淡化、异化、虚化、窄化,导致身体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却难以实现其应有之义,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具身认知理论作为认知科学的新成果,可重新解构身心关系,厘清劳动教育中身体参与发挥的作用。文章结合劳动教育本身的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反思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身体危机,提出以具身育人目标为核心引领、促进课程与教学的“身体”转向、深化身心统一的实践体系、协同“家校社田”场域支持等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7.
哲学研究上的“身体转向”纠正了“身心两分”的错误理念,揭示了身体与世界本源性的关系,对反思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去身体化”“身体的异化”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通过身体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回归,可以在“身泰心宁”中诗意的栖居、在“身外无身”中重返身体体验、在“身体力行”中实现“美的救赎”。在身体现象学的规定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在本质观、目的观、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具体体现为:回归身体、培养整全的身体、生成主义知识观、知觉教学、身心合一。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空间观都预设了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根本问题。梅洛-庞蒂的超越论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在主客观空间之先,并为二者奠基。源始的空间通过现象身体作为在世界中的出发点,是一种处境的、处在的空间,其根基在于有方向的“在世之在”,身体空间是在世之在的一个坐标。人在世界中通过身体图式的运动机能得以展开自我、实现自我。这一现象场的空间揭示了人与世界的互逆性关系,这一关系取代了传统二元论的主客和身心二分。  相似文献   

19.
布拉伊多蒂致力于建构跨物种的身体共同体,批判了人文主义的统一主体,在生成伦理学基础上推动激进的后人类主体性,将统一主体性转换到游牧主体性。该主体具有强烈的集体和关系论意识,展现为一种具身化但又偏颇的负责形式。游牧的后人类思维是关于外部世界、开放空间和具身化实施的生态哲学,力图在一元论本体论的框架下思考自然—文化连续统一体,体现了生命本身的唯物论与活力论的双重力量;当代大学要从全球定位的新型关系定义自己的后人类星球使命,重构人文学科的学术领域、伦理架构与多元未来。布拉伊多蒂的后人类批评理论强调履行政治与伦理责任,倡导批评与创造相结合,思想的“积极性”变成实践的“行动力”。尽管其理论具有乌托邦的畅想色彩,但推进了全球“生命-政治学”思潮的发展,表达了全球化时代的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愿景,体现了身体塑造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述,概括出其哲学理论:身体通过感觉 的综合活动来理解世界并以意义来表达世界;人的大部分活动是前反思的,其美学观点集中 于“美是由最小的知觉所阐发的体现行为”。其哲学的核心命题就是具象的首要性,同时, 文章还指出梅洛庞蒂理论的缺陷。本文是《批判美学与后现代主义》中的一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