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自由,是指公民具有传收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即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意见和评论(尤其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发表)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世界许多国家都制订了新闻法。由于各国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新闻法的内容也不一样。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新闻立法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闻立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保障社会主义的言论、出版自由,限制有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新闻活动。罗马尼亚现行新闻法是1978年颁布的。它致力于新闻事业不仅成为完成社会政治任务的工具,而且成为公众发表意见的论坛。南斯拉夫1960年颁布过一个新闻法,后来他们根据1971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播研究的点滴勾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晋  周宪 《新闻大学》2006,2(2):40-46
本文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复旦大学2003年世纪之星的计划项目之一)的总序,精练地比较了以自由高于平等的美国实证学派和以平等高于自由的欧洲批判学派的殊异,勾勒了西方传播研究最有建树的两个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卓越观点与研究路径。同时,文章简介了回应新近国际传播研究思潮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的五本论著,强调了西方学者将新闻传播体系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本过程中的一部分,把媒介置于由上述成分产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架构之中,坚持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借助微博、博客、论坛等多种媒体平台自由的发表意见、传播信息。由此,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应运而生,即由公民进行新闻制作和信息发布的公民新闻。公民新闻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传播的垄断和控制,然而由于公民新闻自身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之处,也引发了诸如虚假新闻、道德失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历来喜欢扮演“新闻自由国际卫士”的角色,然而,今年春夏之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还违背有关国际公约,肆意践踏新闻自由的原则,一方面袭击南联盟电视台、电台和其他新闻机构,残酷杀害新闻记者,剥夺别人自由报道事实真相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自己却大肆歪曲、隐瞒事实真相,甚至编造谎言,欺蒙世人,肆无忌惮地滥用新闻自由,推行“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新闻霸权主义。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拙劣表演,我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术界,在表示愤慨、谴责的同时,有些同志则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自由作者大卫·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大力推介他提出的“解困新闻”(Solutions Journalism,缩写为SoJo)理念,“解困新闻”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理念,值得我国业界和学界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狂轰滥炸的野蛮暴行,充分表现了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凶恶、残暴的罪恶本质,充分表现了美国实施新炮舰政策一弱肉强食,称霸全球的狼子野心。同时,血淋淋的事实也完全撕破了西方主流媒体所谓“客观、公正、真实”“新闻自由”的遮羞布。1791年,“新闻自由”被载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规定每个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起码要保证人们享有的知晓新闻、传递消息、发表意见的自由。新闻自由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享受这些权利。国家不论大小…  相似文献   

8.
新闻述评把新闻和评论融为一炉,“夹叙加议”是这种新闻文体的主要特点。“叙”指报道新闻事实;“议”,顾名思义,指“议论”,或者说发表意见。问题是怎样把“叙”和“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美国,一些有影响的新闻报刊的通常做法是以小见大,层层“剥笋”。《中国企业进军世界市场》一文(原载2O01年9月3日美国《新闻周刊》,本刊附文有删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6月23日,首都30多家新闻单位及新闻研究机构、新闻专业期刊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认清西方‘新闻自由’本质”研讨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认清西方主流媒体所谓“新闻自由”的阶级性、虚伪性、反动性和欺骗性。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对南斯拉夫进行侵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摄影记者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是中国记者的光荣,将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今年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科索沃危机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空袭,震惊了世界。空袭行动一开始,中国新华社迅速作出反应,派出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赶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几乎天天向国内、国外发出战地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外国战地采访,这是中国记者的光荣,是中国新闻事业、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的标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大家讲到“荷赛”,讲到中国新闻摄影如何走向世…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媒体与政权□贾乐蓉编译媒体应当保证消息和新闻的真实、有效的传播,保证人们畅通无阻地得到消息,以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这些职能在我国都被歪曲了,完全不能实现。因为政权总试图把媒体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在这些目的和手段中,恰恰不包括媒体的职...  相似文献   

12.
主播在美国的英文名字是“Anchor”,意即掌握新闻的播报人,新闻传播的最后一棒;主播在英国的名字为“News Presenter”,即新闻的制作人。从主播称谓的英文涵义看,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主播这个职位都不应是单一的播报新闻,而是负有对新闻的掌握和制作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网上冲浪,每每有所获,有所感。档案人当然最关心档案事。网上的“新闻”到了读者那里也许已经变成了“旧闻”。虽是“旧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档案界的动态,反映了国际档案界的价值观念。 国际关注南斯拉夫档案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全境进行导弹袭击。政府机关、军事目标、经济中心、文化设施,甚至是大使馆、和平居民都已成为导弹直接或间接的袭击目标。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档案馆自然也难逃噩运。  相似文献   

14.
新闻自由概念的形成和实践在美国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美国新闻界对于越战和水门事件的报道是美国新闻自由沉沦的两个历史转折点。格林纳达入侵、海湾战争、对南联盟轰炸中逐步升级的战时新闻管制则是美国新闻自由沉沦的三部曲。美国由长期鼓吹国际间的新闻“自由流动”而堕落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专制主义 !美国仍然不乏富于敬业精神的媒介工作者和正直的有识之士在媒介上发表一些反映真相和不同意见的报道、文章 ,只是这些往往被主流媒体的鼓噪所淹没罢了。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批判的西方的新闻观点中,人们最熟悉的论点,莫过于“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了.这句话过去被认为是美国《太阳报》主编德纳说的,故称之为“德纳定义”。后经查证,不是德纳说的,而是《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说的,张冠李戴了。所以,本文中姑称之为“博加特论点”.(注) 博加特论点的命题当然是非常错误的。但是,也含有一点合理的颗粒。这就是:“反常出新闻”. 大家知道,新闻是发展变化中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新闻要新,就要着眼于变,从变化中发现新鲜事物,从变化中找新闻.为此,我们在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时,既重视事物的正常变化,也不忽视反常现象,不忽视“反常出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反常出新闻”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相似文献   

16.
德国是一个新闻事业发达的国家,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报纸和新闻教育都起源于德国。新闻传播的法规与自律德国现在媒介体制的宪法基础是联邦德国1949年制订的《基本法》第5条,其具体内容是:“任何人都有权以言论、文字、图像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可普遍接近的来源自由地获得信息。(宪法)保障广播电视和电影的出版自由和报道自由。不实行(新闻)检查。”德国实行联邦制分权体制。《基本法》在涉及联邦和州立法权的第75条对联邦政府关于报刊的立法权进行了限制性规定。德国没有统一的联邦印刷媒介法,但是各州都实施了大同小异的…  相似文献   

17.
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两三年来,众多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利用网络传播的强大功能,为受众(用户)提供新的信息通道和各项服务,电子论坛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在现实中、在技术上都无法实现的新形式,任何受众(用户)都有可以通过电子论坛就任何问题交换信息和发表意见。传统新闻传播的“意见市场”功能在电子论坛得到空前放大,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将讲座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的特点,通过个案分析和研究,探讨国内新闻媒体网站开放电子论坛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以发表意见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文体,是议论、说理的文章。如果说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文体是以“记事”为主,那么新闻评论就是以“记言”为主。所以,我们又把新闻评论叫做“言论”。它的主要功能是要塑造和引导社会舆论,就是通过作者对新闻事实、新闻话题的分析、议论和说理来发表意见,既反映“街谈巷议”,人民群众的呼声,又传达党和政府的主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可以说,评论是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一面旗帜。一、评论的起源和传统我国古代就有把“记事”与“记言”分开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闻界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新闻传播目的论。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说话”。另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报告事实”。他们都是单一新闻传播目的论者。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是“报告事实”,即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二是“说话”,即通过新闻传播记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新闻学者和新闻业主历来都喜欢把美国的新闻工具标榜为“自由”、“民主”的“商业企业”之类的,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美国政府越来越把新闻工具用来推行内外政策。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曾赤裸裸地说过:“在宣传上使用一个美元,等于在国防上使用五个美元。”曾任美国新闻处头头的理查德·艾伦也宣称过:“外交官使用新闻工具正象军人使用火药一样。”昔日那种“商业企业”之类的论调已蒙骗不了人了。美国南依利诺斯大学新闻学院一位博士研究生名叫吉奥蒂卡。雷麦普拉萨德的,把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