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悦 《今传媒》2005,(4):10-11
在中国的新闻文本中,说到影响之远、流传之广,恐怕没有几本能和《西行漫记》相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这两个名词,已经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被永远载入史册。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肯尼思·休梅克称赞的那样,“《西行漫记》的出版,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个大事件。”它“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在现有对《西行漫记》的分析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考察《西行漫记》对历史的影响时,采用历史学的视角,突出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对世界认识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考察其成功原因时,却立足于新闻学,强调它题…  相似文献   

2.
王福时 《出版史料》2006,(4):108-111
今年是伟大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1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隆重出版《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让广大读者有机会看到这本尘封68年客观真实记录那一段历史的图书,了却我多年的心愿,我和许多关心这本书的老朋友都非常高兴。一很多读者想必都知道胡愈之在1938年翻译出版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成《西行漫记》),而鲜有人了解在这本书之前十个月还出版过一本有人称之为《西行漫记》雏形本的《印象记》,主要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只印了5000册,…  相似文献   

3.
斯诺是最早对外部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政策的记者,而其著作《西行漫记》也为后来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西行漫记》在风光长卷中展开了新闻叙事,具有宏大的史诗风格;其中的人物塑造杜绝了脸谱化倾向,真实、立体;在叙事上跌宕生姿,多处采用插叙和补叙,将可读性和深刻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西行漫记》进行文本分析对于我们当今的新闻写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远未过时。  相似文献   

4.
《东行漫记》(阎涛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是新近出版的一部书,但迅而引起国内外的注意,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个书名使人想起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的,“西行”和“东行”太是连续着的历史(虽然其间隔了一个伟大的抗日战争),陕北在1935年和1936年是“西行”的终点,而到了1947年和]948年,则成了“东行”的起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伟人东行的落脚点和终点在哪里呢?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随后就是北京。所以《东行漫记》的副题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们记得,《西行漫记》的原名是  相似文献   

5.
“我就是那个小号手” 一面迎风飘扬、写着“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红旗;一个红军小号手头戴八角帽,身体前倾,腰挎手枪,手举军号,举止间透着英武、坚毅、果敢、勇往直前。这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中《抗战之声》一图的英姿小号手的全部内容,其中红军小号手还出现在书的封面上。  相似文献   

6.
飞花拾零     
《西行漫记》的大买主霓是杜月笙陈梦熊在新近出版的《世纪》双月刊第1期撰文透露。威西行漫记惫的中译本出版干1938年2月的上海“孤岛”时期,是由胡愈之主持的“复社”印行的。当时,资金缺乏.虽经征订,仍难达到预订申数字。  相似文献   

7.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 ,我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首映式。这是幽深禁秘的清宫档案为现代社会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这里 ,我讲三点 :一、我们创作《清宫秘档》这部电视纪录片的主旨是“走出戏说 ,走近真实”。近些年来 ,影视不断推出一些戏说历史人物的娱乐性作品 ,这固然是为了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但应该看到 ,历史人物与历史是分不开的 ,因为是“戏说”,而与历史有些出入甚至完全是虚构加工的地方屡屡出现 ,这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了解和认识真实历史产生了某种误导作用。为此 ,在策…  相似文献   

9.
黄超 《图书与情报》2023,(3):136-144
上海“孤岛”时期的复社是党领导下创办的出版机构,出版了《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等一批红色文献和进步文献。近年来在对复社的出版物考证后发现:《中国革命性质及动力》是《续西行漫记》正式面世前推出的单行本,其文献价值在对复社所发行的图书和出版史研究中未曾提及,有可深入研究的空间;复社《鲁迅全集》纪念本的遗存较少,但收藏者既有之前未曾发现的公共机构也有私人藏书家,尚需进一步梳理及挖掘。  相似文献   

10.
由于教学需要,我咬了咬牙花了十多元钱买来一本“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林志浩教授审定”的《鲁迅作品辞典》(以下简称《作品辞典》),翻开一看,原来是一部错误连篇,拼凑抄袭十分惊人的辞书。现仅就其“历史人物”部分稍加举例,想借贵刊一角之地发表出来。现只抽举“历史人物”的第三画,此画共收中外人物8人,现选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趣味     
第一本介绍延安的书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是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本向“国统区”介绍革命圣地延安的书,其实不然。据目前已发现的资料所知,第一本介绍延安的书是《活跃的肤施》(延安又名肤施),作者是赵荣声,署名为“任天马”,1937年12月出版于武汉,比《西行漫记》要早一个月发行。赵荣声于1937年春参加了北平燕京大学十几名进步同学组成的远征队。他们突破重重险阻千里迢  相似文献   

12.
简谈家谱档案及其收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家乘”,是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的史籍资料。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古籍《禹本记》、《牒记》、《世本》等书中的“帝系”、“世系”、“氏姓”诸篇,均属利用记述帝王、诸侯与名人世系的家谱档案写成。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中以“本纪”述帝王,以“世家”述王侯,以“列传”记人物,其相当一部分材料取之于家谱档案。《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东汉以后的许多豪门望族,凭借家谱记载炫耀门第,坐取公卿。  相似文献   

13.
小号手是谁 《西行漫记》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的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这已经是遥远的,接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 1939年一月中旬,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我还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校刚放寒假,我就有幸读到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并使我从思想到生活开始了重大的转折。《西行漫记》中文译本是1938年一月在上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04,(1):61-61
《西行漫记》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译作此名?胡愈之曾经作过解释。他说:“因为在工农红军长征以后,关于我们党在西北情况的比较真实客观的报道,只有一本书:范长江同志写的《中国的西北角》……从此,‘西’或‘西北’就成了我们党听在地的代称。《西行漫记》这一书名,一般人看了就可以联想到我们党。”(胡愈之同志谈《西行漫记》中译本翻译出版情况,载人民出版社的《译讯》1979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6.
暴风骤雨般的“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久被封闭的窗户,给人民带来了新的气息,带来了新的思想。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广为传播。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桥梁,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民。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有如久旱逢甘霖,马克思主义立刻在这里生根发芽。据《西行漫记》中记载,毛泽东对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动摇过。这  相似文献   

17.
《中国震撼世界》被誉为可与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相提并论的一部新闻巨作,然而,长期以来,新闻界对于《中国震撼世界》和杰克·贝尔登的了解和关注却远远不如《西行漫记》和埃德加·斯诺。《中国震撼世界》的典范性主要表现在:客观公正的职业精神、描绘世界的广阔细腻、刻画人物的丰富多姿、深沉独到的问题分析,然而由于政治权力、教育机制、媒介批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震撼世界》这部杰出的新闻巨作被埋没了。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新闻人物”则是典型性、新鲜性、个性显著的人物。 典型性使“新闻人物”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正如穆青所说,“人物通讯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以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见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为例,文中的吴吉昌在“文革”中的遭遇,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文革”中被视为  相似文献   

19.
索尔兹伯里何许人?他是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全美作家协会主席,曾获得国际普利策新闻奖.我是拜读了这位“老外”于76岁高龄(1985年)撰写出版的被称为斯诺《西行漫记》续篇的大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后,产生出学习他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的.  相似文献   

20.
樊艳丽 《新闻窗》2008,(1):113-114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著作两千年来备受推崇,除了它是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梁启超言:“《史记》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关于新闻和史的亲缘关系,谭嗣同有“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今人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脱胎于史传文学,它与历史、文学关系密切。史传记述历史,人物通讯反映现实,两者都要求从真人真事着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