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华人之光”:美国国际科技大学王建成被誉为“华人之光”的国际科技大学创办于1994年4月15日,座落在硅谷腹地,是华裔在美国创建的第一所高水平、高层次大学,现已获得世界高校联合会的正式承认。该校办学目标宏伟,办学模式新颖,精英苦革,良师济济,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2.
《人生十六七》2011,(6):24-25
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制,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大体来说,在美国,从小学到中学可享受12年公立学校免费教育,免书本费,免费校车,升人大学无需考试(高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校科技》2019,(Z1):92-94
佐治亚理工学院是美国著名公立研究型理工学院,排名位居世界前列。其大学科技园——科技广场,承担创业孵化、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功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大学科技园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结论启示我们:一流大学和一流大学科技园互利共生;建设一流大学科技园是迈向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科技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未搭建、配置不科学等制约着我国科研技术的进步和资源配置的效果;基于此,首先梳理和分析了国外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经验和特点,从美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吸取资源配置的经验,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方面的借鉴经验和启示,包括有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构建融资体系、搭建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设立科技资源公开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对我国政府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外部环境、提高配置效率等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科技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科技创新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于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科技研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研发活动(R&D)在本质上促进了美国的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研究型大学是美国科技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执行部门。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数量上占全部高校的6%左右,却从联邦政府获得大部分科技研发经费,发表大量的科技论文,培养了超过60%的科学工程博士毕业生,获取超过90%的高校专利。这表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研发是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良好结合,是研究型大学履行职责、服务社会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由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从单科性向多科性转变是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高校在学科构建、资源配置、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必须符合科技创新的切实需求,体现多科性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初,为进一步优化首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提高首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满足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人才配置的需要,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决定。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4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全校师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扎实推进并努力完成了大学筹建任务。教育部于2008年3月27日印发通知,同意正式设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化论坛》2011,3(5):142-142
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制,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大体来说,在美国,从小学到中学可享受12年公立学校免费教育,免书本费,免费校车,升入大学无需考试(高考)。由于各名校录取方式的不同,可以帮助子女更快适应海外校园生活,更好规划人生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美国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推进机制主要表现在,国家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和以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依托等,正因为如此,其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显著且后劲明显。其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其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上,它不仅促进了高校自身水平的提升,也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因此也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立足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来探究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状况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美国教育技术在60年代受到视听媒体、70年代受到传播学和图书馆学的影响,在80年代受到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90年代受到学习科学的影响。相应地,美国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关注重点也发生了对应的变化。总体而言,美国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名称非常多样化,所属院系主要设在教育学院之下,且以独立的系、专业、研究方向等形式开设。人才培养层次、方向和形式具有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不仅与各院校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培养定位、学者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学校的师资及资源建设等因素休戚相关,而且深受整个美国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中美大学公共卫生高等人力资源调查显示,美国研究型大学高级专业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比例高于中国大学,因此,丰富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奠定其国际学术地位的关键因素,中国大学公共卫生教育要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改变人才分布不匀衡的现状,提高高级专业人才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科技人力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竞争.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是国家科技人才的重要聚集地,加强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美国高校科技人才战略分析,我国的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产出的重要基地,其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6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最大,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有所下降,逐渐趋于σ收敛;全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建议从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缩小科技创新效率地域差异、提升科研项目质量、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高校参与国家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以麻省理工学院、伍斯特工学院、爵硕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工科院校,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形成了特征各异的培养理念与培养路径。在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博采众长,重点实施体验式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是整合科技资源,使科技成果能够进行有效地配置和融合,优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和调控科技活动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适应国际国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实现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对接。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给出了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建议,对高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程度和办学类型各有差异,其各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亦不尽相同。研究与探索新世纪美国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特点与经验,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一流大学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一流大学和我国公办大学在组织机构的层次结构上具有共性,组织机构的构成则存在差异.美国一流大学权力的分层分布相对均衡,内部管理的市场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特征明显;我国公办大学权力配置集中,管理机制开始实现制度化、现代化,但规范化程度不高,民主化特征不明显,市场适应性不强.适当借鉴美国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增强我国公办大学活力和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cently reported that the number of doctoral degrees awarded in the U.S. rose 3.4 percent in 2004, largely because of an increase in foreign students [Smallwood (2005). Doctoral degrees rose 3.4% in 2004, survey find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December 9, 2005]. Currently, 20.9 percent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03).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orkforce realizing America’s potential. NSB, vol. 3,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al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culty positions at U.S. universities are held by foreign-born scientists (with even larger percentag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d we can expect higher numbers of foreign-born faculty at U.S.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 we use 2001 Survey of Doctorate Recipients (SDR) data from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o compare productivity levels, work satisfaction level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 of foreign-born scientists and U.S.-born scientis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eign-born academic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their U.S.-born peers in all areas. Yet, average salaries and work satisfaction levels for foreign-born scientists are lower than for U.S.-born scientists. The use of NSF data does not imply NSF endorsement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r conclusions contained in this re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