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马丽娟 《记者摇篮》2010,(5):37-37,36
网络中的新闻跟帖是网民个人情绪的发布台,一旦碰到某些容易触发网民消极情绪的敏感新闻(如腐败问题、贫富悬殊、股市震荡等).网民的情绪宣泄很容易通过新闻跟帖大量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舆论发生偏离,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此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得这种力量很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在新闻跟帖的管理中,加强日常舆论引导力度,  相似文献   

2.
对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特点的分析——以网易新闻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新闻跟帖特点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实例对其成因作出分析。文章认为网民的新闻跟帖中的草根式评论和平民化视角是吸引网民对新闻跟帖的原因之一;新闻跟帖中因为新闻跟帖形式和网民心理原因,也具有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意见极化现象和跟帖失范现象;在众多新闻议题中,网民对社会民生议题的参与讨论热情更高。  相似文献   

3.
"愚人节"当天,3名外籍人士在青岛核酸检测采样时引发的"Chinesegetout"(中国人出去)视频传遍网络。网络情绪瞬间被点燃,跟帖评论和媒体评论迅速跟上。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事实并非如此,这段视频是被剪辑的"半截式新闻"。  相似文献   

4.
詹蔷  朱棋睿 《新闻前哨》2022,(23):16-17
网络跟帖评论作为网络新闻的延伸产品,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受到关注,甚至有网站提出“无跟帖,不新闻”的观点。在网络新闻高度重复的当下,网络跟帖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网友留言为样本,分析网络跟帖评论的特征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无跟帖,不新闻?——跟帖的价值与门户网站的品牌化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网络民意聚集和表达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跟帖无论在业界还是学术界都不及论坛(BBS)的受关注度,而网易2008年的年终策划<无跟帖,不新闻>则将跟帖提到了公众的注意力之下,向受众展示了这一新闻衍生产品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我从宏观上谈几点看法。一、新闻自由与法制的关系新闻自由与法制的关系与自由和法制的关系一样,新闻自由要有法制的保障,又要受法制的制约。新闻有没有自由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民主、法制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试金石。我国的新闻自由与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密切联系,因而也涉及宪法上的人权保障问题。关于新闻自由,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有不同的价值观。西方的新闻自由与社会主义制度下和党的领导下的新闻自由,在价值取舍上,在具体运作上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是有界限、有制约的…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2008,(2):32-33
新闻跟帖,又称新闻留言板或网民新闻评论,它是网络媒体针对某一新闻报道而设立的可供网民自由发表看法和意见的功能,是实现网络互动的重要方式。这一互动功能现已成为扩大网络宣传报道影响力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张翀  赵代君 《新闻前哨》2008,(10):67-69
在拼抢事件新闻时,信息是否及时完整,把握是否稳妥、高超,细节是否真实感人,版面处理是否得当。是一家媒体是否成熟的体现,也是对一家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同时,还是对每个传媒人综合能力的考察。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竞争白热化时代每一个新闻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民责任意识的提高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现代法治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基本制度的正义,而且有赖于身处制度和社会中的公民的素质和责任意识"。1网络公共议题的讨论是提升网络公民责任意识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空间,它既是公民表达观点、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公民责任呈现的重要平台。笔者基于对搜狐新闻频道"福建一监狱多位狱警患癌扔玻璃瓶抗议塑胶厂"一文跟帖的内容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10.
李艳  李园园 《新闻世界》2010,(8):273-274
网络新闻"跟帖"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如今已成为网友发布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平台,跟帖现象开始受到诸多网友关注。借助网络的优势,网上新闻跟帖迅速发展,并最终影响到了传统媒体的发展,众多新闻受众更青睐阅读网上信息并且在新闻后发布跟帖,而作为网路新闻依托的传统媒体则在此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  相似文献   

11.
虚拟空间的真实侵害——网络诽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在现实中如果有人捏造并散布某些事实,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就有可能构成诽谤。那么在网络中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害了他人的人格或名誉是否也有可能构成诽谤呢?答案是肯定的。网络中的物像是虚拟的,人们在网络上探索,就仿佛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时空中遨游。这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虚幻的假象:在网络中发表言论是绝对自由的。事实并非如此。网络空间就好像是现实社会的倒影,现实社会有的,网络空间也有。现实社会有一套对付诽谤的法律,网络空间也有。在网络的“发祥地”美国,早在八、九年前,法庭就已经审理过网络诽谤…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评不同于网络意见有人曾给"网络时评"下过一个定义:"严格地说,那些先发表在其他媒体然后转载到互联网上的评论并不能叫网络评论。网络评论是指首先发表在网上的评论。相对传统媒体的评论,它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可能是张贴在论坛、个人主页、博客的文章,也可能仅仅是新闻或者文章后面的跟帖。字  相似文献   

13.
许海滨 《传媒》2017,(16):51-53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网民根据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网络表达方式,其最早是作为网络新闻的副产品出现的,目的是增强网络媒介和网民的互动,使网民不仅能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阅读,还能进行即时点评。发展至今,网络新闻跟帖已经成为一款重要的媒介产品,很多网民也把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新闻本身转移到冗长而充满争议的跟帖上。阅读网络新闻跟帖并通过发布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网民新的舆论参与行为,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网民根据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网络表达方式,其最早是作为网络新闻的副产品出现的,目的是增强网络媒介和网民的互动,使网民不仅能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阅读,还能进行即时点评.发展至今,网络新闻跟帖已经成为一款重要的媒介产品,很多网民也把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新闻本身转移到冗长而充满争议的跟帖上.阅读网络新闻跟帖并通过发布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网民新的舆论参与行为,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洋 《新闻传播》2009,(8):45-46
言论自由,是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以来一直被人们追求的。到了网络信息时代.言论自由有了可喜的突破.但是此时“自由”的泛滥趋势.使得人们的言行会更不自由.于是人们更注重网络中的伦理.可行的网络法规呼之欲出。而笔者认为.在网络中任何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提出.必然要共同寻求自由与自在之维.才能使得网络事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伦理问题就是关于人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合乎道德的问题.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本质是新闻评论的写作者、传播者与评论的受众的关系问题.它既应当表现为写作、传播动机的道德性、公益性,也应当表现为客观社会影响的道德性、公益性.新闻评论的伦理目标,应当是使评论的受众更加耳聪目明,在与传播主体的关系中更自由、更自主、更具有辨别力.  相似文献   

17.
钻石新闻观     
栾轶玫 《视听界》2010,(2):117-117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很感兴趣,网络出现后,到底是哪一特性对传统媒体新闻业产生着最大冲击?先前我们认为一切缘于网络之“快”,后来,广播、电视差不多也能做到零时差播出了,特别是在奥运这些特殊时刻,由于延时的短板,网络视频要比广播与电视晚几十秒,我们明明看到这边电视上百米运动员已然触线,那边网络视频上的人还在奔跑中。因此,快,显然不是其绝对优势。我以为,网络的“聚集”功能是其最大优势,它能将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在一个时间聚集在一起,如同钻石的若干切割面,共同折射出报道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刘马艺 《今传媒》2005,(7X):30-31
人文主义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以人为尺度和目的,极力维护人的尊严、自由、价值的思想。斯诺,“一个美国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中国人民,关心中国人民”,但他从未说过自己是人文主义者,那么他的新闻作品是否有悖于人文精神呢?当然不是。他大量的新闻作品包括:特写、通讯、评论,就如同一张巨大的供台,上面供奉着人,彰显着人性,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力量,推崇人的文化素质教养的精神,注重知识传播,要求人的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新闻发展拓展了全新的空间,同时也为人们进行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加宽松的自主空间,这在推动网络新闻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网络新闻的监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在网络新闻中实现网络新闻管制和网络新闻自由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打造和谐网络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文中主要分析了网络新闻管制和网络新闻自由的现状、网络新闻管制力度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实现网络新闻管制和网络新闻自由平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伍皓说新闻     
《新闻世界》2009,(4):128-128
【内容介绍】本书精选作者近年的新闻业务随笔,以工作中真实发生的新闻实战经历,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新闻出炉的过程,并从3000多条、20余万字的网友跟帖中挑选部分对读者有启发的互动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