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杂文《拿来主义》,对“拿来主义”进行了剖析。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社会生活中“拿来主义”是越来越多,比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企业管理新经验等等。所有这些“拿来”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是眼下,在奉行“拿来主义”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新成员“拿来记者”。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记者,光埋头实践而不作理论上的总结、升华,就不能更好的实践。他所走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循环往复,从新闻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我在陕西日报《经济特刊》做了五年编辑、记者,几乎跑遍全省各地,编写了差不多数百万言的经济稿件。其中有不少篇章获奖和受到有关领导与群众的认可。总结这段新闻实践的历程,感受颇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采写经济新闻中的哲学思考。一个记者的理念问题,也就是他的世界观,方法论,往往能帮助他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由现象到本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一…  相似文献   

3.
“假日经济”这个新名词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领域里发生的一场深刻变化、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影响到精神生活。媒体的“假日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对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假日新闻发现力水平,提出了全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论学术期刊编辑的记者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于对各类信息的特殊需求,报社———无论大小———往往都设有为数众多的记者。而一些文化类期刊,出于对某些社会、文化问题的敏感,间或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记者。惟有学术类期刊,由于受操作规程与人事编制的制约,大多只设编辑岗位,绝少有记者一职。然而没有记者的岗位并非就是说学术类期刊不需要记者的功能,相反,在当前学术界信息发生量较大、热点话题不断,而学术期刊又相对沉寂的情况下,这种“记者功能”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强调。基于此,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除了传统的审稿、编稿、校稿功能以外,学术期刊的编辑还应兼具报纸、文…  相似文献   

5.
所有的图书版权页上,都明显的标着“责任编辑×××”的字样。它不仅仅是对付出了辛勤劳动的编辑的一份尊重,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个编辑对这本图书承担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政治责任、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而所有的这些责任,其内涵是由编辑的自身素质所决定的。责任编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质量的优劣———这是出版工作一条不成文的法则。一个合格的编辑,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政治素质既然出版社是党和政府的一块重要宣传阵地,那么处在这块阵地前沿的编辑,就应当是一名忠诚无畏的战士。出版社所出的每一…  相似文献   

6.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0):34-35
现在各媒体的采编人员都在努力贯彻落实“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记者如何做到“三贴近”?笔者以为,记者要把“三贴近”落到实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克服当前日趋严重的记者的“编辑化”倾向。什么是记者的“编辑化”倾向呢?笔者以为,记者的“编辑化”,就是记者不运用采访的手段、却用编辑的手段来完成记者应该完成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记者没干记者应该干的活儿,却干了编辑该干的活儿。  相似文献   

7.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望潮随想     
一、记者也要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记者写企业家的变化。其实,记者也应该作如此转变,至少要多找市场,相对地少找市长。市场,对记者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稿件市场”。搞商品经济,市场是最能生动活泼地反映经济生活状况的场所——不是狭义上的那个搞交易的地方。市场是“晴雨表”,市场又是结合部:生产、流通、消费的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部。许多好新闻从这里产生。可惜,现在公认有本领的“市场记者”还不多。善于从市场入手剖析经济现象的高手也还不多。随着我国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记者这方面的观念确实需要转变。“稿件市场”——版面,更是许多记者疏于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治平 《新闻界》2001,(1):51-52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式,一厂一店一村一品式的经济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群的新需求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的理解等有很大关系。因而改进…  相似文献   

10.
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应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意识,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必要条件。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编辑的职业意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试述如下:政治意识首先说明,这里的政治应该广泛地理解,国“政”民“治”,它包含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即是概指社会生活的整体。目前,我国最大的政治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核心内容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是自身和身边的事。作为编辑,从事着出版承载和传播人类文化的图书的职责,政治是不可或缺的。它具体表现为:守土有责,导向有责,弘扬时代主旋律。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清醒地认识体制转轨、观念更新在社会深刻变革中衍生出的新事物、新问题,明辨是非,分清哪些是愚昧迷信、腐败没落、病态黄色、逆势反动的;哪些是健康进步、富含时代精神的、利国利民的,前者要抵制,批判,后者要介绍、讨论、提倡、自觉地维护读者的精神航线,剔除时代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这方面,编辑应有意识地“崇高”起来。“谬误出于口,则乱及千里之外”,编辑的行为,决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决不仅仅是个文化行为。一本图书,只要是合法出版物,那么读者便会认为,其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批评报道的形式日趋多样,如:“读者来信”、“批评与建议”、“社会经纬”、“新闻调查”、“众生相”、“监督哨”等栏目、专版亮相于媒体平台,把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发扬得淋漓尽致,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因此极速飚升。但作为媒体的行为者———记者在批评报道中属于什么地位呢?他们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呢?本文试作一阐释。记者在批评报道中是桥梁和纽带监督是“自古至今,人类的永恒主题”。①新闻舆论监督是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记者深入调查采写负面新闻信息的批评报道的传播,表…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公民对公共事务和社会风气的关心程度不断增强;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的议论倍感兴趣;对通过法律的“外在制约”与道德的“内在制约”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呼唤日趋强烈。于是乎,在新闻实践中,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参与...  相似文献   

13.
关于嘉禾高考舞弊案报道的争论,归根结底,其实是对记者角色定位的理解问题。在今天,过于笼统地声称“记者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过于偏激地强调报道是“记者的天职” (参见 2000年 7月 19日 )《中国青年报》的一组争论文章《在职业精神和道义责任之间》 ),对人们深入思考问题已没有太大意义。记者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纠缠着复杂的关系。记者 (乃至媒体 )在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抉择,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试图以嘉禾高考舞弊报道为案…  相似文献   

14.
期刊编辑三大专项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期刊的编辑还应该在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导向”能力和“导师”能力上下工夫。1.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期刊要扩大它的社会影响,编辑就一定要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能力。这种社会参与能力包括用笔和用“剑”两个方面。用笔,就是期刊编辑在编辑和写作稿件时,要做到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说过:“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文史通义:内篇———史德》)期刊编辑只有尊重事实、崇信科学、德才兼备,才能通过期刊体现出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用“剑”,就是要求期刊编辑有疾恶如仇的品…  相似文献   

15.
抓“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比喻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一些好稿件。这些好稿件的特点应当具有“五强”,即: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可是,一说到抓“活鱼”,不少人认为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事,与编辑无关,编辑只是等着记者、通讯员将“活鱼”送来,编到版面上去。其实,这种被动等稿的现象显然有碍于提高报纸的版面质量,有碍于提高报纸整体水平。笔者认为,编辑作为报道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活鱼”,寻…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新闻界被这样一种现象所“困扰”:一批成绩不凡的记者、编辑并非新闻专业出身;而新闻科班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往往也并不比非新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更为突出.作为一个工作了三四年的新闻科班生,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按目前的模式,我国的新闻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新闻学家.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  相似文献   

17.
编辑作为生产文化、传播文明的一支重要队伍,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日益文明的今天,备受人们的关注。就其内涵和素质而言,“编辑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学、逻辑学、文学、法律知识、自然科学、外语等”,“编辑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有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公关能力、营销能力”,“编辑除有鉴赏能力外,还应有写作能力,修改文章能力”,“编辑应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奉献精神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一批批编辑学研究者严肃地说,一批批出版单位的领导认真地说,四面八方的作者…  相似文献   

18.
文字记者用文字‘“说话”,摄影记者用图片“说话”,而组版编辑则用版面“说话’“。组版编辑对文字记者的稿件要起到升华和增值作用,由此不难看出版面的重要性。版面中的文字、标题、图片、线条等,是版面的生命,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版编辑把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是用版面“说话”的过程。组版编辑怎样用版面“说话”呢?笔者在几年的组版中,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编排思想。一块版面需要容纳若干篇稿件,但这些稿件绝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它的上与下、左与右、轻与重…  相似文献   

19.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20.
近来新闻界流传一首顺口溜:“一等记者炒股票,二等记者拉广告,三等记者会上泡,四等记者傻写稿”,虽事出有因,但未免“一竹竿打了一船人”,失之偏颇。不过,新闻界在市场经济这股浪潮冲击下,的确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有一批记者、报人下海经商,他们与编辑、记者业务脱钩,或投身证券交易,或开办饭馆商场,或兜揽广告业务。这无可厚非。但确有少数记者、报人在市场经济环境里,有点风来倒去。像近年来有些企业请记者赴会,出现了“五包”现象:包吃、包住宿、包旅游、包飞机票和送红包。有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有一次去某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记者除宴请外,送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