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周遍统计《唐诗三百首》所收80首五言律诗的句式,归纳出正体、正变、拗体、拗变四种句式的平仄特征,编制成表格式五言律诗声调谱图。  相似文献   

2.
“拗救”是大学古代汉语教学难点问题。在各种论及“拗救”的著作中 ,对“拗救”的定义、处理有好些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本文列举各种有关“拗救”的疑点 ,认为科学周遍统计与唐宋诗话结合起来研究是解决争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登临诗作为唐诗众多题材类型的一种,在有唐一代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产生原因看,自然环境、原始意义、节日习俗、应制诗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思想情感层面看,抒发了对宇宙鸿蒙对大自然的热爱探索之情、思今怀古之情、思乡怀人之情、伤时忧国的爱国之情、抑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从审美价值看,凸显了其想象美、夸饰美、意境美、含蓄美、悲凉美、感伤美等艺术特点;从文学嬗变史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代登临诗、登临词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简要分析了嵇康五言诗不受重视的历史原因及自身特色。认为嵇康五言诗风格、格调与四言诗相似,同样都将抒写个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作为表现主体,而在五言诗当中这种描写更加直接显露,显得"过于峻切",这与其峻烈个性及人生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全唐诗》中所载元稹诗的六处讹误进行辨析校释,以期求正元稹诗作之本貌,也为学界准确引用《全唐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杂有五、七言或民间五、七言歌谣,溯其源则年代久远,而中国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则在西汉初,并非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诗》,中国文人七言诗的雏形也产生于西汉,并非始于曹丕的《燕歌行》。文人五、七言诗发展至汉末,各种艺术技巧基本成熟,它上承诗骚体,下启永明体,惠及近体,完成了中古诗歌的重大转型,对后世格律诗的产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唐代用菊诗歌的解读,梳理出了唐代诗歌中有关菊的意象的种类、形成原因及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锦辞格渊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发展,演进到初唐时在结构形式上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至盛唐时代,则又踵继有了新发展。与两汉魏晋以及南北朝、初唐时代相比,有三个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唐诗中"寒食"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的“寒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直接继承了先唐诗歌中感伤忧愁、忧生嗟世的意蕴,但由于时代的不同、诗人所处环境的变化,唐诗中的寒食在意义上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大致可包括五种不同的情感意蕴,即:别思怀人、哀亡悼死、隐情逸志、时世感慨及含媚嘉悦,这对后世诗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朝时期,五言诗的篇制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诗歌篇幅逐渐缩短,由长篇为主趋向于以短篇为主。八句式篇制的演变共经历三个时期,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发轫期,诗人开始有意摸索八句为篇;在创变期,四句式、八句式、十句式都有一定的发展;至承袭期,八句式成熟定型。影响诗歌篇制的原因复杂多样,从内因来说,对偶技法的提高与声律、用事的发展相结合,有助于诗意的表达与诗歌结构的紧凑,并影响诗歌篇幅的长短;从外因来说,南朝特定的社交场合促进了八句式的发展,诗人选用同一形式作诗来交流,有利于较量诗艺与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与邯郸文化研究属于唐诗与地域文化研究的领域。虽有学者把唐诗作为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或者将有关邯郸文化的唐诗进行编选,但都未能在《全唐诗》的全部范围内,搜集整理有关邯郸的诗歌,进而深入考察分析。尝试从这一内容进行论述,以邯郸本土诗人及其创作和以邯郸历史文化作为核心的外来流寓诗人创作进行论述分析,希望填补《全唐诗》与邯郸文化研究领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方回论诗集矢晚唐,在诗学史上影响颇大.但方回所谓"晚唐诗"不同于今人观念中的晚唐诗.今人的"晚唐诗"是以时间为断,以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韩偓等为代表.方回《瀛奎律髓》中"晚唐诗"并非以时段划界,而以诗风特点与气象论,其特点是"工""切"而气格卑弱,代表诗人是姚合、许浑、李频.更重要的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使用的"晚唐诗"概念,是由宋入元诗论家对"晚唐诗"的一般理解,故辨析方回诗论中"晚唐诗"概念,对准确把握宋元之际的唐诗观,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