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菲菲 《文教资料》2012,(32):152-154
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一反传统文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在文本细读的前提下,侧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说为《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是,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也带有极大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割裂,其次则是过度强调作品的虚构性,否定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霍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后现代文学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从对"死亡"命题的处理方式入手,通过对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和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的文本分析,从而阐述这两位后现代文学大师不同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3.
邱畅 《文教资料》2012,(16):19-20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目前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和纳博科夫的写作特色方面。黑色幽默小说继承了法国存在主义及荒诞戏剧的内容和基调,体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和思考。文章抛弃传统的评论视角,从黑色幽默的角度分析小说,即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特色入手,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语气、叙事技巧和文本形式中的黑色幽默因素,得出《洛丽塔》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说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杨翠平 《文教资料》2013,(31):121-123
作为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在艺术上达到了一种完美。作者运用高超的语言和布局艺术,使得整部小说流光溢彩,格外精致。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汗牛充栋,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的品评可称作经典。由于创作观和艺术观的相似,纳博科夫对福楼拜颇多溢美之词。其本人精彩的语言也使我们看到了天才对天才的诠释。但这种独特的诠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造成了对文本其他价值的忽视。  相似文献   

5.
试图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从而揭示主人公亨伯特、洛丽塔和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借《洛丽塔》这面镜子反映生活在后现代时期的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洛丽塔》是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用艺术形式组织的一个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是纳博科夫“天堂”艺术观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他的一生除了创作了几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58篇短篇小说。其中《菲雅尔塔的春天》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纳博科夫的短篇经典之一,这是一篇充满了象征意蕴、非常诗化、读来又有几分淡淡哀伤的小说。作者借一个淡雅而又意味悠长的爱情故事,沉重地表达了乡愁、时间、回忆三重主题。  相似文献   

8.
试析《洛丽塔》中“戏拟”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多本名著和名人进行了戏拟,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等作品,还嘲弄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通过对这些戏拟手法运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9.
刘菲 《文教资料》2014,(36):92-94
俄罗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经典之作《日瓦戈医生》在意大利出版伊始,作家卡尔维诺写作《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首创性地对该作家作品进行了辩证式解读。该评论结合作家时代背景,对小说中涉及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层剖析,逻辑严密,有褒有贬,为后人批评研究树立了典范。然这篇评论也存在着政治化、主观臆断化和片面化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0.
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斩首的邀请》被后世人们认为是最能体现他意志的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中表现的是诺斯替教的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世俗存在的超越意识和对终极关怀的思索。以纳博科夫的作品《斩首的邀请》《洛丽塔》《天资》等为例,对纳博科夫的独特的时间意识与其自身艺术的独特性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杨红玉 《现代语文》2006,(12):83-84
刘勰《序志》中把《心雕龙》分为四大部分,第四部分可以称为学评论,周振甫说,学评论部分,“即从学史、作家论、鉴赏论和作家品德论的角度来探讨学评论”[1],所谓作家论即为《才略》篇。纪昀评《才略》曰“各论其人”[2],指出《才略》篇是专门批评论述作家的。刘永济解释“才略”二字说:“才略,才能识略之谓也,属之人。”[3]詹镁说:“《才略》篇是专门评论作家的才思的。‘才略’就是才思和识略。”[4]这些观点都指出《才略》是论作家的。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是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充分把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两种叙事模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将时间叙事的多向性、非线性和非对称性与空间叙事的液态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  相似文献   

13.
纳博科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创造力的一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出版后,曾招致评论界和社会强烈的道德批判。然而,当人们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洛丽塔》的艺术独创性时,却惊喜地发现,《洛丽塔》在融合艺术的形式和伦理价值上独树一帜,体现出虚构的“真实性”、叙述的含混性、阅读的迷惑性和内容的消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文章尝试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解读《洛丽塔》中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15.
<正>2023年12月6日,世界著名文学刊物《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栏目发表了对余华的专访。这是中国籍作家第一次登上该栏目。《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最著名的特色栏目,刊登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著名作家的长篇访谈。余华是《作家访谈》栏目创立70年以来第261位受访的小说家,与E.M.福斯特、福克纳、海明威、博尔赫斯等260位小说家同列。  相似文献   

16.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洛丽塔》以一种令人惊讶的语言和视角赋予了一个人生活中种种细微之处一层瑰丽的光彩。以前的评论者侧重于对此书主题的讨论,本文则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出发,分析《洛丽塔》带给读者深刻阅读体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俄侨作家纳博科夫的中国经典化过程伴随着汉译诟病,是因为局限于作品翻译和理解这位作家不足所致。实际上,纳博科夫无论用俄语还是英语书写小说,其后现代主义式叙述过程,或暗含着隐秘的俄罗斯身份焦虑,或诉诸对美国的情怀。微妙的纳博科夫特性,需要将其作品置于历史情景中才能观察到。相较而言,纳博科夫回归俄国却没有障碍,并非俄国译者能洞悉其微妙性,而是因为纳博科夫俄译了自己大部分英文作品。同样,纳博科夫因《洛丽塔》蜚声美国文坛后,又英译自己的俄语作品,所以美国读者对纳博科夫的误解可能性也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的总序《序志》篇里说:“褒贬于《才略》”。的确,在《才略》篇里,他对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历代作家作了全景式的鸟瞰。从刘勰对这百余名作家作品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作家作品的批评态度和方法,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183;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确立了纳博科夫后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的地位。小说通过采用诗歌注释的形式表现出两个迥然不同的现实:诗人希德的主观的现实和其同事金保特的想象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王绍梅 《文教资料》2007,(33):42-44
纳博科夫的流亡人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血液和动力。他早期的大部分俄文作品均以流亡为题材。有关评论认为纳博科夫后期英文作品转向了形而上的彼岸世界的探讨,其实质是对流亡主题的深化和延伸。本文旨在以分析《洛丽塔》,在空间、时间、爱情、语言四个层面揭示亨伯特多维的流亡世界。亨伯特不仅是一个形体上的流亡者,更是一个精神上、文化上的流亡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