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岱孙教授是我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和一代宗师.他的道德文章给后辈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丰富而卓越的学术思想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岱孙教授是我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和一代宗师.他的道德文章给后辈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丰富而卓越的学术思想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术休假制度于清华大学而言是一项具有多重价值的教师管理制度。全面抗战高校内迁后,清华大学对学术休假制度的艰难扶持更有其特殊意义。民国时期特别是西南联大时期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在学校与教师互动中几经发展变迁,在迁校期间短暂停滞后又恢复实施。清华教师积极行使学术休假权利,利用假期从事学术事业,调整个人生活,在颠沛流离中享受学问之乐。在全面抗战中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维系了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与联系,而且有裨于学校教学和研究工作,亦有服务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7,(1)
本文主要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汪曾祺西南联大时期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抗战时期昆明的地理环境对于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且对这种影响在其作品中的呈现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顾农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4-94
任继愈先生有一回闲谈时说起办事效率问题,他说当年西南联大规章制度很严,注册、选课都有极明确的规定,时间一过,毫无通融的余地。有一位经济学系的同学在注册处碰了壁,便写一纸申请去找一向十分关心学生的系主任陈岱孙教授,无非是想请主任帮助说情,陈先生看完以后,一言不发,慢慢地将申请书撕成两半;那位同学也很知趣,鞠了一躬便退出去了。师生未交一言,一件事就算结束了。任老感慨地说,现在扯皮的事太多了,办一件事,要说上多少的废话! 相似文献
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70
西南联大历史系在承继晚清民初旧学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以时间、空间、事类为中心的三大课程群组,通识中有专精,专精中贯以通识,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讲史之时代使命。该系诸师"学术报国"、"读史救亡"的价值取向,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学术品格浸润教坛,在国难方殷的抗战时期,他们为民族文化续命,肩负起了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战乱、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联大拥有一支优秀和敬业的教师队伍。本文通过对西南联合大学的师资队伍的特点,及其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中采取的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师资队伍建设起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南联大时期是穆旦成长的重要阶段,其个人形象已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诗歌写作量较大、且已显示了多种艺术路向,兼事翻译与评论,频频露面于《大公报》等在文化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媒介,参与学校事务,这些都可视为联大学生和老师身份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穆旦的名声正处于上升阶段,但从军以及随后的职员生活扭转了其发展路向,也湮息了他的名声。 相似文献
9.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7):131-136
《志林》是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三台后,由萧一山领导,金毓黻、姜亮夫、赵鸿翥等资深专家共同组织创办的一份学术性刊物。该刊秉承\"严谨求真、求新\"的编辑理念,具有较强的文史性、学术性和战时性。从其内容来看,该刊主要涵括了严谨求真、求新的史学研究、古典文学与语言的深层次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地理学研究、关注战时经济状况的经济学研究,以及大学精神探讨这几方面的研究成果。该刊与三台时期东北大学的学术研究密切相关,是了解和研究那段社会历史和某个专家战时学术成就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11.
西南联合大学在8年的抗战岁月里,用执著与艰辛为国家的人才培育、文化承续、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通过结合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心理情感、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等,浅析了这些贡献的某些内在原因,为后人理解西南联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西南联大成为一所人才辈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秉持并实践了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严格的教学制度,自由的学术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为西南联大成功实施通才教育提供了制度、思想、师资方面的保障。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在实施通才教育上,面临着理念认识不全面,师资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通才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困境中,西南联大取得了非凡的办学业绩。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阐释西南联大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西南联大的成功,从内部关系网络视角来看,缘于三校协作无间,倡导教授治校,师生关系密切,学生社团活跃;从外部关系网络视角来看,在于联大不但与云南当地、国内外团体以及校友保持着广泛的联系,而且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从非正式制度视角来看,则是由于联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和民主创新的习俗惯例。 相似文献
15.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迹,其第一大学院法商学院对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一方面培养了大批的经济学人才,使经济学薪火与联大精神一起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学学术水平的提高,持续影响着中国经济学学术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16.
李光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120-125
西南联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并培养出许多杰出的文学人才.其文学的生成环境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当时较为偏远的云南.本文通过考察云南地方文化与西南联大文学的关系,认为云南的人文景象、民风民俗、茶馆文化、民间文艺等是滋润西南联大文学园地的甘霖,是西南联大作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张俊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14-17
在西南联大成功实施其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众因素中,社会的需要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重要原因之一,西南联大三常委通识教育理念的广泛认同是关键,"联大"之前三校形成的优良通识教育传统为其提供了历史积淀,"联大"教授群体通识教育的认同和积极实践为其提供了最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刘然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5):49-50,53
时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常委的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三位教育家都有着诸育并进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兼容并包,.这样才能培养全面的人才。本文将着眼他们的德育思想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0.
叶向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2):124-129
昆明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重新唤醒了冯至已经沉睡了近十年的创作意识。受到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理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经验的积淀,冯至在宁静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昆明西南联大发现了由经验上升为诗歌的契机,特别是从昆明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中获取了诗歌的意象,创作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第一部《十四行集》。昆明和西南联大对于冯至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