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师流动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教师整体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关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探究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流动有效促进教师资源整合、实现教育统筹发展大计和教育公平,对推动教育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流入"  相似文献   

2.
"制度人"是指在某种社会状态下,内在需求并创造制度且能遵守制度的人。由于教师身份、行为以及人性被制度化,因而教师是"被制度化"的"制度人"。这必然会引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依赖,表现在正式制度化的国家规制的强制性、非正式制度化影响的非自主性、法律身份的义务性、教师职业修养的自觉性与适应性。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依赖路径包括教师入职与离职制度、教师专业化标准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制度等。同时,制度依赖具有双面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的困境与挑战,应采用一定对策,促进教师成长,使教师走出专业发展的制度化依赖。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在乡村积极履践教育使命的"教师";同时又是充分融入乡村共同体的"村中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乡村教师及乡村民众对这种双重身份的正确理解,并且双方的行动都高度契合这种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原理,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又是其身份重构的重要路径。为了使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而促进其身份的认同,需要乡村所有成员凝聚共识,深刻体认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多重意义;需要对乡村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还需要动员本乡及他乡的知识分子精英及文化精英,为乡村教师做出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一个人主体身份认同正确,能被他人和社会承认或者与之吻合,那么这个人的工作和成长才会稳步上升。同样道理,如果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问题,那么在行为上很难有各种规范制度所期待的变化,技术方法的变革就难以实现。所以在学校管理中,作为管理者应该关注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发挥管理优势,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完成。实践表明,教师在  相似文献   

5.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个体基于日常教育生活形成的为个体所享有的认识成果,是教师创造力的体现。教师实践性知识因其日常教育生活的批判性及默会知识形态的批判性而具有批判性。在批判基础之上,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唤醒教师的个人理论意识,培养教师的公共理论自觉而生成。在"批判—生成"的交互过程中,教师能够重视实践性知识,成为反思实践者,实现其专业发展与自主成长,从而有助于开展教师教育研究,赋予教育变革以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在"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育质量,而合理的教师流动可以有效缩小学校间师资差距,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提出应建立全员参与教师流动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利益补偿与约束机制,实施有效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乡村新任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是乡村教育未来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关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乡村新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身份认同较低、生存压力较大、专业发展较难三方面的困境,影响着新任教师的留教意愿与教学成效。建立乡村新任教师"双导师"制,由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共建导师队伍、协同完成对新任教师的培养任务,有利于增强新任教师身份认同、减轻生存压力、促进专业发展。因而,推进"双导师"制建设需要出台系列制度作运行保障、构建多主体良性合作机制、借力数字赋能与政策优势、做好导师组建与规划引领。  相似文献   

8.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其主体身份并非一直得到一致的确认和认同,"学生主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及"双主体"等观点在学界并不鲜见。对此,本文从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方面尝试对教师主体身份不明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教育主体的特征,探讨教师主体身份的明确对社会为教师"赋权"与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两方面可能带来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基于教师的法律身份、社会公益身份和被制度化的职业身份,可以确证教师的"国家人"属性。基于国家人的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国家意志、制度规约、国家动力以及国家话语,表现出国家规制的必然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家规制是以规制机构、规制过程、规制手段、规制内容和规制路径全面呈现出来。在现实中,应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家规制;在未来,实行激励性规制与部分放松规制必将成为改变教师专业发展国家规制状态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与建构问题逐渐凸显。改革压力及其对本体性安全感的破坏以及"教师教育"在大学学术架构中的边缘地位与"夹缝求生"的生存状态是影响教师教育者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改革应充分信任并帮助教师教育者合理疏导和缓减改革引致的内在压力,提升教师教育的学术品质与地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促进教师教育者认定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建构稳定的自我专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培养定向乡村全科教师是发展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H省全科型职前教师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该群体专业身份认同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发现重视实践教学的反思性、利用同伴力量营造支持性氛围、引领全科教师对职业赋予正向意义等措施可有效提升其专业身份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周维  陶鹏 《教育探索》2022,(2):64-67
教师流动是促进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措施。近年来,全国各地针对教师流动政策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现阶段“区管校聘”制度作为一种教师流动政策,存在教师的流动意愿不足、流动教师作用发挥不足以及教师流动政策评价不高等问题。从完善政策体系、明确主体权责和提升政策认同等方面提高教师流动政策的执行效果,对促进地区教育均等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叙述分析方法对24位教师的从教生涯自述予以分析,试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及所呈现出的身份类型。研究发现,中国教师的身份认同在改革开放以来因其入职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类型,这些身份类型的出现是教师个人与其所处的人际和制度脉络互动的结果。不同身份认同的教师共同存在于学校场域,形成教师群体的区隔。鉴于教师群体性的归属感对其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及当前我国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脉络,国家有必要自上而下形塑教师群体发展出“专业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身份认同直接影响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近年来,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成果数量逐年增加。已有研究成果以"在乡村从教"为导向,探寻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缘起,剖析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意蕴,明确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梳理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表征,构建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践策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树立"为乡村而教"的价值导向,澄清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教育内涵,把握影响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以中国为方法"统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多元研究视角,构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体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角色认知是身份认同的基础。新生代乡村教师开始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却遭遇角色认知的困惑,表征为行走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身陷乡村却心寄城市的"异乡人"以及疏远乡村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帕特南的社会资本与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和深度的内在关联,是促进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其中,互惠规范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制度保障,社会信任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关系网络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社会桥梁。基于此,建立"普遍互惠"规范、提升"单薄信任"水平以及拓宽"横向关系"网络,进而建构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不惑"的制度保障之路、内生动力之路以及现实效用之路。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一向把科学教育看做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高度关注科学教师的质量。建立专业标准是提高教师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联邦政府在长期支持"国家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建立优秀科学教学专业标准并认证优秀科学教师的基础上,近年又在教育发展战略上强调"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并从政策上和经费投入上提出"投资卓越教学",推广优秀科学教师实践,借以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促进整个教育质量提高。本文旨在解读分析美国"国家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开发的优秀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准则、内容、特点,从而为我国试行教师专业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近30年来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经历了由弱到强、由一般倡导到强烈主张的过程。但政策导向与实际影响并不一致,其中一个核心影响因素便是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身份认同问题,包括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自我认同和公共认同。自我认同中的价值认同既包括学校自身的利益价值的“小我”考量,同时还有履行国家和社会责任等的“大我”担当。自我认同程度还取决于对开展教师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的可达成度的认知;公共认同中政府认同与其他社会认同有时并不同步,前者较高,后者则取决于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目标实现度和社会期待达成度。不论是自我认同还是公共认同,都需寻求对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基础与优势的共同认知。并将此真正转化为举办教师教育的实践优势与特色,其路向是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8.
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成了当前教育改革最基本的处境,作为教育学界一个新型的议题,对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征、机制与出路三个层面。就表征而言,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呈现在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等多个维度。就生成机制而言,在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生成的过程中,从国家政策制度下的改革压力对本体性安全的破坏,复杂社会环境下“夹缝生存”的边缘地位等方面深度剖析了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就突破出路而言,从社会、机构与个人在形成教师身份认同中的动态关系考虑,通过社会意向层面,建立教师教育者的标准、教师专业共同体与个人发展等为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吴璇  沈晓敏 《比较教育研究》2022,(11):60-68+112
日本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与其完善的教师流动制度从多层面提升教师的流动内驱力不无关系。日本明确了全员、定期、广域的流动为教师的义务与使命,促使公共意识成为教师流动内驱力的重要基底。同时,叠加多方面的权益保障,改善教师的流动境遇,尽可能为流动内驱力的生成减少现实障碍。在此基础上,日本申明流动之于教师的本体功能,重建教师“反思性实践家”的身份认同,协助教师将流动纳入职业生涯发展之中,并建设教师流动支持性共同体。这些努力有助于确保教师在流动中的主体性回归,激发教师的流动内驱力,最终实现“人”与“专业能量”在教育系统的双重高效流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关注教师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的"个体自我"在教师专业角色认同中的作用,以"存在论"的视角剖析构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