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和平 《江苏教育》2014,(19):55-56
<正>学校应该成为文化滋生的地方,但是校园文化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一蹴而就的,它应该是一所学校基于办学历史、内外环境、文化传统,在长时间思想精神引领与实践变革中创生的。我们无锡市广勤中学的"勤"文化,就是历经半个多世纪,由一代代平凡且执着的广勤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创生的,有着属于自己的丰富底蕴,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有着我们共同的育人追求,那便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学校文化精神,那便是我们  相似文献   

2.
增城市派潭中学创建于1943年,座落于广东省省级风景名胜“白水仙瀑”景区。学校以“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为办学理念,发掘“三勤办学”的文化内涵,弘扬“我行、我能行、我肯定行”的派中人精神.  相似文献   

3.
何哲慧 《上海教育》2010,(12):53-53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集聚,是学校的行动纲领与指针。我们把“文化起航”作为学校发展的逻辑起点,并以“明德·厚学”校训为核心,创生学校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4.
学校校训“诚、勤、朴、爱”贯穿于课程文化之中,是学校的办学之本,校训“诚、勤、朴、爱”所折射出的育人之本是“立德树人”,体现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人本理念.所以学校在课程中积极实践以校训为指导的课堂教学,追求朴素、自然、和谐的课堂文化,注重学生的有效训练,通过构建实施“练习型课堂”,以此来完善学校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5.
关注学校教研文化建设,探讨其内在机理与外部支持因素,这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新文化创生的重要策略。但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更多关注具体“事务”,忽视了教研中“人”的发展,缺乏一种“长程”教研意识,存在着诸多“形式化”的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学校教研之理想价值的发挥。新型的教研文化应注重在“成事”中“成人”,深化对教研的多层次理解,在学校的日常变革实践中促进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  相似文献   

6.
课程文化创生是一个多元复杂的文化交锋过程,需要通过打破原有形态建构新的文化平衡,教师课程文化创生不是“改造”、“重塑”,而是“融合”.教师课程文化创生的现实困境有教师的文化性格、学校其他文化的限定、倡导与实践理论的差距等.建设高包容力的学校组织文化,转变教师生活方式,采取积极的激励政策让教育难题形成文化转变节点,帮助教师形成新的课程图式是教师课程文化创生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责任,是一所学校的胸襟,更是一所学校的行世风度。学校无偿援助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的薄弱学校,努力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学校在新时期的大担当。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同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百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附中文化特色。一、校训文化:公、勤、仁、勇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办学传统与办学精神的凝练。透过一所学校的校训,我们可以找到其历史文化入口的金钥匙,推开精神家园的窗户。学校于1929年提出"公、勤、仁、勇"的校训,其深刻内涵是:公—公者无私,天下为公;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志存高远,匡扶公正。勤—勤者不匮,勤敏以行;勤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依赖与依靠学校教职工共同的精神追求,并积极促进与发展教职工共同追求的管理模式。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学校共同价值观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共同价值观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和日常行为准则,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下面结合我校文化管理的具体实践,来谈谈学校共同价值观塑造在“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开各类教育书刊,有关学校文化的内容频频出现在视野中,文化已经成了当前学校发展中校长们孜孜追求的时尚。于是,“文化”在学校遍地开花.以至于谈到学校成果时,校长们莫不以“学校文化”自居,沾沾自喜。笔者认为,对学校文化的崇尚至少应该是学校发展的一种方向,一种追求.从这个意义讲,值得额手庆贺。因为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一种信念,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是若干年以后当学校人事全非的时候,仍积淀在学校中持续引领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文人,是一个让人永远也说不尽道不完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满腹才华,他们的风流多情,他们的执著追求,他们的桀骜不驯,仿佛磁铁一般,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千年依旧。然而,他们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属于自己的认识,那便是"我眼中的文人"。  相似文献   

11.
试论龙舟竞渡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舟竞渡习俗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持续之久,凝聚力之强,在中国民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龙舟竞渡习俗有着共同的神灵信仰、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认同。它所反映出的团结协作精神、拼搏争先精神正是当今中华民族所应该弘扬与培育的一种民族精神。我们认为深入开掘龙舟竞渡习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升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小红 《教师教育研究》2005,17(4):24-28,23
“教师的课程创生”源于但又超越“课程实施的创生”。它主张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自觉地主动地变革课程的各要素以达到促进课程完善、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目的;强调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自觉性、批判性、全程性和持续性等特征。倡导和认可“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将使:我们的课程观念由单一封闭静止转向多元开放和动态建构;教师的课程角色由忠实执行者转向反思性建构者;课程运作的价值取向由追求技术理性转向追求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  相似文献   

13.
《教育科学论坛》2014,(7):I0005-I000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办学校办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文化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品位的重要平台.是学校的灵魂。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我校坚持“因材施教、文化育人”办学理念,用文化力引领,打造品牌.倾力建设书香校园,着力提升学校软实力。几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14.
赵玮璋 《教书育人》2013,(11):26-28
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有一种高远境界追求,一种“精神的创造”,即教师“仰望星空”,求索“那无穷的真理”,为庄严而圣洁的教育事业,燃起“希望的烈焰”。  相似文献   

15.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不在形,而在神,其价值取向应是追求有效阅读,用书香文化浸润师生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有效阅读就是要在反思性阅读中内化,在研究性阅读中创生。  相似文献   

16.
刘昌芹 《天津教育》2014,(23):49-50
教育是神圣的精神事业,学校首先应努力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寄居地。只有提升了校园里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精神追求,学校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是我校一直追求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7.
教师针对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中的没有基于全体学生、没有基于学校、没有基于平常工作、没有基于所处地域文化等困惑,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慎言特色学校、构建学校特色建设的共同文化、学校特色建设的内容应该紧扣当地文化内容,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19.
周建国 《吉林教育》2005,(10):38-39
校本教研是教师培训“重心下移”的一种务实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大农村学校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每一所学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存在着不均衡性,所以校本教研培训不能脱离学校的自身实际去盲目追求“高、大、全、洋”,搞脱离实际的“云里雾里”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更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搞“一刀切”、“一锅煮”、  相似文献   

20.
东营市位于渤海之滨、黄河之畔。这里有一所以“海”和“河”命名的小学——东营市海河小学。他的校训自然也与“海”和“河”有关——“胸宽如海,竞进似河”。当记者第一次在海河小学里看到这如此有气势的语句时,心头便不由地为之一动。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感觉到,这一则校训,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游戏”,它代表着这个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体现着这所学校追求的一种精神——姑且先称之为“海河精神”。而倡导并率先实践这种精神的人,便是校长纪保国。“学生越小越容易受到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因而我们的校园要建成服务于人、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