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常态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构是教师应对数字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开展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师研修,完善网络研修的质态,提高网络研修的效能,构建有效的技术支撑和运维机制,成为当前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2.
研修是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发展的必需途径。本文从网络学习空间的固有优势出发,并结合笔者多年创建和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经验,提出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师研修模式,丰富了对教师研修模式构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9,(9):101-107
文章采集了参与"国培计划X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骨干教师网络研修项目"的2868名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学习过程性数据,分析了网络学习行为和网络学习效果,并探讨了网络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修教师的课堂参与情况较好,但学习投入不够、交流讨论行为表现较差;研修教师的网络学习效果良好;网络学习中的学习投入、课堂参与和交流讨论等行为均对研修教师的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学习效果、提高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存在教师网络研修不受欢迎、校本研修质量不高和两者貌合神离的问题。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与教师常态化学习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以明晰整合培训制度、机制、策略、方法的完善路径,提升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质量:坚持实践立场,用在学先、学以致用,激发教师内在成长动力;进一步下移培训重心到中小学校,走向师本研修,促进教师自觉学习与自我更新;建立研训一体化的"自组织"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5.
网络研修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它不只是网络技术的引入,而且是对传统教研与培训的变革与创新。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要素框架包括网络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混合式学习、资源与互动、评价与管理系统。未来,网络研修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将越来越发挥出它的潜在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欢迎。只要坚持继承、改革、发展、创新的指导方针,教师继续教育必将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混合式研修之路。  相似文献   

6.
教师网络研修已在中小学中逐步推广,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研修平台技术薄弱,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网络研修评价与管理落后。通过开发综合性的网络研修技术系统,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研修互动机会,建立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这三种策略,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教师网络研修已在中小学中逐步推广,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研修平台技术薄弱,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网络研修评价与管理落后。通过开发综合性的网络研修技术系统,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研修互动机会,建立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这三种策略,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的网络研修已成为促进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重要研修方式。为了探究网络研修中教师学习的质量与学习深度,本文结合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法,以教师的话语分析透视教师学习过程,探讨网络研修社群中教师的学习深度,指导共同体中各角色成员有效开展对话与深度讨论,最终指向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研究发现:教师在线学习停留在经验分享阶段,缺乏批判与分歧性话语、问题深度不足,在线学习的知识网络结构松散,知识建构方向表现为阶段迂回和总体上升趋势。基于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强问题设计”、“强化坊主专业引导”、“促进知识建构深度”、“加强教师学习分析”等具体化支持对策,以期促进网络研修中教师知识生成的深度与实践性知识生成。  相似文献   

9.
梁小棠  谭泽光 《教师》2022,(28):69-71
文章提出异地教师协同发展网络研修模式及创建学习共同体、网络研修准备、开展研修活动、评价反馈及改进四个基本环节,并通过案例分析与验证,指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网络研修模式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不同地域教师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远程网络研修的诞生,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新途径。2009年七月,我区网络远程研修全面铺开,经过一年的培训学习,广大教师在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在网络研修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我们对网络研修实效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教师网络研修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师网络研修的特点,阐述网络研修的优势。以浙江教师研修网的实践为例,畅谈目前教师网络研修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师网络研修保障机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教师这个特殊的成人教育对象群体的学习和成长规律的认识,提出应该以"教师研修"的概念取代"教师培训"。在教师研修过程中,研修组织者要明确角色定位,要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要善于利用参训教师经验,善于应用解构的方法,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要尝试用普通教师的教育经验开展研修,并将一流教学经验转化为教师网络研修课程。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能力提升工程。能力提升工程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新模式,重点推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由于混合培训新模式刚刚实施,培训中的主题研修活动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深入研究和规范。该文基于活动理论、混合学习理论构建的教师混合式培训主题研修活动设计模型,纵向结构上以教师研修主题为活动序列,通过活动调用网络和校本基本研修活动,形成多层次的教师混合培训主题研修活动序列;横向结构上按构成主题研修活动的成分,分为核心要素和支持性要素,这些方法性要素之间形成层级关系,从而增加了主题研修活动设计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为各地推进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操作流程。河南省永城市根据当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依托奥鹏教育中心建立的学习平台——永城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社区创建学习共同体,为一线中小学教师提供专家指导和优质课程,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设计组织教研活动,并对如何进行有效整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从政策背景、前期规划、需求调查、培训设计、考核评价、思考与启示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校本研修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旨在为这种整合培训模式的操作性、切实性、有效性提供参考,为具体的实施过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学周刊C版》2017,(14):6-7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研修成为了教师进修的主要渠道之一。教师网络研修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继续教育途径,同时网络研修的资源更加丰富,也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知识以及业务能力的延伸和发展。现阶段,教师网络研修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提升教师网络研修效率,就必须对症下药,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完善教师网络研修机制,增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目的是共享和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本文构建了促进教师隐性的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为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提供基础支持.本文最后以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为例说明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在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本期“教研科研”栏目,我们以“专题”的形式。集中报道北京市西城区在搭建网络研修平台、改进网络研修的组织与实施方法,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区域教师研修模式、促进教师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给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6+1"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建构应遵循"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思想,围绕"以师为本",实现研修资源丰富化适宜化、研修内容精练化简约化、研修主体多元化层次化、研修形式多样化有效化、研修时空规范化自由化、研修评价人性化机制化;全程以网络和信息为技术支撑,实现与时俱进、深度交互、学习自觉、提质增素的功能,为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立柱架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包括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以及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流程设计。通过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实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得出两点结论:1.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行为变化;2.针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将内容分析法与知识测试法结合,可以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的评估更加全面,也可以使两种评估方法互证,提高绩效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我国教师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研修这种新形式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模式被重新定义。但不可否认,教师利用网络研修环境促进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有待唤醒;开展专业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专业发展需要的满足仍有待提升。网络研修社区的价值定位应以"人"为中心,坚持"三去""三留"原则,并努力构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新常态模式,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