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这是教材上的一道例题。  相似文献   

2.
武凤霞 《湖南教育》2006,(12):32-32
识字教学中对生字的记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可喜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了尊重学生的意识,都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识记方法。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便开始了热闹的“八仙过海”。这其中最常用的不外乎是“加减偏旁”、“编儿歌”“编故事”等,还有些同学运用了联想记忆法。在为同学们多彩思维叫好的同时,几个同学的发言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3.
现在小学英语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容易遗忘.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决定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于是我想到了在上课后的前五分钟上做章,让学生过把“老师瘾”.  相似文献   

4.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教学方式。而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每到这个时候,学生都是争先恐后,希望自己能成为小演员……可也有那么一次,一个学生坚决地对我说:“老师,我不表演!”[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测评过程 一、回顾课文,以诗煽情 1.同学们,本学期第五单元课文是一组有关母爱的文章,谁能回忆一下是哪些课文?(生回顾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前任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二十年之后,他的知识程度必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以前,我们通常会在“三八妇女节”前后隆重地说起母爱,现在,多了一个母亲节,让我们有了更多书写母爱的机会。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一般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今年的母亲节刚刚过去,大家有没有写一些关于母亲、母爱的文章呢?如何写好这一类文章呢?“母爱”究竟需要怎么说?  相似文献   

8.
“狠”老师     
精彩点评: 全文主题突出,形象鲜活,语言平实而不乏功力。文章较好地刻画了班主任陈老师的“狠”。体现了对我们的“爱”。全文无处不在写老师对我们的“狠”.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外出游玩”;无论是对陈老师外貌的描写还是对老师神态变化的描写(“像个孩子”、“满脸严肃”、“温和”)。正是这样一位“狠”老师让我们拥有了扎实的成绩.引领我们走进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茁壮成长.这可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呀。  相似文献   

9.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那是一个星期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休息日。我因为要买一本教辅用书,来到了县城新华书店。刚到书店门口,看见书店的工作人员——三个阿姨正围着一个小女孩大声地说着什么。女孩大概十三四岁的样子,可能是刚入中学的学生。稍稍驻足,便明白了原来这小女孩刚才出书店的门时,门口的防盗警报器响个不停——她偷了店里的书。  相似文献   

10.
谭建明 《广东教育》2011,(12):65-65
我们很多老师都在埋怨学生不讲礼貌。比如,课堂上。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话影响其他人,也影响老师上课;课间休息时,有的学生狂追猛跑,撞了路过的老师后。连声“对不起”都没有:迟到的学生径直走进教室.连一声“报告”都没有,等等。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一个延续至今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教师安排座位不是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把“优等生”、有望升学的学生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几排,“差生”则分布在“教室的边缘”。这种座位的编排无形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坐在“黄金地段”的“优生”无疑是班上的“贵族”,坐在“教室边缘”的“差生”自然地沦为“贫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看过一篇题为《“神童”与法西斯》的文章,留下了一个历久弥新的记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是:一个名叫聂愿愿的学生在其父亲的种植式“教育”下,以出色的成绩考取了国家一类大学,然而他却对父亲所谓的教学“方法”恨之入骨。他的父亲曾是一位老师。  相似文献   

13.
“老师,您为什么不生气?”这天下课后,语文课代表又一次问我。“老师,班上有位同学期中考试作弊,又破坏公物,损害了班级荣誉,您为什么对他一点都不生气?这不是纵容吗?”我还是笑而不语。  相似文献   

14.
件事受他人的欺侮。下课后.我本想向A君道歉.但忙乱之中竞把此事忘了。晚上.我犹豫着是否给A君打电话。但打电话道歉太不礼貌,于是只好作罢。第二天,天空晴朗无云,春天的大海碧波荡漾。我给A君的班上第二堂课。  相似文献   

15.
这天早自习下课后,八(1)班的几位女生在学校花园边见到我就连忙说:“老师好!”我向她们点头回应:“你们好!”刚朝前没走几步,就听张梦说:“老师好哟!太好喽!”她故意将“好”的字音拖得很长。听话听音。她这样说的含意,是老师的“好”名不副实,这个“好”应该打折呢!  相似文献   

16.
张有亮 《师道》2007,(1):37-37
不少小学生写作文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写人物无非是“外貌+特点+赞美”,写事情不外乎“起因+经过+结果”(没有起因,没有经过、结果,编呗)。因为这样写保险,老师喜欢。如果这样,我们的工具学科真的要把我们的学生变成“工具”了。殊不知,作文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以此为话题,采取巧妙“战术”(要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06,(4):62-62
这是登载在墨西哥《数字家庭》杂志的一篇文章,是一个孩子写给教师的真实心声。全文十一个“请”字,说出了孩子们对教师形象在“为”与“不为”间的期待。那幺,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与我们一同看孩子对老师们有着怎样的期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学校开展“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即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推门听课”,所不同的是在上课结束的时候,由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从自我感受的角度进行评价。在填写评价表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评价者是初一或者高三的学生,也无论评价对象是“主科”还是“副科”的教师,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学生不知老师姓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老师,别老!     
年复一年,我在学生一声声的“老师”中,从当年踌躇满志,立志要做影片《乡村女教师》中那个朝气蓬勃的瓦尔瓦拉,到如今,自己当年的学生中倒已经有不少成为了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我曾经数次提起粉笔写下《凡卡》《灯光》的课题,不知这些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课文,有没有拉我走上“老师变老”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需要拍摄一些照片用于制作课件,手头却没有相机,就想到向学生求助。于是,一大早,我就到班上了解哪些同学家里有数码相机,并选中伶俐可爱的安琪。下午,我便急匆匆地走进教室,心想:不等我坐下来,安琪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奉上”她的数码相机。可是,一直等我走到桌前,坐了下来,还是没有什么动静。看了看坐在后面的安琪,她正专心致志地看书,我心想:难道这小姑娘忘了不成?没忍心打扰安琪,我开始准备批改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