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是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充分把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两种叙事模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将时间叙事的多向性、非线性和非对称性与空间叙事的液态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文坛上一直颇有争议.作品主题旨在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弊端:现代社会中丰裕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世界间的强烈反差.畸恋少女洛丽塔的亨伯特折射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精神荒漠中人们的速茫与堕落,而享伯特本人正是这精神荒漠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洛丽塔>作为20世纪各国争相出版的经典之作,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如内容的挑战性、颠覆性,叙述的模糊性,文本的多重悖谬性等.本文从<洛丽塔>对欧洲经典童话的戏仿这一角度,对比书中人物与童话中的对应人物,浅析本书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4.
善是事物最高价值的体现,艺术之善即艺术最高价值所在。《洛丽塔》体现了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传达了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与文学价值理念。本文从艺术之善、道德之善、以及艺术自主性三者之间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与表达,论证了《洛丽塔》是审美品质与道德内涵的结晶产物,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自然、社会与艺术之间和谐关联的独到领悟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刘赫嵬 《文教资料》2011,(24):32-33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一般被认为是后现代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上个世纪的一部宏篇巨制。小说文笔细腻,富有诗情画意。作品中大胆进行的语言实验、双关语的使用及自造词语的使用使文本虚构性更加玄妙,主题更加深刻,特别是对爱情的主题探究更值得纳博科夫研究者们去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6.
作为创伤亲历者的纳博科夫,在其代表作《洛丽塔》中创造了两个同样遭遇创伤的人物——亨伯特与洛丽塔。创伤给三者的身心均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于三者以不同的姿态面对创伤,最终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积极应对创伤,便可获得美好人生,反之,创伤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作品,巧合是其重要的结构艺术之一,纳博科夫通过使用巧合技巧,不仅突出了小说“命定论”的主题,增强了文本的虚构性,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一贯带有唯美色彩的美学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造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纳博科夫代表作《洛丽塔》的阐释向来集中于其后现代性的一面。其实,很早就有批评家指出其中有对美国现代社会的嘲笑和讽刺的内涵,但这很少引起众人的关注和兴趣。本文从文本自身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两方面着手,对小说进行细致剖析认为,小说从汽车旅馆、学校与家庭教育、现代社会中以消费为目的的大众文化等三个方面展开其尖锐、深刻的揭露与嘲弄,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娟 《文教资料》2008,(22):31-33
岁月总是在演绎中创造新的奇迹.青春的岁月,中年的睿智,加在一起,会成就什么样的现实?一段爱情,悲伤曲折的故事情节,用想象恣意汪洋的文字,用爱情与恐怖两条主线串起一张密集不透的悬疑网.在充满青春骚动和人性火热的夜晚,爱情与性的精彩演绎,总是显得很突然.在无数个梦想的天堂夜晚,我们悉数其岁月的记忆,感悟这美丽而哀伤的梦幻,以及与现实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一度成为禁书,主人公亨伯特在自我迷失中探寻真正的自我,纳博科夫在复杂的现实身份中认可自己存在的最大乐趣。而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真正触及到了我们的内心,不禁让我们也陷入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我是谁?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别人会认可我吗?我到底想要怎样的我?如果我是亨伯特,我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是一部在艺术上有极大创新的小说,也是一部极富争议的风云之作。从不同的文学角度来分析和阐释这部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基于此,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并阐述洛丽塔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如何觉醒的,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的作品以其超凡的实验性与丰富的暗示见称.本文就作者的代表作,也是其最享盛誉的作品<洛丽塔>展开讨论,通过对其独特叙事风格的透视,揭示作者对时间的感知.纳博科夫在这部作品中的确可以说重新定义了时间,在他的观念中,时间实际上是记忆中的永恒.  相似文献   

13.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道德主题的探寻,集中于对其作纯文学性的解读。然而纳博科夫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所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从语词游戏到结构布局都戏仿传统侦探小说这一题材。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重构了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改“追查罪犯”为“确认受害人”,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他还彻底颠覆了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这些都体现了纳博科夫唯美主义的艺术创作观。  相似文献   

15.
《洛丽塔》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性不仅在于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生命的毁灭,而且在于其道德的堕落。人类物质文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贪欲的本性未改,恶存在于人类灵魂的深处,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条件,就会滋生蔓延。《洛丽塔》的悲剧意义在于警示人们要预防这种恶的产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6.
李璀  曾欢欢 《娄底师专学报》2006,(2):107-109,112
美国传播学家格伯纳认为电视文化可以培养和建构受众的世界观,使受众的主观现实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提供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格伯纳的该研究被称为培养理论研究,是一个著名的思考和探讨大众传媒影响力的研究范式。以《大江东去》为例,论证我国反腐电视剧如何构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秩序最终都会被恢复”这样一个“符号现实”,将观众对腐败问题的认知即“主观现实”引向了一个相对安全和符合主流的方向,而不是陷入“客观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17.
李军胜 《考试周刊》2011,(20):22-23
《洛丽塔》从被禁到成为畅销书,再到成为最有影响的书籍,这样的转变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部小说的关注和对其态度的转变。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悲剧的影子,可以说这是一部永恒的悲剧之作,是悲剧的经典代表作,是非常引人深思和发人深省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悲剧的解读,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悲剧性,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其悲剧性,引发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实现其修辞目的.使精神病患者亨伯特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之后反而赢得了读者的同情;中国"70后美女作家"卫慧在小说<上海宝贝>中则凭借一腔热情,叙说自身的苦闷及欲望,但并没得到读者的支持和认同.本文重在探讨同样作为欲望叙事文本,同样在出版之初遭禁,但如今前者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经典文本而后者仍未解禁的技术原因,从而考量当下中国女性文学身体叙事与经典作品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洛丽塔》     
少女德洛丽斯(洛丽塔)·黑兹和勾引她的亨伯特·亨伯特的故事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为精彩的英语文学作品之一,更引人注目的一点是:这部小说是作者用他的第二语言写成的。由于小时候与青梅竹马的心上人恋爱失败,亨伯特对年龄9到14岁的小女孩感情热烈,非常痴迷,甚至为她们取名“小妖精”。经过早年一段失败的婚姻之后,他找到了故事中的洛丽塔,  相似文献   

20.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其最富争议的一部作品。几乎所有人都将《洛丽塔》归结为:中年男子兼"恋童癖"亨伯特迷恋上12岁的洛丽塔的畸形恋爱故事。然而,童年亨伯特痛失玩伴,成年后由于对童年玩伴的思念而使得这一创伤得以延续、加深,最终以死亡来结束这一肉身之痛,显然,亨伯特是出于对洛丽塔的爱才造成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