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均呈下降的趋势,财政收支状况日益困难,财政赤字有扩大的态势。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困境,如何加强国家重点建设,合理配置资源,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尝试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出发,探讨解决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短缺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政府非税收入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有机组成部份,是各级政府除税收以外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在地方财政中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非税收入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和提高公益服务水平,调节各经济利益主体行为,制止收入流失和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方财政缺乏自给能力是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自有财力小于事权的结果.在主体税种收入占税收和财政收入比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主体税种收入在政府间的分配比例与财政自给能力正相关,财政职能在政府间分解的多少与财政自给能力负相关.因而增强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必须把税种特别是主体税种在政府之间合理划分以及政府职能在各级政府间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4.
加大财政支出中民生投入的比重,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的新趋势。然而黔南财政并未紧跟这一时代要求,多年来财政支出中民生投入的比重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计划经济的体制惯性的影响,二是黔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力量不足以承担大幅度的民生投入。要改善黔南公共财政的民生投入状况,建议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压缩投向公有经济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压缩行政管理支出;三是要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以提高财政收入对民生支出的承担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投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主要由县、乡等地方政府负责筹集提供。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中央财政收入比重较低,而地方财政较为宽裕,实行这种体制对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自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大大加强,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占17%,而有着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镇财政的两级财政收入共计仅占20%多。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然而中央对义务教育的拨款却并未增加,1995年中央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比重比1994年还下降了0.64%。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状况不尽人意,在全部金融资产中不良债权占了较大比重。不良债权逐步积累为体系性弊病。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必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积累模式和机制(一)传统体制下积累模式及其运行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主导地位。1978年,居民户部门最终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53.3%,政府部门占33.7%。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居民户部门最终收入份额在50%左右意味着很低水平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以财政为主导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相应的积累结构,表现为:1.储蓄和投资结构:以财政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情况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同时这也决定了教育经费在教育部门内部第二次分配的规模和资金的走向。我国教育当前面临严重的经费困难,固然有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内部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在教育的外部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作为教育经费重要来源的政府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过低。可见,过低的财政收入是教育经费增长的一个“瓶颈”,使得教育经费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一、作为外部“瓶颈”的财政收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把教…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扩大就业、发展教育、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平衡。  相似文献   

10.
实行分税制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健全和强化财政职能,促进财政收入合理增长,规范政府间财力分配关系,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大举措。分税制的实施,无疑会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关政策的落实发生重大影响。现就分税制后,与地方财政相关政策的取向,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1978年-2006年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结构和绩效进行分析后发现:支农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率却赶不上财政收入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增长率,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呈不断下降之势;生产性支出比重较低而非生产性的事业费支出比重却过高;再加上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支农支出绩效不高.因此,要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绩效水平,就必须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优化结构、健全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世界教育信息》2001,(12):18-20
一、目前印度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主要特点印度实行比较集中的财政体制,中央败政的集中度较高。印度每年中央财政毛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65%左右,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缺口大,只得求助于中央。中央以财政返还的方式向地方转移支付,其转移支付额占中央财政收入的70%左右。中央财政净收入占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1.投资主体重心偏低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投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主要由县、乡等地方政府负责筹集提供。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中央财政收入比重较低,而地方财政较为宽裕,实行这种体制对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自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大大加强,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占17%,而有着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镇财政的两级财政收入共计仅占20%多[1]。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然…  相似文献   

14.
财源建设问题,实质上是经济发展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充足的财源,财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扶持经济发展,实现财政增收,最终形成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财政和经济的良性互动.财源建设是地方财政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贫困地区地方财源建设的目标应着眼于进一步发挥贫困地区区域优势,优化财源结构,稳固、扩大财源范围,围绕经济抓财政,围绕效益抓财源,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可用财力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步减少对上级财政的依赖性.黔东南州作为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加强财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做大经济蛋糕,实现财政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既是当前黔东南州财政经济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黔东南州财政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实现黔东南州财政经济可持续协调和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赵福涛 《考试周刊》2011,(11):166-166
正确理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经济生活收入分配与公平框题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首先要正确理解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初次分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市场化改革导致地方经济、非国有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入世以来,地方财政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地方财政的发展已滞后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不断降低,支出则呈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锐。通过对地方财政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希望对解决我国地方财政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1 本教材中应注意、熟悉的名词解释 1.1 财政——以国家权力为特征,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形式。 1.2 专卖收入——国家对某些重要军需民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垄断,利用垄断专卖价格获取高额财政收入。 1.3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本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国家权力,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导致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到8.6%,创下了23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不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之下降,反而较去年略微提高0.1个百分点。广义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依旧保持在37.2%的高位水平上。1究其原因,首先,从财政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受经济减速影响,增速下滑显著,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88.1%,持续下降至2014年的84.9%;同时,非税收入的增速明显提高,占比增加到15.1%。非税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弥补税收收入下降的重要手段。其次,从税收收入的结构看,以增值  相似文献   

19.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中,关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有这样一段表述:"在国民收入总量中一部分要归国家占有,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分配和使用.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它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以便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第7页)这很容易使教学者认为财政收入完全来源于国民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乌鲁木齐地区经济运行的轨迹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开始,我市从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回转逐步走上建康发展的轨道。1980年—1990年的十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实现了五个翻一番。财政收入十年年均增长19.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33.77%,上升到1990年47.95%。到1990年我市出口商品总值达到1.8亿元,利用外资累计4900万美元。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15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