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听到一些记者这样议论,采访中最幸福的事情是碰到一位能说会道的采访对象,不必有问答,而且善解人意,使记者可以轻松如愿的得到自己需要的素材,十几分钟结束“战斗”;最不幸的是碰到不善辞令的采访对象,不是和自己的需  相似文献   

2.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笔者和其他同事也走到田间地头,大山村落、城市社区,再一次来到既熟悉而又相对陌生的基层环境中。尽管日常采访也经常到基层,但和这次"走转改"活动相比都是蜻蜓点水式,作为整日忙于事务的记者——俯下身子听基层群众声音的机会少了。经过这次的"走基层"活动,不仅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对于新闻制作也有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从媒体运作的角度看,重大突发性报道或重大战役性报道,编辑部一般都会予以高度重视并派精兵强将投入采编。这类新闻的竞争,往往被提升到报纸和报纸之间竞争的位置,被老总们早早地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多姿多彩的版面上。因此,作为普通记者,特别是战线记者,更多的是怎样跑好战线,如何从平淡平凡程式化的活动和会议中,捕捉、提炼出鲜活的新闻,发现读者确实需要的新闻和服务信息。一、在会议材料和活动中找特色点对都市报记者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因为都市报一般不太可能用大篇幅去作程式化的会议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  相似文献   

4.
康贻华 《传媒观察》2003,(12):51-52
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建设始终处于中心位置。与之相应,党报实施舆论引导,经济报道无疑是“重中之重”。对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创新经济报道当前尤其要在贴近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康伟  华昌 《视听纵横》2009,(6):116-117
常言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今,在"眼球经济"的争夺中,电视影像中摆拍的"人为痕迹"越来越明显,就连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节目里,导拍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采访对象总比平常人显得"不自然"。导拍出来的画面会令观众产生怎样的感觉?我们又如何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呢?  相似文献   

6.
沈赤兵 《新闻窗》2009,(5):44-45
长期从事经济报道,其中既有教训,也有许多收获。时光尽管过去了好多年,但我对10年前在《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资本大置换》报道一直有着很深的感受。当时此文反响强烈,影响大,引起众多经济界和党政干部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引起了全国许多重量级经济学家的关注。报道的主要内容,是都匀在城市建设中创立的一个带有强烈理性色彩的“资本置换”模式。  相似文献   

7.
柳辉 《新闻爱好者》2007,(12):50-50
近日,中央电视台7套《乡土》栏目摄制组一行4人来到滑县,对滑县木版画和秦氏绢艺进行了为期8天的专题采访。作为滑县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陪同央视记者作采访期间,有幸目睹了他们拍摄的全过程,领略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发  相似文献   

8.
很久以来,案件类报道容易停留于表面,记者往往把采访对象局限于警方、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家属;采访思路也往往局限于案件本身的经过、起因、破案过程、最终结果;对警方的采访也比较容易被对方牵住思路,成为对方的发言人,而没有让对方跟着自己的采访思路,针对读者需要了解的内容提供素材。如果警方不接受采访,往往就很难把稿子做大做透,甚至很难讲行下去.  相似文献   

9.
细节犹如闪光的珍珠,在通讯中具有极大的魅力和不可低估的作用。选择真实、独特、典型的细节是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翻遍<新周刊>文档,只见编辑手册,未见采访手册之类.杂志办了12年,没有采访手册居然也走到了今天.相信这不是<新周刊>的独有情况.多数刊社即使有这类手册也被弃之不用,而且网上能搜到大把诸如手册、守则之类的文档.在中国的杂志作坊里,采访跟编辑、设计一样,是个熟能生巧的工匠活,没有标准通则,只有苦行实践.  相似文献   

11.
阅读报纸,读者常常会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对报道的真实性存疑,特别是频繁出现的“张先生”、“李小姐”、“刘女士”……这些人到底是记者真的采访对象,还是记者坐在办公室里“合理想像”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12.
周云波 《新闻窗》2013,(6):10-11
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方面起着其他宣传不可替代的作用,还为推动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人大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改进和加强人大宣传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只有贴近读者,才能对其产生吸引力。而耍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寻找独特的报道视角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有新闻学者指出:“好的报道角度呈现于读者眼前之际,如同让人们看到一颗切割精美的钻石,会生出一种端详它、观赏他、研究它的情不自禁的冲动。”在新闻实践中。能否寻找到贴近读者的最佳报道视角,考验着报道者的能力素质。其实,在报道视角上贴近读者的路径还是不少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生活类报纸市场竞争形势的日趋白热化,"时政新闻"这个过去曾被忽视的新闻体裁,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地市一级的晚报,在做大做强社会新闻等的同时,已将做活当地时政新闻作为参与报纸市场竞争的一大优势手段.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一过,价值大打折扣。然而,不可否认,在多如牛毛的新闻作品中,仍涌现出了像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等一大批传世之作。那么,这些作品为何能够突破新闻的时空界限,进发出久远的感染力,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呢?笔者认为,与作者采访时“情”的运用大有关系。记者的采访对象涉及各行各业、不同的领域,其作品不可能依靠各行各业的技能和知识吸引读者,但却可以依托因新闻人物或事件而升华的情感,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说,采访中,记者的情感调动得当,往往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中,媒体竞争日益加剧,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做好富有特色的经济新闻是媒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有力法宝,经济新闻成为媒体间竞争的利器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受众、贴近受众、服务受众,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7.
贴近是新闻报道的实现形式。唱响主旋律则是新闻宣传的主体要求。如何做到二者的内在统一和有机结合?这是值得新闻工作者苦苦追求和用心探索的报道艺术。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曾指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8.
符刚 《记者摇篮》2009,(3):25-25
在传统的人物通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往往反映出采访者在采访中处于主动位置,而被采访对象处于被动位置。如何使人物通讯改变履历加事迹的平面式报道手法,从而使通讯人物有血有肉较为立体地展示给读者呢?笔者以为。首先应该在采访中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19.
伊春空难、舟曲泥石流、东北洪水、玉树地震、汶川地震……多难兴邦,面对近年来一系列重大灾难,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新闻媒体是抗击灾难的重要力量,在如实披露灾情  相似文献   

20.
童玮玮 《新闻世界》2011,(10):49-50
作为一名军队中的女性新闻工作者,江宛柳的笔下没有硝烟战火的凝重,然而,江宛柳以女性的视角来捕捉军人举手投足的动人瞬间,细节感人至深。本文着重从语言细节、环境细节、数字细节等角度,分析江宛柳在灾难报道中细节运用的特点,并对其捕捉到细节的主要原因——深入灾难现场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