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束宇 《传媒观察》2014,(4):45-46
正2013年秋,随着《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等南京主流都市报媒体纷纷在其头版、要版大篇幅刊登小记者招募广告,一场在小记者领域的同城同质"厮杀"不期而至。彼时,《南京晨报》高度关注。其旗下的"南京晨报小记者"平台,历经10年发展,业已成为南京都市圈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小记者团队。兄弟媒体竞相吹响"进攻小记者"的号角,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块阵地,令报人们如此看好?本轮拉锯战中,南京晨报小记者团队与对手抗衡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放眼整个传媒市场,小记者项目  相似文献   

2.
《小记者》自1993年创办以来,以其鲜明的特色,平易的亲和力,在学生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作为大众报业集团八报两刊之一刊,《小记者》今年获得全国刊号改版以后,在内容、版式、发行、广告等几方面都面临着市场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在媒体发生激剧变革和重大转型的今天,平面媒体对"小记者"的竞争呈现越来越激烈的趋势,而不少市州级的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也开始涉足这一群体的竞争。就宜昌《三峡晚报》"小记者"操作实践来看,在这一轮竞争中,媒体"小记者"越来越显现三大特征:读者用户化、用户互动化、互动品牌化。"小记者":媒体的最佳用户2007年,《三峡晚报》开始经营"小记者"。和许多报纸一样,报纸为了发行开辟"小记者"(有的叫"小作家")专栏、专版,用以刊发"小记者"的作文,加入"小记者"前,这些"小记者"必须至少订一份报纸。主管"小记者"的部门,就是发行部。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是报纸未来的读者群,培育这支新读者队伍,是媒体的职责。余姚日报开设《小荷尖尖》专刊已有10年,一直以刊发学生习作为主;2000年末开始筹备、组建小记者队伍,并建立总站。2002年底《小荷尖尖》辟出部分版面,专门刊发小记者来稿。至2004年底,我们共刊出《小荷尖尖》62期,推出“小记者专辑”60期,刊发文章近800篇。下面我谈谈编辑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张志新 《新闻三昧》2004,(11):26-28
新千年之交,《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各出了100个版,《广州日报》出了200个版,《羊城晚报》连续7天共出了236个版。北京、南京、西安、济南、武汉等地的报纸也纷纷跟进。今年3月开始,相对比较保守的《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也由日出对开20版扩至24版,《成都晚报》也由日出四开24版至32版扩为32至40版。《南方都市报》于3月31日在广州报业市场上隆重推出了谓之“成熟2004”的最厚报纸,共有14叠,每叠16至48版不等,总计304个版,创造了国内厚报的“吉尼斯记录”。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报》开始推出时评版以来,新闻评论这种文体就在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全国各地的都市类报纸都纷纷开设了时评版—北京的《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上海的《东方早报》,西安的《华商报》,长沙的《潇湘晨报》,郑州的《大河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我国记者队伍已达55万人。这个统计主要指在编记者,并未包括不在编的通讯员和在学校读书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记者(即“小记者”)。实际上,从事新闻工作的通讯员和小记者是一个庞大的准记者群。我国大多数新闻期刊对通讯员有所关注,但对小记者关注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可喜的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爱好者》在新世纪伊始开办了一个新栏目“小记者”。该栏目运作一年来,深受小记者们的喜爱。一、准确的定位经营期刊首先要认识期刊不同于报纸、图书的本质,“期刊的本质是文化,其功能既有传播又有积累”,“期…  相似文献   

8.
郑丽 《新闻天地》2010,(6):46-46
5月2日,高希希版的《三国》登陆四大卫视黄金档与观众见面了,李少红版的《红楼梦》也将与观众见面。最迟到2011年,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和鞠觉亮(1983年《射雕英雄传》副导演)版的《水浒传》也将依次登台亮相。四大名导演为了翻拍各出奇招,但四大名著的重拍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  相似文献   

9.
张心巧 《报刊之友》2012,(12):150-152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和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白鹿原》在整个文学史的革命叙事中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呈现出与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等不一样的风貌,在政治层面是对革命话语的翻转和颠覆,体现出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本文将从阶级模式、革命对象、革命政党、革命者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陈忠实用他的笔,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道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文新良 《新闻窗》2010,(4):48-50
2009年2月18日,《北京晚报》文娱版以整版篇幅刊发《三疑点诘问真实年龄及其他——李辉质疑文怀沙》~文,对20年来游走在“江湖”与“庙堂”之间的“楚辞泰斗”、“国学大师”、“百岁老人”文怀沙的年龄、入狱原因及时间、学术水平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1.
《南京晨报》小记者版的创办是报纸经营超越“红海”,拥抱“蓝海”的成功尝试.小记者品牌的成功经营符合帕累托提出的80/20法则,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小记者运营中的“长尾”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作者认为,未来小记者运营的方向是数据库营销,它将成为助推纸媒融合转型的突破口.《中国记者》近期已多次刊发相关主题的论文,欢迎继续来稿交流.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是新闻评论发展强劲的一年。全国不少晚报、都市类报纸,相继增设了评论版。在重庆,有影响力的报纸也都开设了评论版。《重庆时报》一创刊,便设了评论版,在此前后,《重庆晨报》有《每日时评》,《重庆商报》辟了《评论》,《重庆晚报》开设《新闻评说》(后改为《都市评说》)。  相似文献   

14.
2006年3月23日,由红网《、潇湘晨报》和湖南移动共同推出的《湖南手机报》在长沙正式开通。手机报短小精悍、迅速便捷的新闻信息确实有些吸引力。尽管其盈利模式并没有完全成熟,一些报业集团还是认准了手机传媒未来的发展趋势。早在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就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引起各类媒体躁动。同年12月,重庆各大报纸联手推出《重庆晨报》《重庆晚报》和《热报》WAP手机上网版。2005年1月11日,华东第一家手机报——《杭州手机报》在浙江正式开通。2005年5月17日,由浙报集团、浙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5.
黄斌 《声屏世界》2008,(6):13-15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吸引了海内外一千多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其中有一个由6名小伙伴组成的小记者报道团分外抢眼。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少年报》《中国中学生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的小记者吴梓曼年仅9岁,是整个十七大采访报道活动中年龄最小的记者。在此期间,他们佩戴着记者证与大记者一样,穿梭在会场内外,出现在十七大新闻中心集体采访现场,奔波在分组讨论会上,就未成年人关心、  相似文献   

16.
当下,媒体的竞争,说到底还是读者的竞争。地方类晚报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周口晚报》除了通过报网融合吸引更多年轻读者,还利用《小记者周刊》,创办小记者团,在晚报读者中大力发展小记者,培育青少年记者.进行着一种针对特殊读者群的个性化服务尝试。  相似文献   

17.
烈日 《出版参考》2007,(9S):I0010-I0010
师永刚小档案:著名独立图书策划人,现任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鳊。《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其策划鳊著的《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达上百万套。他研究《读者》杂志的专著,先后以《读者时代》、《读者传奇》图文版、《读者故事》杂志版三个版本发行,创下媒体研究专著发行超过30多万套的全新纪录。著有《天苍茫》、《西北望》、《最后的骑兵》、《迷失的兵城》等数部长篇小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类媒体。当然.它并非自党报始。《中国青年报》1998年创办“冰点时评”,随后,《南方周末》开辟“视点”,《北京青年报》设有“每周评论”,《南方都市报》更是开风气之先,于2002年3月4日在全国首创时评版,并于2003年4月2日正式扩版.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社评版之外增设来论版。在《南方都市报》的带动下,各地晚报、都市类报纸以及各类新闻网站也群起效仿。出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评热潮。  相似文献   

19.
新版UDC与我国三大分类法的通用复分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UDC(85年英文版,89年中文版)为基础,就2006年11月更新后的网络版UDC以及《中图法》(第4版)、《人大法》(第6版)、《科图法》(第3版)4部分类法的通用复分表,在系统结构、使用规则、编制理论和技术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从宏观与微观进行分析与比较,指出它们各自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杨胜朋  丁福林 《兰台世界》2012,(36):105-106
以中华书局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典籍,校勘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百官志》,得陋见数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