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德育存在明显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即往往给学生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而没有考虑到多元化的社会给社会道德体系带来的冲突,刻意回避由此引发的道德两难和困惑,给学生灌输了一个纯美的理想世界,脱离了现实社会,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抵御社会不良习气的抗体,也没有搞清楚自身的道德底线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何勇 《教育导刊》2013,(11):71-7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是,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目标“高大空”,脱离生活实际,比较理想化:德育内容只关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德育方法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的急剧变化造就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文化观念的多元化,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化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无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方法太过单调,重灌输,轻实践,德育手段忽视“人性”,重量化,忽视定性分析等等是导致中学德育工作现状的根本原因。为此。德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德育习惯,改变传统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网络条件下高校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首先,德育目标定位不科学.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不准,理想化色彩强烈,德育目标存在整齐划一的倾向,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道德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意志.同时,德育工作对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偏多、偏重,而在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方面工作较少、较空.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创新不仅包括德育观念创新,而且包括德育行为创新。其中,在德育行为创新中,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与践履以下几项原则。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符合对未来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又要从实际出发,与客观现实紧密结合,提出适当的德育要求,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运用科学的德育方法,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近年来,我国的德育明显存在过度理想化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德育面临的实际情况考虑得太少,结果导致了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德育知识,尤其是理想化的德育知识,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常有学生持刀伤人、殴打老师、报复社会事件见诸新闻媒体,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严重失误。我们在责怪学生的同时,更应冷静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究竟应该怎么做。本文就根据笔者近年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一、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误区1.德育目标的大而空,使受教育者失去自信。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  相似文献   

7.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8.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9.
过于理想化虚化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无法感受,无所适从。脱离学生生活,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称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以分数定优劣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对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研究,是当前德育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探索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中职校面临着德育目标理想化、地位弱化、内容僵化、方法简单化、评价机制单一化等问题,适应现代公民社会的要求,利用现有的德育体系,通过更新德育理念、强化德育地位、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估机制渗透公民教育,推动德育创新,是一条可行的深化中职校德育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逐渐远离了人的主体性发展需要。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失去了生活底蕴,无法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有效解疑答惑,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及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对学生德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新方法、新模式,是摆在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目前,成人教育德育内容的时代适应性和系统构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包括内容的政治化、空乏化、理想化。德育内容的优化,一是确立人的发展理念,二是保证正确的方向,三是调整内容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对德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的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严重存在,处处可见"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而社会责任感、尊老爱幼、与他人和谐相处等道德问题却被轻视或忽视。二是德育的方法与手段滞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德育已经日益显现出对"课程化"的崇拜。突出的表现是脱离现代社会的客观现实,搞理想化、教条化的教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  相似文献   

14.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个体;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传输,轻道德判断、比较、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功能上,传统德育看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轻为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享用的功能。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德育既不人性化,也违反了科学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面临着现代浪潮的冲击和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的挑战,我国学校德育已陷入某种困境:理想化的德育目标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相脱节,知性化的德育内容与物化的德育对象相对立,无人化的德育方法与学生生命实践相背离。这些都使得与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在当下失去了魅力与效力。如何适应这样一个时代,已成为我们进行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种种困境,存在功利化、过度理想化、外铄化等弊端。要使德育走出低谷,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德育的功能,实现德育向生活的回归,体现德育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着过于理想化而缺乏时效性的问题,学生刚进入学校就用抽象神圣的、被认为是合理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拟定了孩子世界所难以理解的崇高的德育目标,这就使德育从谆谆教诲变成机械的背诵与执行,将德育形式化,并没有落实到中小学生的教育当中。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完善对中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德育机制,在这个过程当中创建一个能让学生接受的德育标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革必然引起人们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中学德育工作也要随之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面临一定的风险,比如德育目标理想化、片面化;德育内容滞后性、运动化;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德育方式单一化、封闭化。我国中学德育存在机遇和风险,对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中学德育有如下几点对策:以行为习惯为突破口,抓养成教育;以"四自"为目标,抓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新挑战、社会多元化带来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市场经济的消极表现加剧诚信危机三个造成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提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即文化德育,阐述了文化德育的习俗型德育、专业型文化德育、创业型文化德育三个内涵层次,指出文化德育以社会文化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通过文化背景的熏陶对学生德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塑造和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对高校德育状况的满意程度是评价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的重要标准。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满意度较高,高校德育的总体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存在德育形式枯燥、内容不吸引学生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观念上的重智轻德,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层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不强,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