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规律单元的设置是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色,拥有探索规律的能力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备技能和基础。通过研读教材,在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落实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使得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探索规律"这一内容,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亮点之一,主要分布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教学实际中,有序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更有利于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探索规律"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新型的教学内容,它是促进学生从演绎思维向归纳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几年来,由于"探索规律"内容的教材呈现缺少系统性和创新性,教师对教学本质把握不到位,还没有发挥出"探索规律"教学的应有效用。为了确实提高"探索规律"教学的有效性,斧正对"探索规律"教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本文从"理解""把握""创新"三方面加以解读。一、理解课程内容的教学价值探索发现规律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小学数学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材也较之以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课程标准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添加了"探索规律"板块,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后可以发现,有很多关于活动性、探索性的"规律内容",如"图形变化规律、数列变化规律"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借助"探索规律"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学生已经学习的数、式、运算以及直观认识的图形在各单元中分散安排探索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数、式、运算以及图形排列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更是根据内容每册各独立编排一个"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从丰富的探索规律内容中引导学生探索一类又一类典型现象的规律。尤其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蕴含规律的情境不再简单直观,而是偏向于复杂内隐,其中隐含的规律都是要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才能被探索和发现,这就意味着"探索"的过程成了寻找规律的重中之重,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探究方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文笔者以"和与积的奇偶性"为例,提出"探索规律"教学的"四重奏"。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师在教材与教法上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学习这一内容,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和数学的价值,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了适应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凸显探索活动本身的价值,教材注意淡化规律的具体内容,不仅没有给出有关规律的数学模型,而且也没有给出结论性的语言叙述,这就给学生多样化表述规律留出了空间.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  相似文献   

7.
<正>"以学定教"就是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其在知识规律的探索中体会到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数学。前不久,听了我们同年级组的一位数学老师上了一节《乘法分配律》的研讨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这位老师事先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个含有  相似文献   

8.
【课题】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正苏教版数学教材将"商不变的规律"正式编在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以期在提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乘除法技能的基础上,探索发现乘、除运算中所包含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初步应用所学规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感受及体验规律学习的实际价值。但谈到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教学素材时(如图1),  相似文献   

10.
<正>【课题】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学样例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探索、发现和逻辑思辨的素材;同时,样例学习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抽象知识的典型应用模式,产生应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通过合理补充教材样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学习的本质;合理引申教材"情境"样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背景;合理设计教材"美育"样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合理开发教材"诱错"样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辨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从运用"导学案"入手,探索了一套以"课前导学——课中学案——课后反思"为主线,意在帮助初中生提炼数学学习的方法的学法指导方案。这套学法指导方案遵循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符合新省编教材所采用的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的要求,是一套循序渐进,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3.
数学实验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利用教材中的"做一做"栏目、利用教材复习题中的"探索研究"栏目、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实验室"栏目、利用教材中的"数学活动"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发布后,高中数学新教材改革了原有教材的纲目和主要教学内容,特别设置了"探索与研究"这一板块的内容,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在一线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探索规律"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进行设计。通过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的编排对比,着力解析"探索规律"的意义理解,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促进学生有效自主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探索素材,注重探索规律方法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找规律"是一个让学生探求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基于此,苏教版教材对"找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在编排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在各学段渗透穿插了一些数学规律的探索,而且还在四、五年级各册教材中单独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单元。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师在教材与教法上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注意联系学生已经学习的数、式、运算以及直观认识的图形,安排探索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规律。本文以教材中的一道练习题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要从直观理解的角度,在数学教学与学生之间找寻平衡,具体的教学策略为:强化感知,激发探索兴趣;借助直观,深度理解规律;内化延伸,拓展丰富规律。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经历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把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题材,编排在"乘法"单元的"探索与发现"一节中,旨在通过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规律,在经历过程中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和有效方法.本节课打算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杠杆,以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为支撑,达成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之间的和谐统一,达到启迪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数学学习模式是学生简单、被动地接受来自教材、教师的数学信息,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强调整齐划一,忽略多元化发展和自主发展,这种状况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实施,引发了新的课堂教学思考,响亮地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即数学学习过程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