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为满足各种功能和性能的需求及难以避免的约束和限制条件,形形色色的对称破缺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机械系统、部件和零件之中。但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对机械对称破缺种类、作用及其应用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通过本文,读者能系统地了解对称破缺在机械系统中的存在和作用规律,并能够在机械设计中科学地应用对称破缺,更好地实现和发挥机械的预期功能和效益。创新点:1.创建机械对称破缺的概念和分类体系。2.揭示对称破缺与产品需求之间的关联性,提出应用对称破缺实现机械功能、性能和约束需求的8个设计原理。3.发明一种具有对称破缺特征的链传动结构新方案,且其传动平稳性显著优于现有链传动。方法:1.分析和借鉴生物学、材料结构学和建筑学等多学科中对称破缺的研究和应用成果。2.分析一千多个应用对称破缺的机械实例,并从中提炼和总结对称破缺在机械中的效用和应用规律。3.将归纳出的规律应用于对称破缺创新机械的实践。结论:1.对称破缺普遍存在于机械中,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通过对大量机械实例中对称破缺所起作用的系统分析能够获取对称破缺作用于机械的规律性知识。3.应用上述规律性知识能实现机械产品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黄帝内经>中提出经络"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功能的理解,为整理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宝贵经验创建了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经络科学.人体中对称与不对称同时并存,对称中包含着不对称,不对称中包含着对称;平衡与不平衡并存,且可相互转换,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建立在四维空间的经络系统可以对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对称、平衡进行调节达到最佳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平衡与非平衡,对称与对称破缺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关系.平衡、对称是变化中的同一,反映不同物质形态在运动中的共性,非平衡,对称破缺是变化中的差异,反映不同物质形态在运动中各自的特性.自然界的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在内)处于(平衡)对称→(非平衡)对称破缺→(新一级平衡)新一级对称……这样不断深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晶体物理学中的对称美学历史和准晶态引起晶态对称美破缺和产生新的对称美的过程作了概述,并指出这种对称破缺美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生物分子手性的起源后 ,认为 :非平衡态在分支点上的对称破缺诱导下产生手性 ,而非对称性又造成了新的非平衡态 ,从而这种不对称被放大。生命就是在这种非平衡态中延续、发展的。生命的结构物质 ,在不对称中 ,在时间箭头的方向上不可逆地产生着、发展着。这一演化过程是一个结构和功能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观控相对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反演集合包含对称性,反演集合与对称破缺有非空交集,但反演集合不等于对称破缺,更不等于不对称性。反演集合的哲学基础是辩证矛盾,对称破缺的哲学基础是逻辑矛盾。在实际应用的一些反演变换分类方法中,许多事物只有在特定的坐标系下才便于分类。家族相似观下的反演与对称,其局部性本质的存在是家族相似性成立的基础。事物的共有本质是事物之间的对称子集,维特根斯坦不是反对本质的存在,而是指出本质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使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量子态对称性的要求,本文提供了对N-量子比特多体纠缠态的一种可能分类。对称基可以被建立起来,通过两个整体特征:周期结构和循环单元,对称基底态可以分为若干类。并与相变现象类比,重新建立了对纠缠态等价性质的理解:不等价的纠缠态对应不同的相,他们之间的转变必然伴随相变现象。除此之外,包含不同相的量子态被归为对称破缺相。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现代物理学中有许多方法,如一般科学方法、定域非定域思想、统一性原理、对称性原理、对应性原理。随机性、可观测性等等。对称性原理是物理学建立的基石.杨振宁说过:“自然界的对称性是物理学家感到鼓舞的源泉。”自然界的美等于对称加破缺.自发破缺性对称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方法。 对称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宏观领域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一定条件下都满足对称性.只是对称程序、条件、环境不同.在微观领域里,有些在强相互作用下对  相似文献   

9.
游阳明  王炳章  马茹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4):102-105,108
根据量子规范场理论,阐述对称性破缺机制,揭示了质量产生的根源,肯定了标准模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补偿法的原理是对对称破缺和非平衡的补偿,文章结合实例介绍了该方法在电学实验中的各种应用.  相似文献   

11.
数学理解性教学设计是将数学理解性教学由目前的理想状态转化为教学现实的最佳途径。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理解性教学设计包含分析、评价、设计、开发和实施五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相互关联的循环系统。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依据数学理解性教学所基于的学与教的原理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最优控制问题的提法以及如何求解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在众多的求解方法中解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本文对这一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促进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青年学生等方面。我们应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提高对广大青年的动员组织能力和教育引导能力。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五大”体系,是增强其教育功能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开放思维及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开启学生情感之门,对教参灵活取舍,是把接受美学融入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接受知识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包括: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不同使得翻译互文信息不能以直译为主;互文对源语文本的意义建构作用在译文当中要考虑以何种策略才能保留;互文的难度各异,翻译的方法也要有差异;目标读者对互文解读能力的差异要求翻译时要针对不同读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译者应当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在译文读者可以正确解读的情况下,将互文直译;如果直译会造成互文意义的流失可采用注释的方法;如果互文信息对目标读者来说太过复杂,则可以考虑适度的省略不译。  相似文献   

16.
四时规律被上古先民认为是宇宙的第一规律,这是前诸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观。全面体现这种自然观的就是《月今》文献系统。代表中国古代主体思维方式的阴阳五行就是在吸收、融摄该系统现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月今》观念系统通过影响阴阳五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面貌。从四时现念到阴阳五行是先秦思想史的另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活动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问题,构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为此,以课程要素分析为理论框架,根据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政策文本,从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五个维度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严重滞后于当前职业教育需求现状,探索化解专业技能与道德品质、综合素养培养在实践教学中矛盾的有效途径。以“素养语文”课程为例,提出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融思政教育元素于任务设计、教学情境中,创设团队协作学习环境,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寻找能力与素养培养的最佳契合点,发挥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e activity is proposed as defining two opposite mode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contextual connections between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sych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reedom” displayed by the isolated left hemisphere in manipulating information is due to the loss of multidimens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objects. The ability to grasp such connections by the right hemisphere determines the richness of its mental activity and permits creativity. The peculiarity of the creative activity of schizophrenics is discussed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a consequence of functional insufficiency of right hemisphere 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建立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体系的客观必要性及成本核算体系的构成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办学单位优化资源配置、确定最佳培养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