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学生好     
一次和同事在学校食堂吃饭,两个曾经教过的学生路过餐桌旁看见我,高兴地跟我打招呼。很久没见她们,我也很亲热地跟她们说话。她们走后,同事感叹:“傅老师,你对学生真好!我上完课就懒得理学生了!”  相似文献   

2.
<正>每个新学年新生入校,如果你是一位接新生的老师,面对几十张甚至上百张陌生的面孔,要准确地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你需要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3.
李希贵 《师道》2007,(5):48-48
泰德·莱戈教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专门研究尽快熟悉学生、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 他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是一门艺术而且值得为之付出努力,即使你同时教着几个班级。反复调查表明,学生欣赏那些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的老师,而不是那些把他们看作一个群体的老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心存感愧     
郑少逵 《广东教育》2007,(10):60-60
学生就要毕业了。那是我在各班上的最后一节课。临近下课,我三言两语说了点告别祝辞,正要离开讲台,班长突然叫声"起立",全班学生"刷"地站了起来,道一  相似文献   

5.
周莲红 《中学教育》2004,(11):39-39
前不久,我和老公到市中心商场逛超市,在超市里,忽听到身后有人喊道:“周老师,你们好!”我们转过身来,只见一对青年男女面带笑容站在我们面前,就见其中的女孩带着调皮的口吻问道:“周老师,你猜我是谁?”“你不是有名的‘徐顽皮’吗?”我的脑海在飞速地扫描着她,“毕业已有12年了吧!”我洋洋得意地说道。她本想考一考我,没想到我马上就说出了她的名字。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师居然还记得她的名字,确实让她激动了好一阵子。  相似文献   

6.
有的同学平时看到老师,会低下头匆匆走过;有的会转过脸去,似乎没看到老师;有的远远看到老师走来,会绕道而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看,其因有三:  相似文献   

7.
陈灵甫 《现代语文》2006,(2):104-104
新课程的实施,确实给语课堂教学吹来了。股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综观当今课堂,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看书多了;教师加班加点少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多了;机械抄写少了,自由的天地广了。按理说,学生的能力该有大发展才对,可是,我们却不无忧虑地发现,学生就像圈养的小动物放归大自然一样,不知如何觅食,甚至有了食物还不知从哪里下口。对一篇精美的章只是觉得好,但具体好在哪里,却不知从何说起。阅读课外书,对生动的故事情节是眉飞色舞,而对朴素隽永的叙述表达则是浮光掠影,对精彩的环境描写更是一跃而过。如果就这样任其发展,学生不仪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更可怕的是会陷入庸俗的书籍中而难以自拔。因此,作为一个语老师应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精读细思,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终身受用的读书习惯呢?  相似文献   

8.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我下楼送垃圾。刚出楼梯口,忽听身后有人打招呼:“张老师——”我回头一看,一张似曾相识的脸映入我的眼帘,“你是——”“忘了吗?老师,我是陈树。”“怎么是你?”我的思绪很快回到十年前。  相似文献   

9.
“我就像一位拾垃圾的老太婆。整天埋首在学生习作中寻找错字、别句。”“满篇的废话、空话、套话,我一阅读学生作文就作呕发晕。”许多语文老师坐在一起,谈起批读学生作文,总是满腔怨言。从总体上看,学生作文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毕竟是学生学习阶段写作能力的真实反映啊。作为语文老师.如果总是习惯于以吹毛求疵的心态来看待学生作文,当然会造成阅读上的疲惫。我们何不试试采用“集装”的方式来批阅学生作文呢?  相似文献   

10.
李镇西 《教师博览》2006,(11):30-32
前不久,我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看到一个女生在作文本里面夹了一张纸条:“李老师,我遇到困难了,想请你帮我。能和你单独聊聊吗?”下午放学后,我把她请到办公室促膝谈心。原来她父母最近离婚,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心情很郁闷,一上课就发呆,甚至不想读书了。我耐心地开导她,和她聊了一个多小时。谈心结束时,她真诚地说:“谢谢李老师!我现在心情好多了。以后我有什么困难,还找你!”我说:“可以!我就是你的110!”身为副校长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的我,现在每天都坚持做“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  相似文献   

11.
常常会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场景:上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前后桌的学生都满怀期待地举手。老师用手一指,坐在前面的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正待开口,不料,老师示意已站起来的同学坐下,并补充道,是后面那个同学。全班学生有时会一片嘘声,最先站起来的那位同学满脸羞愧,于是,学生们的举手就显得热情大减。我往往会与上课老师交流这方面的细节,他们一般说,用手一指比较方便。其实细细想来,有两种原因:其一是颐指气使、指手划脚习惯使然,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其“师道尊严”;其二是对学生不熟悉,甚至一个班级一学期或一学年下来都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说到底,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真切的关注,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或者干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相似文献   

12.
华德阳 《教学随笔》2009,(10):17-17
走在大街上、乘公交车或上网聊天时,不时会有一两个学生迎上来,说:“老师,您好!”这时便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犹如老农付出汗水后收获之时的喜悦,有时还会伴有一种小小的自豪感呢!  相似文献   

13.
批改作文历来是令语文老师头痛的事——既费力,又不讨好。学生精心构思一篇文章,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详批细改和评价;可每周100份作文,又不可能篇篇精批细改,评语也只能是寥寥数语。即使允许每次批1/3,可是那2/3的同学又不满意(实际上,我从来都是百分之百地批,因为让我丢掉那2/3,实在是不忍心,不安心,  相似文献   

14.
张晶 《山东教育》2007,(6):17-17
我刚走进办公室,班里的几个小家伙便气喘吁吁地跑来向我告状:“老师,李冬又打人了……”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又是他!自从接手这个班以来,他可谓“好戏连台”:站队时,他不听统一安排,随便乱跑;上操时,想去就去,不想去就赖在教室里;下课,不是把小纸片扔到人家身上,就是把水洒人家一身……这时,一群学生推推搡搡地进了办公室,走在最前面个子高高的那个男孩就是李冬。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写作要求之一都是“文体不限”。命题者的“文体不限”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尽管如此,但从阅卷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都选择了记叙文,因为,对阅历不深的初中生来说,记叙文好写,也容易打动阅卷老师,从而拿到高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应作为教学的重点。我认为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①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6.
“老师,快,不好了,张大勇的手臂被李雪用剪刀戳伤了,血流了一大摊。”学生臧振北慌里慌张地冲到办公室,气喘吁吁地对我说。  相似文献   

17.
关勇 《师道》2014,(5):29-30
语文王老师向我推荐班上学生的一篇小练笔,是陈哲鹏的。陈哲鹏可是我的得意门生,是班上的数学王子。我好奇他的文笔如何。  相似文献   

18.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作文教学的继续,也是作文讲评的基础。每当学生进行了一次习作之后,老师就得坐在办公室里埋头批改,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头昏脑胀,辛苦极了,但到头来收效极小,甚至连作文里的错别字,你都一一改过来,但到下篇作文里出现的这个字还是错的,至于语法方面的错误就不用说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对作文批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老师改得再仔细,批改的水平再高,  相似文献   

19.
张茜 《江西教育》2006,(4):44-44
刚进办公室,两个男孩就来找我:“老师,请问犯错误写检讨,算不算体罚?”  相似文献   

20.
也许是由于所带的班级太多,也许是由于每个班里的学生太多,也许是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太大而无暇顾及这件事,也许是由于这只不过是日常教学中最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的原因吧,教师行色匆匆地走上课堂常常都要带上班级点名册。没有了班级点名册。老师进了课堂就像瞎子打拳,找不到目标。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幕,面对纷纷举手急切需要回答问题的学生,此时此刻的老师们显得十分尴尬,他们却要用去好长好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