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深秋书简     
自古以来,秋往往与愁相连,是悲伤的象征,寄托了文人骚客的种种愁绪。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但唐朝诗人刘禹锡却唱响了嘹亮的秋的赞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杨万里也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秋天的别样美景,他的《秋凉晚步》云:“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那么,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深秋书简》和《秋颂》两篇文章来感受一下,领悟一下吧!  相似文献   

2.
在古典诗词中,“摇落”二字可以说屡见不鲜,千古流传。据考,“摇落”最早见于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以“摇落”写秋天草木凋零之状,颇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王晓霞 《考试周刊》2011,(85):40-4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以后,悲秋成为古代诗词“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从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抒思妇之怨.到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亡国丧家之痛;从岑参“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的生命悲叹,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羁旅无涯、游子之苦,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  相似文献   

4.
有好几位读者来信,谈到《暮江吟》(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诗中的“瑟瑟”一词不应解作碧色,而应解作“萧瑟”;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派萧索凄凉的景象;还认为诗中有诗人的政治寓意,希望我们就此作出答复。谨将我们一些粗浅的看法略述于次,供参考。“萧瑟”一词,最早见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蒂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萧瑟”二字,一般形容秋风吹拂树木所发出的声音,有时也形容寂寞凄凉,前者如上举,后者如杜甫《咏  相似文献   

5.
<正>"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暮秋时节,对于诗人是伤感的,对于教师却是收获的。在这个季节,我们教师常常会收获快乐,收获成功,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十年前的一天,也是薄寒的十一月。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是一个周五。下午,我一上班就匆匆来到办公室,做好带领我那八十个可爱的学生进行大  相似文献   

6.
秋之赋     
<正>关于秋天的诗,总有一种莫名的愁绪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古今莫不如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曹丕的《燕歌行》)以秋风起头,直抒客愁,融思念于秋景,语言浅显清丽,情致凄婉动人,作为一代帝王的曹丕竟然也有"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清沈德潜语)之感叹;"白  相似文献   

7.
师:诗人感秋,词人怀秋,秋景向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传神主题,同学们能说说“秋”的诗句吗?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生:自古逢秋悲寂寥。师:古人怀秋,常以悲秋、伤秋为主,但也有人慨叹“秋之浓烈、秋之力量、秋之动感、秋之气魄”,这便是伟大词人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词人笔下的传神秋韵一洗萧瑟,摇落变衰之感伤,换之以万物蓬勃奋发之情状。  相似文献   

8.
秋日思愁     
秋天,草木凋零,万物萧疏,一片红衰翠减。漠漠烟岚笼着平林,寒山一带,几抹碧草。此时登楼,总能勾起芸芸众生的悲秋情结,勾起天涯游子的忧情愁绪。自古以来,秋天就给中国文人心上投了一层阴影。宋玉的《九辨》,历来被尊为中国诗文的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流露出对自然荣华之不可久留的无奈,对生命短促之不可永驻的悲叹。自宋玉之后,古人的咏秋之作,几乎都承袭了悲秋的主题,加上古文人常常壮志难酬,英雄末路,若见了秋天更是悲从中来,绵绵难绝了。“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曹丕面对漫漫秋…  相似文献   

9.
秋色动人,自古而然,宋玉首唱“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刘禹锡则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诗人触景生情,情由心发,心境不同,情感亦异。问题在于,无论悲秋,还是赞秋,谁能将这种动于物色的秋情写得景真情切,境界泽成,谁便能赢得世人的赞赏;反之,即使是名家吧,如果他写得缺乏真情实感,不成境界,也难得到好评。近读元曲大家马致远、白朴同用《天净沙》曲牌写成的两首咏秋小令,玩味之余,便有此感。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鸡,一点…  相似文献   

10.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牡丹江绵延八百里,江水滚滚翻巨浪。这一带,抗日事迹数不尽,今天讲一讲,八女投江事一桩。(白)所谓“八女”,是指八位抗日女战士。她们隶属于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妇女团,都是年轻人。大的24岁。小的只有13岁。  相似文献   

11.
<正>郁达夫《故都的秋》堪称散文作品中的经典,选入人教版必修二。无论是它优美的文笔还是深厚意蕴的情味,都引发了后继学者的不断探讨。尤其是作者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的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之所以说郁达夫的经典之作引发了学者的讨论和思考,是因为不同的学者从文本中读出了不同的意味。宋玉在《九辩》中说:"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许多学者把悲凉看做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认为这是一篇悲秋之作。  相似文献   

12.
秋颂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秋风萧瑟,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  相似文献   

13.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纵观中国历史,无数文人骚客、志士仁人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秋歌”。宋玉在《九辩》中吟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慷僳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  相似文献   

14.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荡而变衰,沿此而下,历代的许多文人写了不少咏叹秋色的诗文。或凭秋色以托怨情,或借秋风以兴别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虽意境开阔,然  相似文献   

15.
谈霜的色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白色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晨霜凝结在蒹葭上,白茫茫的一片。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秋霜铺地,早行的人们踏霜而过,留下一串串脚印,黑白相间的地面,暗示着行人的辛苦。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头发就会变白,人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我直勾勾地盯着窗外,托着腮,眉毛紧紧挤在一起:外面这天气就是一个“冷”字啊!咦,我呢,我是什么字呢?一下课,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同桌。“我有个问题,”我故作困惑的样子,“我是一个什么字?”同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是个‘谦’字。三年来,你一直是‘特优生’,但你不骄傲,反而更努力,更认真。”虽然他的语气里含着点不服气,但这答案还是让我暗暗窃喜。我像只小兔子在座位上活蹦乱跳。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我直勾勾地盯着窗外,托着腮,眉毛紧紧挤在一起:外面这天气就是一个“冷”字啊!咦,我呢,我是什么字呢?一下课,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同桌。“我有个问题,”我故作困惑的样子,“我是一个什么字?”同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是个‘谦’字。三年来,你一直是‘特优生’,但你不骄傲,反而更努力,更认真。”虽然他的语气里含着点不服气,但这答案还是让我暗暗窃喜。我像只小兔子在座位上活蹦乱跳。  相似文献   

18.
秋颂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秋风萧瑟,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 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  相似文献   

19.
“愁情不断如春水”,人禀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面对时序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敏感而多情的诗人尤易产生愁绪。离情别怨,国恨家愁,如滚滚长江向诗人们奔涌而来,使他们写下了无数以水寄愁的名篇。  相似文献   

20.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诗歌创作在当时独树—帜。这首诗是在被贬朗州后写的。秋天,草木枯萎,万物萧条,在多愁善感的文人笔下,便具有愁肠九曲的秋意,诗人一扫千古陈说,拓展出崭新的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谓凤毛麟角。本诗题为《秋词》,所以在诗开头,诗人就用常理;“自古逢秋悲寂寥”,写出秋的意境,秋的特色,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种悲凉,是一种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