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巧妙设疑。培养思想.激发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一句风趣的话都足以让学生把学数学的枯燥抛于脑后.  相似文献   

2.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化学教学中巧妙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巧妙设疑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学生发展智力的核心, 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立足点。一、无疑处设疑导思所谓“无疑处”是指教材中直接描述地理事物的内容,学生感到似乎无疑,但并非真止的无疑。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地理的兴趣,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文主要总结了十个方面:上好绪论课,设计引言,运用文学语言艺术,利用教具,理论,联系实际,扩展知识,提问设疑,创造课堂氛围,设计板书,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等,以期中学地理教学出现更加生动活泼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5.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辩证统一关系启示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在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而质疑便是有效方法之一。为此,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具体应从巧设情景、设疑引思、媒体、材料、语言、漫画等六个方面着力进行。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性,特别是采用诱导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采用巧妙设疑,创设情景等方法启发学生。  相似文献   

8.
吴健民 《宁夏教育》2000,(11):42-42
课堂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设疑,怎样抓住设疑的最佳时机呢?  相似文献   

9.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学生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立足点。设疑就是根据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相应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赵洪翠 《山东教育》2004,(13):49-49
“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数学教学要精心设计导入过程,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要在重点、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做到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制造直观的教学模型、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设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老师进行适当的辅导,释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课向来被认为乏味、冗长,那是因为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想政治课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有很多,如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设疑、解疑激发兴趣,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等等。  相似文献   

1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贵有疑,所谓设疑,就是课堂提问。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并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情境并期待学生答问。课堂提问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4.
一、精心设疑--引趣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作为教师就要"于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在兴趣盎然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对所学的课程“热爱”了,或者认为“需要”了,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优秀的成绩。因此,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设疑激趣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对某一知识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造成…  相似文献   

16.
李英莲 《中国教师》2009,(14):28-28
<正>当代高中生喜欢什么样的政治课?如何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将自己从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得来的看法简述如下,与同行交流。一、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学启于思,而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应该主动的对所学的知识生疑.因为"疑则思,思则通."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进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包含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这些内容包含的知识点相对较为分散,有些内容甚至极为抽象、枯燥,于是有很多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激发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开始阶段,培养学生兴趣利于提高地理学习主动性。基于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初中地理内容特征,通过奇趣导课"启思"、设疑诱导"动思"、迁移应用"好思"、在课堂中贯穿激励评价"乐思",逐渐提升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科学“设疑”1.授课伊始设疑——导引学生入“戏”。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析疑—解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譬若好戏开头,鼓乐齐鸣,自然能先声夺人。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授课伊始,或创设“疑”境,或设置悬念,以此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由“疑”到思,尽快入“戏”。例如,学习《美国内战》前,笔者设疑:“1982年,美国政府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要求在历届的40位总统中选出一位最佳总统,名列前茅的竟是平民出身的林肯。那么,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  相似文献   

20.
隋守兰 《青海教育》2006,(11):48-48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新的知识当作一个个问题,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在激励的撞击中燃起疑问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疑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