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传统名篇,长期以来一直选入高中教材.诗的最后一句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对江州司马为什么会着"青衫",十多年来,4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一直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2.
3.
4.
唐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在江州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但是在勾检,唐中后期江州的有关史料后,笔者对白居易所描述的关于江州的"偏僻、低湿"的地理环境存有疑虑。本文试图从江州的人口增长、江州的地理环境因素以及江州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方面出发,对江州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对琵琶女高超演技的由衷赞叹,点出“了“无声”所独具的音乐魅力。初中语文课本上,也有不少课文描写了“无声”,在文学艺术上显现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6.
琵琶一曲慰风尘,浔阳千尺流苦悲,《琵琶行》情辞兼美,传诵千古,余韵未绝。但序言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令很多读者费解。白居易被贬江州,一下跌入人生低谷,从"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寄行简》)便晓其孤独寂寞难耐;从"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赠韦炼师》)可知其凄凉苦闷难遣。  相似文献   

7.
朱璟 《现代语文》2010,(12):63-63
《琵琶行》是苏教版高中必修四中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是按照叙事诗的顺序,即“江头送客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琵琶女自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滴”、“重闻琵琶青衫湿”,来分析诗歌的。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述琵琶女出色的弹奏技艺和不幸的身世,成功塑造了琵琶女这一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玩弄、被损害的乐伎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却解读出一个完全另类的“琵琶女”,几乎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质完全颠覆。他们或认为琵琶女并不是个被损害被侮辱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正>《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经典之作,后人不惜赞美之词,大加赞赏。他们从《琵琶行》的内容主题,到她的艺术手法,从整篇构思到部分诗句,都受到后人热议。而对诗中的如草灰蛇线,贯穿于全篇的"离别"之元素之意蕴,从主人送客开篇,到琵琶女演奏结束而曲终人去卒章,却无人从语篇的角度去论述和赏析一、见于全篇的"离别"1.主客之别这是全篇之别的开端。诗序中交代,诗人在元和十年遭贬,离别京城任"九江郡  相似文献   

10.
教授《琵琶行》,一般老师都会紧紧抓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或紧紧抓住琵琶女的自述,尝试走进琵琶女的情感世界。这两者,一为间接的“语言”,一为直接的“语言”,俗话说“言为心声”,借此去揣摩琵琶女的心理自然没什么不可以。但卡尔·莱特曼曾说过:“一个普通人在谈话的过程中,平均10分钟就会说3个谎言。”真正能透露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指出:因“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诗引发的官秩与品服“错位”的学术问题,陈寅格《元白诗笺证稿》早已明确解决,以示不掠前贤之美;进而指出:陈氏所引”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这一核心论据,乃从《十驾斋养新录》转引自南宋王《野客丛书》;实则王氏此条材料乃“蹈袭”北宋《蔡宽夫诗话》而来,并订正了《宋诗话辑佚》辑录此条在校勘上的失误。在甄辨白氏“着绯”不在江州司马任及其“假绯”、“加朝散初着绯”之年代等实质问题,皆能援据典制,结合诗人行年及仕历,并以白诗作为内证。可资治白诗及研究唐代职官、服色制度之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西游记》中人物的"哭泣"这一行为入手,首先分析了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作用,并藉此延伸开去,挖掘出其在形象塑造方法中的创新意义之三点:使小说的形象和内容形式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破除了把人物角色特征类型化的形象塑造框架,并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二维模式的形象内部体系。同时,哭泣行为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全书的喜剧色彩,"哭泣"词语的运用亦表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及文采。而其在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思想方面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有这些,都丰富了我们对全书艺术性及思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代化呼唤美育的深化,而中国诗词无疑是情、景的统一,是具有特定时代以及跨时代美育价值的载体.统编部高中语文课文《琵琶行》(并序)是"诗王"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中琵琶乐声的美感描绘与流转匀称的语言强化了抒情和整体的审美特性,尤其是穿插了特有的对琵琶演奏的细节描写,增添了真实性和表现力,成为"美"与"诗"、"言"...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以林黛玉初进贾府为中心事件,让生活在富丽贾府中的主要人物逐一登场,人物形象刻画是这一回中最为出彩的部分,也是进行教学的重点内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是众多人物中作者集中刻画的三位,刻画的方法也有差异。其中王熙凤、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姓名可是有一番来历的。在元代已经有了一折杂剧叫《齐天大圣》,元末明初说书人的话本中,这只猴子已经姓孙了,称为“孙行者”,更加人格化了。原来这“孙”字源于“猢狲”,“猢狲”是猴子的别称。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节选《红楼梦》第四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老祖宗贾母对外孙女林黛玉疼爱有加,见面之后一把搂在怀里,叫着“心肝儿肉”地大哭起来。但如果细细研究贾母的语言中就会发现一个大有深意的地方,就是贾母多次在广庭大众之下称呼这个最亲的人为“客”:  相似文献   

17.
张敏 《学语文》2006,(2):37-37
笔者讲授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一位同学突然问:“‘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阿姨’怎么理解?”说实话我在备课时真的没有认真研究这一句,只好说下一堂课给大家答案。  相似文献   

18.
贬官江州时期是白居易思想的重要转折期,他的愤激不平、孤独寂寞、委顺任化、思念家园、怀想帝京等心态,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琵琶行》则集中体现了作者这一时期的思想,分析诗人复杂的思想,有助于读懂《琶琶行》,也有助于清晰地了解作者思想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特区教育》2011,(1):76-77
每个人都拥有一樽生活的五味瓶,容纳着我们七彩多变的表情;每个表情都记录着一个值得我们珍藏的小故事。快来分享你的表情故事吧!  相似文献   

20.
《特区教育》2010,(12):40-41
每种表情的背后都拥有一段大情小事,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你是否也有属于你的表情故事愿与大家分享?那就快写信到《特区教育》编辑部吧,或者发邮件到xiaoxiaaa@sina.c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