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比较试验,研究了黄淮平原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秸秆还田后有机质平均增加2.908 g/kg,有效氮平均增加7.163 mg/kg,有效磷平均增加2.635 mg/kg,有效钾平均增加15.485 mg/kg,土壤pH值基本不变;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增产7.91%.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多效灭螺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多效灭螺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多效灭螺肥不仅有灭螺效果,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作物秸秆腐熟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腐熟剂是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重要保障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选择、施用效果及施用方法上。试验证明,秸秆腐熟剂能加快作物秸秆腐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对增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腐熟剂虽效果不同,但差异不显著。通过总结分析提出未来腐熟剂研究的重点是选择腐熟快的复合菌种、降低腐熟剂成本和价格、加强秸秆还田腐熟剂盲区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黑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杉木凋落物为生物质在300~700℃下制备黑碳,分别将不同温度制备的黑碳添加到人工杉木林土壤中,进行为期28 d的室内培养。结果表明: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呈现前期(0~3 d)快和后期(3~28 d)慢的变化趋势。不同处理的土壤CO2-C累积量基本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培养结束时,同未施黑碳的对照土壤相比,黑碳添加处理的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以及p H均显著提高,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则有所下降,但统计上未达显著水平。本研究可为今后更好地利用黑碳减少森林土壤碳排放以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全程施用沼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肥能保证玉米增产,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产增肥效果显著[3][4][5]。以沼肥1500kg为基肥,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分别根部施用沼肥500Kg+尿素5Kg 1次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氮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氮素供应水平,增产作用显著。在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增产幅度大致相当。在调节秸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与秸秆直接还田未配施促腐剂处理比较,可有效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显著增加作物产量。调节玉米秸秆C/N为35:1并配施促腐剂是冀东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较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畜禽粪便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液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代替部分化学肥料的使用.以沼液还田后冬小麦群体和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短期内不同沼液还田剂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今后沼液还田的持续进行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沼液处理条件下,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短期内不同剂量沼液处理使土壤pH值和电导度的含量逐渐增加.虽然可以缓解过酸性土壤对作物的危害,但是容易造成盐害.沼液还田量维持在600 m3/hm2水平时,既能保证冬小麦的产量高产又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添加量生物炭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稻壳生物炭为材料,开展玉米田间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不施生物炭BC0、生物炭施用量为5、10、20、30、40 t/hm~2,分别记为BC5、BC10、BC20、BC30、BC40。结果:当生物炭添加量处于5~40 t/hm~2之间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当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玉米产量提高31.41%,氮素利用率提高85.15%。当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玉米产量比30 t/hm~2时略有下降,同时氮素利用率下降1.48%。生物炭添加量从5 t/hm~2增加到30 t/hm~2,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1.31%~56.56%;土壤有机质提高0.54%~69.26%,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提高1.19%~33.08%和24.31%~122.86%,土壤速效磷随生物炭用量提高变化不明显。结论:生物炭还田能提高土壤养分并促进作物增产,当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对玉米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秸秆去向,把秸秆制成生物炭,在黄瓜生产中施用生物炭,对改良土壤有很好的效果.以纯土、纯基质(耶渣)为对照,土∶秸秆炭分别为5∶1、10∶1、15∶1的配比制作营养土,开展盆栽试验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秸秆炭处理2(土∶秸秆炭为5∶1)土壤孔隙度增加32.19%,土壤容重降低31.34%,土壤抗张力强度减少,有利于种子萌发;黄瓜苗株高、茎径、真叶数与秸秆炭用量成正相关,瓜形与秸秆炭用量成反比;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产量随秸秆炭用量增加而增加,与纯基质相比,纯基质产量最优,但基质生产的成本远远高于秸秆炭配比基质.秸秆炭有利于黄瓜生产,同时解决了秸秆的去向问题,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利用我省南阳市黄牛研究所的育成牛群,观察"秸秆生物饲料转化剂"不同添加量对育成黄牛增重的效果,试牛的基础日粮相同,每日定时饲喂,经过60d试验后,试验Ⅰ组平均日增重0.23kg,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0.43kg,试验Ⅲ组平均日增重0.53kg,对照组平均日增重-0.02kg,试验结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猪粪堆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有机物料腐熟剂在猪粪堆肥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有机物料腐熟剂可使猪粪堆肥腐熟时间比对照提前5d.接种有机物料腐熟剂同时提高了堆肥的质量,发酵40d全氮量比对照高4.5%,硝态氮(NO3-N)含量比对照高3.2%.  相似文献   

12.
氮肥缓释剂对水稻土壤脲酶活性、氮素转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研究水田使用尿素和生物肥料时,配加脲醇抑制剂以缓解尿素的集中水解,减少氨挥发和硝态氮的淋失,达到减少氮素损失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脲醇抑制剂对脲醇活性抑制持续时间及其尿素水解速度,随其用量增加而延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脲醇活性逐渐提高.当施用生物肥料时,由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幅度增加,土壤脲醇活性增强,其抑制率略低于不施生物肥料,其它规律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楚雄市为例,研究了水田、撂荒地、果园、人工针叶林、次生阔叶林、原生阔叶林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土壤养分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最表层土壤的各种养分含量大多是最高的.最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排序是:有机质,果园>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水田>人工针叶林>撂荒地;全氮,原生阔叶林>果园>次生阔叶林>水田>撂荒地>人工针叶林;碱解氮,原生阔叶林>果园>次生阔叶林>人工针叶林>水田>撂荒地;速效磷,果园>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撂荒地>水田>人工针叶林;速效钾,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果园>撂荒地>人工针叶林>水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磷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设置了4个磷添加梯度,0、2、6、10 g/(m~2a),采用PLFA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磷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磷添加对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碳和土壤全氮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土壤全磷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磷添加在6 g/(m~2a)时,土壤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达到最高值,随后,随着磷添加的增多,这些微生物功能群的含量下降;土壤PLFAs和革兰氏阴性菌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但细菌PLFAs和革兰氏阳性菌与土壤全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各参数的主要作用的分析,寻求影响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功率消耗的关键参数,从而为优化还田机的工作参数提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前,常见有机废弃物的利用方法按废弃物的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混合的废弃物,如有机废渣可制成堆肥和沼气;一类是性质较单一的废弃物,如秸秆、屠宰下脚料等,可专门加工成高附加值物料。文章主要探讨秸秆还田对碳氮代谢生理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喷施天丰素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天丰素能促进水稻的生长,使生物产量、有效穗数、穗实粒数提高,实际产量处理较对照提高7.25%~22.97%,增产幅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增产幅度与喷施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水稻插秧苗数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新品系X01和豫粳6号在不同插秧苗数时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30 cm×15 cm的栽植密度下,豫粳6号每穴插3苗时产量最高,达1070.6 kg/667m2;而X01每穴插5苗时产量最高,达877.6 kg/667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不同基质条件下,适合美人蕉栽植的最佳基质配方。方法:以美人蕉为供试材料,将田园土、腐熟秸秆、珍珠岩三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6种栽培基质,测定6种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美人蕉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美人蕉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当基质比例不同时,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对美人蕉形态和生理指标影响也不一致。结论:结果表明,T3(田园土∶腐熟秸秆∶珍珠岩=7∶2∶1)配方更有利于美人蕉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双季杂交稻系统中硅(Si)养分补充对水稻养分利用率与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相应关系及其生态机制。创新点:发现一定量的Si养分补充可提高稻田土壤氮(N)和磷(P)养分的有效性,并促进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其核心生态机制是补充Si养分可显著增加稻田土壤的微生物总量,从而促进土壤养分同化固定,提高土壤中N和P的矿化以及易矿化的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储备。方法:2017和2018连续两年,在双季稻作区设计了系列田间试验,统一常规养分管理,于早稻和晚稻种植期间设置五个有效Si用量梯度处理(即0(对照)、7.8、15.6、23.4和31.2 kg/ha Si),分析收获后的水稻生长性状(株高、籽粒产量、植株生物量等),水稻根、茎、叶和籽粒中N和P的含量,土壤有效态N和P的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MBN和MBP的含量,最后统计分析Si的供应与对水稻N和P养分利用率、土壤养分有效性、MBC、MBN和MBP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论:Si养分补充可增加双季杂交稻系统土壤微生物总量,促进土壤养分同化固定,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以及易矿化的有机养分的储备,使得土壤养分易于被水稻根系吸收利用,从而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其中Si施用量为23.4 kg/ha时双季水稻产量及N和P肥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此时土壤有效态氮与总氮比(AN/TN)、有效态磷与总磷比(AP/TP)以及MBN和MBP也均达到最大值。上述结果表明,通过Si养分补充可适当削减双季杂交稻系统因过多化学肥料投入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