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宁夏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长远看,我国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目前,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从"首善之区"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世界城市"将是对北京未来发展的又一个全新定位.世界城市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城市.北京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名城,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历史,将北京定位为世界城市是首都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大发展,已初步具备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条件,因此,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四个层面来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目前面临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实现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健康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目前需要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而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实施“绿色GDP”战略。本文在介绍国内外“绿色GDP”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能源消耗、污染状况、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实施“绿色GDP”的客观必要性,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实施“绿色GDP”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绿色金融应运而生,成为各国发展循环经济有力保障。我国是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在农业领域实施绿色金融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在农业方面实施全面绿色金融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并且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关于"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推进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必要深化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发展直接关联经济的持续增长.宁波市教育部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审时度势在全市启动"科技校园工程"建设,吹响了科技兴校的号角,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同和支持.在我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战略中,明确学校是培养大批经济建设人才的承载主体.因此,宁波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创建科技校园,培养高科学素养和科技潜才,自然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了共享教育资源,促进事业发展,现介绍宁波在建设中小学科技校园的做法供各地借鉴或参与共建.  相似文献   

8.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用来描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词语,它表示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宏伟战略.它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观的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丰富.  相似文献   

9.
"科教兴陕"战略实施10年,反观其问题,十分令人担忧:陕西教育大省、科技强省的地位明显下降,教育结构落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的企业竞争力日趋弱化;以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审视"科教兴陕"战略,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积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人才强省"战略推进"科教兴陕"战略;改"一线两带"战略为"一线四带"战略,实现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王元 《神州学人》2006,(4):13-14
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是我们本次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核心内容,也为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中共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这是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研究表…  相似文献   

11.
"两个大局"思想是邓小平针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实现过程的不平衡性,提出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对于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而且对于全国经济的和谐、全面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两个关键"时期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二是经济走向发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开是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积极动因.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差距呈全面扩大的态势.如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居民的财产收入等等都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态势,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调整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用60年的时间,探索出了适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6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从"追赶、跟踪"到"自主创新",科技发展方向从"以国防建设为中心"和"面向、依靠"到"支撑、引领",科技发展理念从重视"工业和军事工业科技"到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转变.认真分析以上根本性转变,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实施背景 (一)国家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实现创新型国家之梦就必须走人力资源强国之路,则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从十六大以后中央的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经历一场战略性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020年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隐含着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重大转变,即从一个不均衡、不全面的发展阶段进入均衡、全面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这种转变的实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战略.这是新的发展战略,即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十六大以后,我国实现发展战略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基础,人力资源开发是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开发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只有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各级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新时期我国提出的又一伟大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在剖析绿色科技支撑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构建绿色科技支撑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绿色科技支撑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具体途径,旨在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充分显示出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实施信息化人才强国战略是加快中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加快中国信息化进程的需要,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是皖北地区"十四五"时期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主要任务。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体制改革保障和民众广泛参与。基于此,皖北地区可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与民众参与等方面,探寻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甘肃经济,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恢复生态、保护环境的意义,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生态农业,注重整治水土流失,扶持绿色产业,开发环保产业,使城乡污染物处理向产业化发展,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开发道路.为此,有必要实行 内稳外引 "的人才政策,重视教育,全面实行环保责任制.  相似文献   

19.
科技部最近发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两个纲要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更加强调环境建设,更加强调发展质量。"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技创新,提审经济竞争力"无疑是"十一五"期间重要议题内容,为此,本刊就"如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潜力"的话题分别与地方省科技厅就此话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国际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了经济和技术领域中。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家建设以及提升国际地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更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在本文中,立足于是小康社会的建设,分析如何以科技战略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