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计算区位熵和行业集中度指数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皖江城市带在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劣势;第二,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参差不齐,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的优势产业较明显,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滁州、巢湖、宣城和池州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相似,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为提高竞争优势,皖江城市带各个地区要充分利用已有产业优势,建立城际协作机制,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其中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符合本区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产业群集聚模式下的组团发展,梳理清楚服务外包产业群集聚效应的内涵、中央地方两级政策支持力度的核心以及概括出皖江城市带服务外包产业聚集效应从培育产业、改善环境,产业内外部制约和城市规划等四个角度去改善集聚为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服务外包产业效果显著,服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但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制约,并受到地方政府不当政策影响,服务产业布局仍较分散,影响服务产业的规模及经济效果。只有各地区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并优化公共要素供给,皖江城市带承接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效应才能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4.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安徽皖江城市带的设立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提出,安徽省的产业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而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现代物流业,也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将会给皖江示范区域内的现代物流业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首先概述了皖江城市带的情况,然后对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涉及到了产业转移理论以及与区域物流发展之间的效应等诸多理论,最后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角度下给皖江物流业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提出皖江物流可以通过在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皖江城市带是安徽重要的城市经济带,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目前,皖江城市带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意识落后、缺少龙头企业、缺少电商服务企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大力引进电商专业人才,鼓励本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外地电商企业来本地投资创业,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生态足迹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进行比较,通过计算生态压力指数,对皖江城市带目前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其人均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供给的近1.8倍,表明其存在明显的生态赤字,生态经济呈较强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对丹东市2005年-2009年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阐述丹东市"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环境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发展重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对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2009-2014年效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时间维度上,综合效率的变化趋势与技术变动指数差别较大而与純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特别是与规模效率几乎重合;第二,通过纵向比较发现,综合效率的空间分异程度在不断缩小,但内部空间格局变化较大;第三,技术变化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皖江城市带技术效率得到很大改进,要素的投入和产出配置越来越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实地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在对皖江城市带开展龙舟运动的优越条件及相关效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皖江城市带龙舟运动的发展构想:改造竞技龙舟运动,多种发展方式并举;结合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以及龙舟节等资源,发展龙舟运动;采取商业化运作,走市场化道路;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整合高校资源,培养高素质龙舟运动员、指导员。  相似文献   

11.
发展皖江城市带是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芜湖市物流业的发展优势以及皖江城市带建设给芜湖市物流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而提出芜湖市物流发展的一系列策略,如政府应做好物流发展总体规划、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实现物流由量的发展跨越为质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较为紧密。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较好,已初具雏形。文章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引入生产函数,选取滁州1990年至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及协整方法检验两者关系,结论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促进作用,且两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滁州应培育地方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促成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对于皖江城市带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的态度、动机、余暇时间与运动项目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对皖江城市带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和促进居民扩大休闲体育消费进行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对比,反映出皖江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创新不足以及有效供给缺失等问题。基于两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提出在深耕传统业务前提下,通过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打造有为政府等措施,为欠发达农村地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因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着协调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所以河南省应该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培育产业集群,进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空间整合构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恕宏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5):78-81,92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中部重点建设的四大城市群之一,具有国家政策、地理区位及资源、产业、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内动力不足,外引力渐强,有使城市带断裂成东西两段的趋势。皖江城市带各主要城市应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整体提高,以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和空间组织:以马芜铜城市圈为核心,加强主圈建设,以安庆为中心建成副圈,分别以合肥和黄山为中心建成南北两个辅圈,形成“一主一副两辅”的皖江城市带“鹰型”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测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不仅可以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还可以分析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因素,从而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期为2010~2015年,通过从产业、科技及经济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效应等三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最强与效应弱地区的差距较大,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将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为5 个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的具体承接效应及影响承接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已建成并运营的铁路主要有津浦、沿江、合九、淮南、皖赣、宣杭、合宁、合武及京沪高铁。尽管其密度较高,但存在着对GDP贡献低、铁路客货运输份额不高及运输效能低下等问题。必须制定合理的铁路网规划、加大投资力度、改造既有路线并提高铁路服务质量,才能充分挖掘铁路运输能力,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集群发展条件优越。应按照“二核”(合肥核、芜湖核)、“二廊”(沿江文化产业发展走廊、合一芜一马文化产业发展走廊)、“二翼”(滁州翼、宣城翼)进行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选择地域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主导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和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提升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以及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难以同步,师资队伍与教学要求难以融合,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难以适应,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等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在发展观念上,推动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改革试验区,构筑职教板块,推进重点建设;在发展策略上,变革发展方式,改革教育体制,创新运作机制,优化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