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素霞 《考试周刊》2014,(75):66-67
<正>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是比较顺当的事情,因为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了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到二年级又学习了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而且,学生从生活中知道了一些关于确定位置的事实性知识,积累了用"序数"表示物体位置的初步经验。按理说,这样的内容教学起来应该是极其顺畅的,可是在我听过的几节课中,教学并不顺利。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基  相似文献   

2.
使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同学们在一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学习了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学期"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在这学期(六年级上学期)学习"位置"时,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转眼间又到期末了,同学们还记得"位置"中的知识吗?现在咱们就一起来复习吧。  相似文献   

3.
<正>"位置"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和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基于现实的需要,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用有序数对来刻画二维空间中某点的位置。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如"靠近讲台的为第一行""靠近门  相似文献   

4.
张敏 《贵州教育》2013,(8):31-34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页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和活动经验上的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笔者执教这一课时,通过具体情境中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5.
<正>本节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实际,综合教育教学这几方面,整节课我以学生的各种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主要教学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在学生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以及第二学段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正>《确定位置》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内容: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和行,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用数对表示位置。2.经历从用列和行描述位置到用数对描述位置的抽象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感受数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位置,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一、专家引领《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年第4期)刊登了刘加霞教授的《数与点之间的一一对应是数对确定位置的根本》一文,该文同时载于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52页。在文中,刘教授对《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提出了具体要求,她指出:1.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本质是数与点的一一对应性。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不能仅仅让学生会用数对表示某个具体位置,更重要的是体会这种"表示"的价值:即一个数对唯一对应平面上的一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雷清兰 《江西教育》2023,(18):54-56
<正>“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8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能够用数对表示大家的座位,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积累活动经验。特级教师张齐华在全国很多地方都上过“确定位置”这节课。笔者觉得,欣赏张老师的课,最关键的是学习张老师怎么去引领学生,怎么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张老师的课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一线教师可以从张老师的课中学到:引领学生、发散思维、明思善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老师的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主要教学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在学生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以及第二学段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位置》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确定位置,是新  相似文献   

14.
“确定位置——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方向及第一排、第一列等表示物体具体方位的知识。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抽象出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某一点的位置的方法。这一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第三学段学习直角坐标系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在过程中感受规则对确定位置的影响,通过统一规则探寻数对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体会数对的现实价值,体验数对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准确地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确定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表示位置的方法。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游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玩个小游戏。在答题纸上先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你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快的速度描述出你的位置。写好后放到这个盒子…  相似文献   

17.
吴存明 《师道》2009,(3):22-23
众所周知,有些数学知识是约定俗成的,苏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内容即如此。这一课,主要是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很多教师在教这样的内容时,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确定位置就要遵守“第几列第几行”这一规定,教学也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83~84确定位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2.通过多样化的确定位置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3.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能力目标:通过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内容介绍、分析与教学建议1.内容介绍。"式与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式与方程"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四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五年级下册)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六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它们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