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个“我买故我在”的消费时代,消费是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新生代农民工则通过炫耀示差、模仿示同和素质内化等消费行为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从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超过30年的历史,"农民工"这一身份的异质性也在增强。其中平均年龄在26岁,人数接近1亿人,频繁在各地、各行业/企业跳槽的新生代农民工,其身份认同呈现明显的过渡性。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渴望成为城市人(趋)而不能,不愿成为农民(避)亦不能,徘徊在以城市居民身份替代农民工身份的过程之外,而且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对他们的双重身份排斥而导致的身份边缘化(半城半乡),以及既不认同农民工身份,也不认同城市居民身份的身份空白化(非城非乡)。本文梳理了认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5个理论视角,试图通过对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涵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群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动态建构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的梳理,为认识农民工身份困境提供理论思考资源。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来自制度性分类,而非个体在身份选择上的徘徊。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还来自制度性分类本身带有的地位高低的结构性,与他们渴望向上流动的动机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他们处于两种力量的角力之中,陷入双重排斥的处境。透过新生代农民工这些身份认同困境,可以看到城乡权力关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增长的特殊劳动群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文化教育水平高,城市融入愿望强,职业期望值高,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强,希望对其身份进行重新认证。然而,由于乡土记忆、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其市民身份认同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4.
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苏南地区581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她们职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各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差异性,探究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职业心理特征,以达到提升其职业能力的目的。结果表明:(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适应性位于一般水平,且各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心态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学习及技能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学历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选择适应性、职业心态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人际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婚姻状况、工作年限、薪酬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职业选择适应性、职业心态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学习及技能适应性、人际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人们的行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拟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困境,并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角度探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从而逐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以及行为践行。  相似文献   

7.
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物质、精神追求更为强烈,而生活圈的日益同质化与内倾化,使他们在身份认同、关系网络建构、未来发展等方面表现出差异化、内卷化倾向。本文通过对四城市调查数据的分析,从自我认同,人际认同,未来归属等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持续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问题,综观其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观点: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定位会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选择趋向;其次,新生代农民工从消费方式、观念、结构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消费特点,体现出该群体对市民身份认同的诉求;最后,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消费,构建、巩固并维持自身塑造的市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编《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需求状况》问卷对80名滁州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调查.通过了解当地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劳动技能现状以及其培训需求的现状,从而为劳动力市场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个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促进当地女性群体就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新型劳动大军的主体,成为城市新增人口的重要来源,他们生于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却很难获得城市认同。他们想融入城市,在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需要换回同样的尊重和平等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11.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37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职业前景、成就实现、规范道德、家庭维护、福利待遇、兴趣性格、社会促进、地位追求、轻松稳定、薪酬声望;(2)男女性别对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福利待遇的影响显著;(3)学历因素对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兴趣性格、职业前景的影响显著;(4)婚姻状况对地位追求、薪酬声望的影响显著;(5)年龄因素对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家庭维护、地位追求、薪酬声望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方翰青  谭明 《职教论坛》2012,(22):31-34
为了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阻碍的状况及影响因素,课题组抽取长三角地区六家公司的261名新生代农民工构成研究样本,采用自编"职业生涯阻碍测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阻碍程度中等;(2)"背景与环境因素"均分在单位规模大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3)"社会与人际因素"均分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单位规模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4)"心理与态度因素"均分在单位规模大小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中坚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关系到政权的合法性和政治的稳定.近年来,由于自身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回应;基层组织角色混乱带来的权威下降;政治参与机制的不完善;社会制度与政策上的偏差;经济全球化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出现了弱化倾向.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危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及早应对.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但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民工管理机制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在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同困境。本文以合肥市为例,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代农民的社会认同呈现出四大特征:中等水平的职业认同、模凌两可的地域认同、强烈向上的身份认同和固化的文化认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对策:一方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增强自身融入城市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消除政策歧视,破除制度性壁垒。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进城不仅意味着时间上的断续,同时也发生着生活场域的继替,不同时空情境对农民工有着深刻的影响。基于农民工时空情境的变换,将“进城前-进城后”、“乡村-城市”之相应情境纳入分析范畴,有助于与农民工主体进行视角互易,进而深刻理解其日常生活实践,深化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农民市民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滁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交流访谈等方式对滁州市532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探讨滁州市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SCL-90的总分、总均分、阳性数目数、阴性数目数、9项因子均数和标准差均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的心理问题为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妄想和敌意.可见,滁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渐深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外来农民工长期以来的付出是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着重要意义。但就我国现状来说,外来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融入中面临着很大困境,一直是城市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及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现代城市外来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态进退两难,阻碍着农民工自身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迫切需要深化研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化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本文阐述了城市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内涵,探讨了我国现代城市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的表现,分析了现代城市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如何化解现代城市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提出了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试图反映当前中国流动人口二代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问题及其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现实的或可能的偏向,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学校教育在其身份建构中的作用。作为未成年人的流动人口二代,其身份建构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在长期的流动生活与日常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构成其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是学校生活。进一步的讨论发现,正是封闭的学校空间、空洞的教育知识、同质化的学生生活成为影响其身份建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面临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这种现状不仅制约着农民工的自我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分析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的种种显性表现,发现农民工身份认同正确与否,与农民工自身素质及消极的“自我归类模式”、城市居民的偏见及两者的“群际隔阂”、城乡不同的文化及“二元体制”的禁锢等因素相关。要化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应以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同时采取建立社区支持体系,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